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巧解左右為難的“困局”——把愁事辦成好事的心計(3 / 3)

在辦愁人的事的時候,當我們遇到一些交情不太深厚或者所求之事有難度時,我們可以運用“繞個圈子求人辦事法”,敢於打破求人途徑的定式,換個思維、換個途徑來求助於人。

辦愁事的一個竅門是:不直接求其本人,而是利用當事人的朋友、愛人、老人或小孩對其施加影響,進而求到人、辦成事,達到我們的目的。張作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雖說已是土匪大頭目,但他朝思暮想要弄個朝廷官幹幹,但總無機會,他天天為此事發愁。

奉天將軍增祺和他有過幾麵之緣,算是朋友,但交情不深。他想著如何把兩個人的關係拉近,然後投靠他混個一官半職。恰好增祺的姨太太要從關內返回奉天,此事被張作霖手下幹將湯二虎探知,急忙報告。張作霖一拍大腿,說:“這真是把貨送到家來了。”

於是張作霖就吩咐湯二虎,如此如此行事。

湯二虎奉張作霖之命在新立屯設下埋伏,當對方人馬行至新立屯時,被湯二虎一聲呐喊阻攔下來,隨後把增祺的姨太太一行押到新立屯的一個大院裏。

增祺的姨太太和貼身侍者被安置在一座大房子裏,四周站滿了持槍的土匪,這時,張作霖已經接到報告,便飛馬來到大院。故意提高聲音問湯二虎:“哪裏弄來的馬?”

湯二虎也提高聲音說:“這是弟兄們在禦路上做的一筆買賣,聽說是增祺將軍大人的家眷,剛押回來。”張作霖假裝憤怒說:“混賬東西!我早就跟你們說過,咱們在這裏是保境安民,不要攔行人,我們也是萬不得已才走綠林這條黑道的。今後如有為國效力的機會,我們還得求增大人照應!你們今天卻做出這樣的蠢事,將來怎向增祺大人交代?你們今晚要好好款待他們,明天一早送他們回奉天。”

在屋裏的增祺姨太太聽得清清楚楚,當即傳話要與張作霖麵談。張作霖立即先派人給增祺姨太太送來最好的鴉片,然後入內跪地參拜姨太太。

姨太太很感激地對張作霖說:“聽罷剛才你的一番話,將來必有作為,今天隻要你保證我平安回奉天,我一定向將軍保薦你這一部分力量為奉天地方效勞。”

張作霖聽後大喜,更是長跪不起。

次日清晨,張作霖侍候增祺姨太太吃好早點,然後親自帶領弟兄們護送姨太太回奉天。

姨太太回到奉天後,即把途中遇險和張作霖願效力的事向增祺將軍講了一遍。增祺十分高興,接見了張作霖,並對他稱讚一番,把張作霖的部隊編為巡防營,張作霖從此正式告別了“胡匪”、“馬賊”生活,成為真正的清廷管帶(營長)。

就這樣,張作霖利用“曲線求人法”辦成了由黑道轉為正道的一件大事。

張作霖原本與增祺是有點關係,憑這些被招安容易,但弄個好官卻很難。天遂其願,增祺的姨太太路過他們那裏,給了他一個獻媚增祺姨太太的機會。他與湯二虎演了一段雙簧,順利地達到了目的。求人辦事頭腦要靈活,千萬不要被頭腦中固有的思想和模式所限製。直取不行曲中求,此路不通覓它徑。多在求助對象周圍的人身上下點工夫,或許對你辦事有好處。

6.以退為進辦成愁人的事

以退為進的辦事策略,貌似與本意相悖,實際是用退一步的方法,取得優勢,而最終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把事辦成。

通常,讓人發愁的事讓人一籌莫展,其原因之一在於策略不對,隻進不退往往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以至於本來一件普通的事,到最後卻成了無法解決的大愁事。以退為進,比隻進不退好。因為通過退可以積蓄更大的進攻優勢,比隻進不退取得的效果更大。

人們一般都有這樣的常識,要用拳頭擊倒對方,如果先伸直了胳膊撞擊出去,一定會顯得用力不足;而如果先收回拳頭,再猛擊出去,一定會重重擊倒對方。

《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楚莊王十分鍾愛他的一匹馬,但這匹馬因過於養尊處優,終因太肥胖而死。莊王命令全體大臣為死馬致哀,並要用一棺一槨裝殮,按大夫的禮節舉行葬禮。百官紛紛勸阻,莊王大動肝火,下令誰再勸阻,定判死罪。百官對於此事感到很愁人,可迫於莊王的命令,不敢再勸阻了。

宮中有個叫優孟的人,進宮號啕大哭。莊王問他哭什麼,優孟說:“這匹馬是大王最心愛的馬,以楚國之大,什麼東西弄不到!現在卻隻以大夫的葬禮來辦喪事,實在太輕慢了!我請求用君王的禮儀來埋葬。”

楚莊王一聽甚為高興,便問:“依你之見,怎麼個埋葬法呢?”

