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減少“碰壁”有哪些訣竅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的分工越來越細,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誰也無法孤家寡人,包打天下去或與人隔絕,自得其樂。雖然我們有能力親自去辦好很多事,但也不能什麼都去幹。因此無論是公事私情,總難免要去求人。但是,求人做事不容易,有求於人,就免不了有時在人前自覺低人一等,短人半截;或者要看人臉色,聽人數落;更有甚者,因事情緊急受人敲詐,被人要挾。最苦莫過一心樸實,滿懷希望去求人幫助,卻不料碰壁而歸,碰了一鼻子灰,碰得麵紅耳赤,碰個頭破血流。這時的求人者,交際出現障礙,不僅事被耽擱,而且麵子灰溜溜,心情怏快然。
那麼,求人不犯難、辦事不碰壁的辦法何在?人生千百事,事事在人為。這裏介紹幾條看似平常無奇,實則每每奏效的“訣竅”,供讀者辨析品鑒。
細想所求之事該不該辦
求人辦事之前,先須捫心自問,反複權衡,這事到底該不該辦。倘若事情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違背政策和原則,就決不要辦,更不能去難為別人。為了自己或小團體方便,把所求之人逼上錯路、罪路、絕路是不道德的。而且,凡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或不顧客觀條件,站在個人立場上,異想天開,自作多情地勉為其難,其結果恐怕是“碰壁”在所難免。
態度是關鍵
奪取與給予,求人與助人,總是前者羞於開口,沒有後者來得舒坦、瀟灑。因此,求人辦事,態度很重要,一般說來,都是恭敬有禮、懇切真誠的。這可以從與“求”相關的詞語中看出,如“請求”、“哀求”、“祈求”、“懇求”、“央求”、“追求”,哪個態度不好?講態度,要反對兩種傾向:一是對人生硬死板,不善周旋,特別是地位高者,財力厚者,或手持熟人“字條”者,給人一種居高臨下,非辦不可的威壓;二是過於卑瑣,毫無骨氣,為達到目的,喪失身份,乞哀告憐,任人奚落、耍弄,事情雖然辦了,但人格丟失殆盡。
求人要交心
要想得到別人真誠的幫助,對人一定要以誠相見,道清事情原委、症結所在,以喚起人家的同情、熱情,以助你一臂之力,幫助解決問題和困難。反之去求人,又不說明怎麼回事,對人虛虛乎乎,連藏帶掖,使人覺得你不是信任他,隻是一種利用,心中會平添反感、不快,弄不好,你得到的便是“婉言拒絕”。
廣交真朋友
遇事能有親朋好友為你分憂解難,真心鼎力相助,乃人生幸運。患難方知朋友可貴,這是無數人品味苦澀之後的肺腑之言。所以平日裏要廣交真朋友,善結好人緣,也就是交人要交心。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正直高尚的品格、助人為樂的精神,你才會有凝聚力、吸引力,才會結交與你患難與共的諍友、摯友。那種酒肉為媒、吃喝為樂、虛與應付、互相利用的所謂昵友、摯友,一旦有點坎坷艱難,早已逃之夭夭,不見蹤影,哪肯真心幫你?弄不好,還要趁機落井下石呢!
眼光宜長遠
真摯的友情是長期培育建立起來的,也能經得起漫長歲月的考驗。人們羨慕那種患難之時眾手相助之人的福氣,須知這決不是現用現交的結果,渴了挖井哪及時?平日裏自己無事時對人冷若冰霜,與夥伴鄰裏行同陌路,有事相求,套近乎,攀交情,異乎尋常地熱情起來;求之於人時,一好百好;事成之後,一了百了,連聲謝謝都不說。過了河拆橋,一錘子買賣,友誼哪能長久?如此寡情少義的人,關鍵時刻,又怎能奢望別人的真誠援助?
