兵法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得人心者得天下。與人交往,宜擅攻心,打動人心方可巧成萬事;與人交往,貴在交心,令人感動不失為高超的處世之道。投其所好,抓住對方最感興趣之事,你就成為了值得他信賴的人,你就抓住了他的心,誠如曾國藩所說:“製人以攻心為主,霸心為輔。”
1.得人心者得天下
何謂“人心”?從道理上講,可以這樣解釋:人心是秤,每個人都可從人心的向背中稱量自己。人心是鏡,每件事都可從人心的冷暖中鑒別是非。人心是史,事業可以從人心的愛憎中預知興亡,人生亦可以從人心的好惡中判定成敗與優劣。
人生多少事,成敗係於“心”。處世得人心,萬事皆不難。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人用心去努力做對、做好每一件事情的生命過程。處世的最高境界,說到底不過是一個人得人心的人生表演。做人最成功的,也不外乎是深得人心而已。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至今仍被奉為大到興邦治國、平定天下,小到為人處世、創業建功的良訓。
成就天下事,全憑得人心。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他們雖有一身超人的本領,然而所行之事背離曆史的規律,背離萬眾之心,於是隻能折戟沉沙,即使能夠興風作浪一時,最終還是功敗垂成。同時,又有多少普通的人,他們起初默默無聞,然而平凡的一生卻心係他人,贏得人心,結果生得偉大,死得光榮,贏得好口碑,成就千古名。作為前者,人們也許誇讚但不敬佩;作為後者,人們一定會引為楷模效仿與推崇其為人。這就是贏得人心的不同結果。
人生在世,沒有人甘心平庸而不想成就一番大事業,而人生理想的成與敗皆與為人處世中人心的得與失有關。
在漫漫人生路上,每個人無不努力去追求成功與幸福,但總會不斷地遭受挫折和失敗。於是很多身處困境的人,便不知不覺地將自己引向消極的負麵,其結局多是歸於失敗。反觀生活中的成功者,他們都是在困難中繼續奮鬥,以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人生。他們的成功來自於兩點,一個是積極的心態與頑強的毅力,另一個則是生存的技巧與處世的智慧。表現在後者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以人心換人心,在爭取人心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1996年11月5日,47歲的駱家輝角逐美國華盛頓州州長,最終擊敗共和黨的競爭對手克拉斯威爾,當選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華人州長。經過了漫長而艱難的人生之旅,駱家輝終於圓了自己的人生夢想,在美華人無不為他歡欣鼓舞。
眾所周知,很長時間以來,由於民族偏見和歧視,即使廣大華人,為美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卓絕的貢獻,他們也很難進入其主流社會,尤其是步入政界中的華人更是寥寥無幾。出身於普通家庭的駱家輝,在長期的生活與工作中,把東方人固有的真誠、勤奮的傳統美德發揮得極其出色,更重要的是,他充分了解了當地美國民眾的心理和要求,尤其是他在競選中重視教育和家庭第一的觀點,深獲選民的認同與理解,其充滿濃厚人情味的演講打動了很多美國人的心,他說:
“從修鐵路、打魚、開店,到參加保衛美國的兩次大戰,我們華人移民為美國所做的貢獻,值得所有美國國民感恩,現在我們華人要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參與。我競選州長,就是要使我們華裔能在21世紀發揮比20世紀更深遠、更廣泛的影響。我以我的中國血統為自豪,我以我的祖先為自豪,我為華裔在美國的貢獻而自豪,但我是百分之百的美國人。”
這番激動人心的話使駱家輝人氣大增,最終創造了華人在美國曆史的先例。駱家輝的經曆告訴我們: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相同,雖然我們誰都會不斷遇到人生的挑戰和考驗,但選擇了得人心的方式去做人處世,無疑就找到了一條成功的捷徑。
說話做事得人心,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得到人心,就是人生的成功。
當今的社會中,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真情匱乏,人心不古。這就更顯出真情的寶貴,人心的重要。每天清晨,都有無數上班族蜂擁擠上紐約的151路巴士。多少年來,一路上沉悶而單調的乘車過程早已使乘坐多年的老乘客習以為常。大家彼此間默默無語,大多數人拿著一張報在看,誰也不理誰。
這天早上,情況變了。一個新來的司機是個年輕的黑人。在沉悶中車子剛開出沒兩站地,就聽黑人司機發出命令:“把你們的報紙統統收起來。放在膝蓋上。”大家很驚訝,但在不解中很快照辦了。
“現在,請把臉轉向你自己相鄰的人,大家一起轉。”他又命令道。
每個人都驚呆了,但都照他的話在做。
司機又發出了指令:“現在大家跟著我說——早上好!”
奇跡出現了,很多人在重複這聲問候,有人在互相握手,更多的人在歡笑,這是他們許久從未聽到過的笑聲。是一位黑人司機,為大家帶來了奇跡。生活是美好的。雖然做人不容易,做事也很難,但隻要你以真心去換真心,多說得人心的話,多做得人心的事,你的生活就能感受到快樂和幸福,你所期望的人生目標,就會一步步走近。
2.打動人心方可巧成萬事
一個人能不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行得開,很重要的一點就看會不會辦事兒。而會辦事,就必須學會打動人心。唯有善於打動人心,才有可能巧成萬事。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以為自己在社會上已經很會辦事兒了,其實這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一種表現。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上,辦事兒可不像憑空想象的那麼簡單。許多人對自己評價過高或壓根不曾獨立地辦過幾宗與別人在利益上一爭高低的大事兒,因而對“打動人心”的問題未曾有過深刻的認識和切身的體驗。至於那些借助權勢等優越條件辦事兒的人,可能就較少有“打動人心”的感慨了。有了權勢方麵的優勢,略講究些辦事兒技巧固然很好,不講究技巧可能也無關緊要;但一旦失去了權勢的依傍,打動人心的技巧對他們來說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縱使那些已經得到過“會辦事兒”和“能辦事兒”評價的人,想一想自己所辦過的每一件事兒,還敢說都那麼得心應手和遊刃有餘嗎?敢說都那麼水到渠成和一帆風順嗎?顯然未必。有多少件事兒中途受挫?有多少件事兒功虧一簣?有多少件事兒縱使已經辦成了,其間卻也大大打了折扣,留下了許多遺憾,令人有口難言,無可奈何?那些會辦事兒的人尚需不斷改進更上層樓,對那些不會辦事兒的人來說,又該如何呢?
假如能夠計算,那麼會打動人心和不會打動人心的差別到底有多大?是毫厘之異?千裏之別?還是天壤之隔?很顯然,這不是用一把尺子所能衡量的。會辦事兒的人,隻要麵前有一次成功的可能,通過努力,他們一定不會錯失良機;而不會辦事兒的人,縱使獲得了足夠的成功機會,可能最後也會因為不會打動人心而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