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裏斯成功了。所有的評論都說,“這部影片可能不是最出色,但肯定是最感人的。”
一夜間,查裏斯成了人們的偶像。信件鋪天蓋地般湧來。一個中學生來信說:“我今年17歲,和你一樣,我也患有嚴重的殘疾。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是你,改變了我的生活。”
“我不是英雄,”查裏斯告訴他。“我隻是努力去改變自己。也許,生活也因此一天天地變得更美好了些。”
哈伊曼的“奇特行動”
哈伊曼生活在西班牙托雷泰小城,是一個經紀人。托雷泰是貧困地區。哈伊曼頭腦靈活,口才又好,他要為改變家鄉麵貌做些努力。7年前哈伊曼開始他的“奇特行動”。將他感興趣又能為家鄉辦實事的人請到自己的事務所,為他擦皮鞋,以便跟他談天說地,交朋友做生意。據他說,被他邀請的人很少拒絕。
當哈伊曼在托雷泰小城裏感到空間太小時,便決定去首都闖天下。他常利用節假日去馬德裏。他嚴肅地說:“擦皮鞋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是低賤的事情。我隻看著我感興趣的人的皮鞋。慢慢地做總要半個多鍾頭,同時了解對方更多的信息。當然,擦皮鞋是不收費的,但我交了不少朋友,我的家鄉小城的生意也做了一筆又一筆。”
哈伊曼選擇談話的對象是有的放矢。他說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哈伊曼在報上看到一位正在鬧醜聞的大銀行家的報道,決定給他打電話。哈伊曼說明用意後,銀行家對著話筒哈哈大笑:“那就請你來我家擦皮鞋吧!”
那天,哈伊曼如約而去。那是馬德裏富翁的高級住宅區。銀行家已吩咐家人將未擦的皮鞋排成一排放在房門口。哈伊曼見狀不卑不亢地對主人說:“不,你的腳上隻有一雙皮鞋。我來這裏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跟你談談話。”
銀行家對哈伊曼的舉礬頗感詫異。他們交談起來,結果是通過哈伊曼的工作,很快在托雷泰出現了一個小型企業,給幾十個失業者提供了就業的機會。
傑出成就背後的辛勞和毅力
1982年10月,一個25歲的女人跑完了紐約市的馬拉鬆。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琳達·唐恩患有大腦麻痹症,而且是第一個拄著拐杖跑完42.2公裏賽程的女性。她在途中跌倒過五六次,但是她仍堅持不渝,終於在起步之後11小時到達終點。殘障雖然限製了她的速度,但不能限製她的決心。
美國詩人朗費羅曾經寫過:“開始一件事困難,結束一件事更難。”要是我們每人都有一個聽話的妖怪,能幫忙完成我們所開始的事情,那多麼好。可惜我們沒有。不過我們有一種稱為“自律”的動力,而這種動力所要求的代價可不少。
有一次,波蘭鋼琴家巴德瑞斯基舉行的音樂會散場之後,一個樂迷對他說:“我願意終生獻身,以求達到這樣的成就。”這位卓越的鋼琴家回答:“我就是這樣做了。”
從貧困少年到最受歡迎的公民
曾經有這樣一個年輕人,他的家境赤貧,連父親去世後買棺材的錢都是鄰居親友湊齊的。父親亡故後,他母親在製傘工廠上班,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下班後,還帶些按件計酬的工作回家做,一直忙到晚上十一點。
在這種境遇中成長的他,少年時有一次參加附近教會舉辦的話劇演出,他覺得很有趣,從而決心要學好演講,這次偶然的經驗,成為他日後從政的契機,三十歲時終於當選為紐約州議員。但當時他尚欠缺履行議員職責的準備。
由於他的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工作中碰到很多困難。當他閱讀必須付諸表決的冗長而複雜的議案資料時,他完全莫名其妙,有如麵對一種難辨的文字一般。再有,雖然他從未踏進森林一步,卻被選為森林法立法委員,而從未跟銀行打過交道的他又被選為銀行法立法委員會的一員。
這不得不使他感到懊悔煩悶,真想辭職不幹。但他終究未辭職,其原因乃是不願讓母親知道他無法勝任議員職務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