優孟說:“最好以雕琢的白玉作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槨。還要建造一座祠廟,放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這樣天下的人就知道,大王是輕賤人而重視馬了。”

楚莊王一聽,如夢方醒,說:“我的過錯竟到了這種地步!”本來說服楚莊王別葬馬,人人發愁、發怵,但優孟不是直言相阻,而是以退為進,先消除了莊王的對抗情緒和排斥心理,最後說服莊王改變主意,把讓人發愁的事辦成了讓人刮目相看的事。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某山區一個小村的支部書記帶領群眾修路時,遇到一件意想不到的愁事:放炮炸石砸斷了一家農戶的梨樹。這棵梨樹是這家農戶的財源,主人揪住支書要他賠。

支書說,秋後一定賠償,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擁而上,把支書好一頓打。村裏的黨員和群眾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梨樹的主人。第二天開村民會,村民們大多準備整整那家人。鬧事的人也覺得理屈,但並不服軟,眼見這個會要演變成一場大麻煩,後果將很難想象,事態的發展很讓人發愁、擔憂。

不料,支書開口竟做檢討:“父老鄉親們,我還年輕,得大家幫扶。哪個活我安排錯了,哪句話我說得不對,大家擔待,我作檢討。”對被打的事竟一字不提。

後來鬧事的人找到支書,當麵認了錯:“你是為全村,我是為自家,我錯了!今後你咋說,我咋幹,聽你的。”一件令人發愁的事就這樣解決了。這位支書是很懂得辦事之道的。為了辦成使全村人富裕的大事,他忍下了個人委屈。但是,他的忍讓和退縮,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堅強;同時也是一種方法、一種有效的以退為進的辦事方法。

由此可見,以退為進是一種辦成犯愁之事的有效的策略。它表麵是退縮,實質是進攻,退是為了更好的進。就像拉弓箭一樣,先把弓弦向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出去。

辦事時妥協退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以“退”為手段,積蓄力量,最終實現成事的目的。

7.堅持到底,愁事就會有轉機

人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許多事,成與不成,取決於能力,也取決於毅力。辦事如果缺乏耐心,事事難成。隻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把愁事辦成喜事。

歌德曾經說過:“隻有兩條路可以通往遠大的目標及完成偉大的事業:力量與堅韌。力量隻屬於少數得天獨厚的人;但是苦修的堅韌,卻堅澀而持續,能為最微小的我們利用,且很少不能達成它的目標,因為它那沉默的力量,會隨時間而日益增長為不可抗拒的力量。”一個農民,初中隻讀了兩年,家裏就沒錢繼續供他上學了。他輟學回家,幫父親耕種三畝薄田。在他19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好的母親和癱瘓在床的祖母。遇到這樣的事,一般人都會愁死了,但是這個農民卻沒有。

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實行農田承包到戶。帶著致富的夢想,他開始了行動:他把一塊水窪挖成池塘,想養魚。但鄉裏的幹部告訴他,水田不能養魚,隻能種莊稼,他隻好又把水塘填平。這件事成了一個笑話,在別人的眼裏,他是一個想發財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聽說養雞能賺錢,他向親戚借了500元錢,養起了雞。但是一場洪水後,雞得了雞瘟,幾天內全部死光。500元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一個隻靠三畝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不啻天文數字。他的母親受不了這個刺激,竟然憂鬱而死。

後來,他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的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但都沒有好的結局。

看看自己辛勞多年卻一事無成的現狀,他很犯愁,他甚至想到了死。就在他以為自己再也幹不成任何事而發愁痛苦之時,一個新的創業項目又鼓起了他堅持下去的勇氣——投資生產豬飼料。他拿出了自己僅有的一點錢,東借西挪後加盟了某大集團的連鎖經營。幾年後,他成了遠近聞名的企業家。他以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辦成了自己一直發愁難辦的大事。生活本身是一種磨難,人生歲月中有許多令人頭痛的事。與其怨天尤人,莫若自強不息;與其等待上帝,莫若堅持到底。因為在鍥而不舍的人麵前,上帝也會被感動,天下難事終會被耐心征服。

成功往往就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中。辦事也是如此,有些事著急、發愁都不能解決問題,隻有耐下心來以韌性堅持到底,事情才會出現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