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很多從銷售工作起步的成功人士,他們通過給別人的企業從事推銷而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程林便是其中的一位。
1997年,程林在某生物製藥公司擔任銷售經理。那一年,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公司十五個辦事處排名中,他負責的鄭州市場銷售排到了第一位,而一年前,鄭州市還排在第十位。
1997年末,公司調整區域,新成立西藏辦事處,程林被任命為西藏辦事處經理。關於這一任命,誰都認為不合理,包括程林本人。因為他打拚下來的鄭州市場已經很成熟,如果他繼續擔任鄭州辦事處經理,可以很輕鬆地獲取二十多萬元的回報,而西藏辦事處卻是一片待開發的市場,而且是大家公認最難開發的市場,能否開發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
程林找到公司老板,表示了要繼續擔任鄭州辦事處經理的願望。
“西藏的確是最難開發的市場,”老板說,“最難的事情總得有人去做啊,而且要最能幹的人去做,從公司全局來看,是再合理不過的了。”
聽老板說自己是最能幹的人,程林心裏很高興,但還是舍不得鄭州辦事處。
“在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把最困難的事情做成功了,他就將獲得最大的機會。”老板又說,“你現在就麵臨這樣的機會。”
這句話激起了程林的鬥誌,他當即接受了公司的安排。
就在1998年,程林不僅成功開發了西藏市場,而且將西藏市場的業績做到了第一位,鄭州辦事處倒成了第二位了。程林得到豐厚的物質回報的同時,還被任命為公司營銷總監,在他接到任命書的那一天,他終於明白了老板說的“最大的機會”其含義為營銷總監的職位。
如今,程林已經是一家大企業的老板了,他的原始資本,就來自於他做三年營銷總監的薪水。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程林當初不從大局出發堅持要待在鄭州辦事處,繼續去掙每年二十多萬元的收入,他能夠迅速完成原始積累嗎?表麵上看來不合理的事情,很多人都避之不及,隻有少數真正聰明的人才會去承擔。
承擔責任是一種義務,在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以“合理”、“不合理”來評判它,更不能因為看起來不合理而拒絕履行承擔責任的義務。每一個成功者,他所走過的道路上,都有過無數次“不合理”的待遇,但恰好是這些“不合理”造就了他的卓越。
因此,我要提醒每一個職場上的人:當你遇到“不合理”時,不要草率地采取逃避的態度,而應該仔細想一想、看一看,不合理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一個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