選擇最佳路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辦事求人,也不妨眼界開闊,多選擇幾條路線。要考慮是自己直接辦,還是間接請人辦?一事求甲求乙均可,甲與你關係密切,能力不濟,但會盡心盡力;乙與你尚無深交,不過他做此事駕輕就熟,隻是舉手之勞。兩相比較,到底求誰?某事已求人關照,但進展艱難,是一條道走到黑,還是另辟蹊徑,另請高明?這些,都須深思熟慮,確定辦事的最佳角度和途徑。
學點忍耐力
求助於人,無疑會使被求者勞心傷神,平添麻煩。人家因此而麵露難色,態度冷淡,猶豫思考,細詢原委,訴說甘苦等等情形都可能出現。這種情境下,有人覺得便是自己丟麵子,沒了誌氣,甚至感到是被人侮辱,遭受嘲弄,於是或拂袖而去,或口吐怒言,或耿耿於懷,事沒辦成,反倒造成隔閡。其實,人家很可能是誠心實意要幫你,有的人不過是有點認真、古板,或不善應酬,或心直口快,或嘮叨絮煩,並非拿“壁”讓你碰,你應有很好的修養心和忍耐力。自尊心固然重要,但神經過敏就不好了。求人者忿於辦事的焦灼可以想見,被求人進退兩難的苦衷也應理解。倘若別人還沒拒絕,你自己倒已沉不住氣了,這當然大為不妥。
增強自主性
我們提倡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的風氣,但更主張人要增強自主自立的精神。能自己做的事,盡量不應給別人帶來麻煩,自己不容易辦,但經過一番努力,付出辛勞能奏效的事;今天看起來無能為力,過一段時間就有條件實現的事;雖然不能全部自己完成,但其中一部分可以自己解決的事,就不要輕易去煩勞別人。這樣碰壁的不快不安也自然少了。如果把求人不當一回事,大事小事全部都依賴、仰仗他人,過一種半寄生式的生活,這樣的人多碰壁,也許倒不是什麼壞事。
8.巧把難事交與他人去辦
有些難辦的事,不用自己親身去做,隻需把它交給他人辦就行。讓他人替自己辦事須讓對方感到自然愉悅,深信不疑,利用情趣或利益把對方吸引住時,對方才肯為你的事兒盡心盡力。投其所好,才能吸引對方幫助自己辦成難事。
一些事情之所以難辦,往往是受到權力的限製,由於自己的權力有限,便隻能求有權之人。而對方能不能答應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幫助你把事情辦成,關鍵要了解他們的心裏是怎麼想的。他們怎麼想問題,就決定了他們對你提出的事兒是給辦還是不給辦。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怎樣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誘惑的結果。他們對某個問題感興趣,他們就會說對此有利的話,也會做對此有利的事。反之,他們便具有不自覺的拒絕心理。所以,人們在辦事時,要想爭取對方的應允或幫忙,就應該設法引起對方對這件事產生積極的興趣,或者設法讓對方感覺到辦完這件事後會得到自己感興趣的利益。
很顯然,人們對什麼事有興趣或認為什麼事有滿意的回報,就樂於對什麼事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資金。
隻有真正了解到並投合所求之人的興趣愛好,才能把難辦之事交給他辦,讓他輕而易舉地替你辦成功。具體做法有如下一些技巧:
用興趣吸引對方
利用那些新穎的與人們的生活經驗接近的事物,引起所求之人強烈的注意。他們的好奇心會使他們常常情不自禁、窮追不舍地要弄個明白,這時所求的人就會對你產生強烈的興趣,不由自主地跟你“粘”在一起,再進一步,就可能被你牽著鼻子走了。
當我們很謹慎地根據所求之人的愛好、興趣,而設法接近他時,除了拿出“新穎”之外,還得摻和些“熟悉”的成分。目的不但是要抓住他的注意,主要還是為了把難事辦成。吊人胃口,利而誘之吊人胃口,也可以說是“利而誘之製人術”,是“誘之以利,將欲與之,而先不與”,讓想要得到利益之人死心塌地為你辦事。
這一心理規則能夠給能替你把難事辦成的人一個很好的啟示:隻要能辦成事,好事就在後頭,並不時地給些甜頭,讓他相信你所說的並非是一句空話,於是在不斷的刺激下,他的欲望也就被挑了起來,這時就是你開口要求他替你辦難事的時候了。
先禮後求,循序漸進
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兩位教授,曾同學校附近一位家庭主婦巴特太太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打了個電話給她:
“這兒是加州消費者聯誼會,為具體了解消費者之實況,我們想請教幾個關於家庭用品的問題。”
“好吧,請問吧!”
於是他們提出了一兩個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種肥皂等簡單問題。當然,這個電話,不僅僅打給了巴特太太。
過了幾天,他們又打電話了:
“對不起,又打擾你了,現在,為了擴大調查,這兩天將有五六位調查員到府上當麵請教,希望你多多支持這件事。”這實在是件不好辦的事兒,但巴特太太同意了,什麼原因呢?隻因為有了第一個電話作鋪墊。相反地,他們在沒有打過第一個電話,而直接提出上門請教時,卻遭到了拒絕。統計表明,前一種情況下答應他們的請求的人占52.8%,後一種隻有22.2%。
對巴特太太的調查說明,請他人辦事,應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淺及深,由輕至重才是。如果一開始就提出太難的請求,一定會遭受對方的斷然拒絕。
所以,一點一點引別人接受,一點一點誘別人上“鉤”,既是找人辦事的小技巧,也是嫁接成功的大原則。
了解了這些道理,找握有大權的人辦事的要領你也就基本掌握了。把難事交與他人辦要循序漸進,先易後難是一條應該記取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