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熟菜用大豆的高效栽培模式
1.保護地育苗移栽
用塑料大棚進行菜用大豆早春提前栽培,多實行育苗移栽的方法,既能使產品提早上市,又能提高產量,而且育苗移栽比直播用種量大大減少,購種成本相應降低。采取育苗移栽,可挑選光照、水肥條件良好的地塊集中育苗,精細管理,這樣有利於培育壯苗,而且可確保大田合理密植,提高生長整齊度。大棚菜用大豆的育苗應在日光溫室中進行,無日光溫室時,可在大棚中套個小拱棚,外加保溫被的方式育苗。主要技術為:(
(1)選擇適宜地塊,采用優良品種:選擇背風向陽,土壤疏鬆、肥沃,靠近移栽大田、水源方便的地塊作苗床。一般可采用疏鬆的菜園土或稍吹幹的水稻土做苗床,也可使用草炭土或沙子與土按1頤1的比例做苗床,在苗床中不需加肥料,最多可加一些過磷酸鈣。
(2)及早製缽,適時播種:可用營養土製缽或塑料軟盤育苗。若用營養土製缽,備肥宜早,最好用優質農家肥摻適量肥土,於播種前1個月拌勻,充分堆漚腐熟,減少害蟲與病菌數量。製缽與播種可同時進行,邊製邊播。若有條件,則可采用塑料軟盤育苗,以節省用工,提高移栽效率,縮短返青時間。
選用6份充分暴曬的園田土、4份腐熟好的有機肥,過篩後摻均勻,裝入塑料育苗缽內。種子按4厘米伊2厘米的間隔播在土床上,澆水後加蓋1~2厘米細鬆土,先覆一層地膜壓緊不漏風,再蓋上小拱棚提溫保濕。出苗後及時揭去地膜並控製苗床溫度,使之在20~25°。
(3)播後管理:播種後約3天就可出苗,出苗後將薄膜去掉。當幼苗出齊後到第1片複葉將展開時,可適當降低苗床溫度,白天保持在15~25°,夜間10~15°。在第3片真葉(即第1片複葉)展開後,到定植前10天,要提高育苗場地的環境溫度,白天保持在20~25°,夜間15~20°,這樣有利於幼苗的生長和花芽分化。
(4)煉苗、移栽:定植前2~3天,白天應揭去拱棚的塑料膜,進行煉苗。菜用大豆根係再生能力差,在適宜的定植期內,移栽宜早不宜遲。苗齡越大移栽後緩苗時間越長,對生長越不利,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量,移栽時注意保護根係。
挑選莖稈粗壯、葉片肥厚、高矮基本一致的壯苗定植,淘汰病苗弱苗。栽植不宜過深,以子葉離地1~1.5厘米為宜,使植株有足夠的營養麵積,確保田間通風透光良好。定植後及時澆定根水,以後每隔2~3天澆1次,連澆2~3次,有條件的順溝澆大水,一次澆透。定植後10天內要勤查看,發現因移栽質量差或地下害蟲危害而造成缺苗時要及時補栽。補苗時最好選用營養袋苗或帶土苗,盡量減少根係的損傷,並用細土封嚴膜口,縮短緩苗期,盡可能使植株生長整齊一致。
2.大棚+地膜覆蓋
由於晚秋、冬、春氣候寒冷,蔬菜露地栽培困難。在大棚內種植菜用大豆,春季可提早上市1~2個月,秋冬可延遲供應2~3個月,大大延長了市場供應時間。采用大棚內直播、再鋪地膜等技術栽培早熟菜用大豆,每年畝產達500千克左右,比露地栽培不但提早20天上市,而且每畝增收1000元左右。其高產栽培技術為:
(1)品種選擇:選用早熟、耐寒性強、低溫發芽好、商品性好的品種。
(2)精細整地,施足基肥:要求地塊平整,土質疏鬆,大棚提早播種,土壤濕度不宜過大,否則遇低溫易爛種。結合翻耕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畝施腐熟的雞糞1000千克左右,三元進口複合肥15千克,於播前1個月施下。實踐證明,重施基肥可提高菜用大豆的抗寒力及產量。大棚內做成兩畦,畦溝寬30厘米,深20厘米。在施肥整地的同時,於播前1周每畝用除草劑48%氟樂靈乳油120毫升兌水30千克均勻噴灑在畦麵上,淺耙土層,使之滲透入表土,然後用拱棚覆蓋,以提高地溫。
(3)提高地溫,適時搶播:早春大中棚覆蓋栽培,可於2月上旬或3月初在中小棚內加地膜栽培,也可采用電加熱線育苗移栽的方法以促進苗齊、苗全。直播一般穴距20厘米,行距25厘米,每穴播種2~3粒,每畝密度2萬株,播深3~5厘米,深度要求一致,以利於出苗整齊。也可用苗床劃塊育苗移栽的方法,播種時穴底要平,種粒分散,覆土不宜過深,以蓋細土2~3厘米為宜,每畝播種量6~7千克,播種後整個畦麵或苗床覆蓋一層地膜,並將棚四周扣牢壓緊,增溫保濕,促進出苗。一般棚內溫度10~25°時(棚外溫度8~15°),10天左右齊苗。
(4)大棚管理
溫度管理:前期主要是防凍保暖,後期加強通風換氣。
要求直播前1周扣好大棚,播後立即蓋好地膜或加蓋拱棚膜。
子葉頂土後應及時揭去地膜,注意選晴天及時破膜放苗,進行1次中耕鬆土。遇低溫寒潮時加強防寒保暖措施,可采用臨時爐火加溫的辦法補充熱量。當棚內氣溫達到25°以上時,要及時通風換氣。出苗前棚內適宜溫度為15~25°;生長期適宜溫度為20~25°;開花期適宜日溫23~29°,夜溫17~23°,相對濕度保持在75%左右。因此應根據各個時期的生長特性及時閉棚保暖或通風換氣。
肥水管理:一般苗期不宜施肥,如葉片受低溫影響發生皺葉,則可每畝用黃葉敵微肥50克兌水30~45千克,在晴天中午噴施1次。開花期用0.5%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葉麵追肥。噴施時間為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後,最好以陰天為宜。隔7~10天再噴1次,噴後遇雨應補噴1次。此外,在開花結莢期,每畝用10千克尿素兌水澆施。在水分管理上,苗出土前不宜澆水;苗期過分幹旱可適量澆水,促發根。幹花結實期水分管理應采取“幹花濕莢”的原則。灌水時間,夏季應在地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
株型較矮,不易徒長,應在初花期每畝及時追施15千克速效氮肥、6千克三元複合肥、1%尿素,在結莢鼓粒期再向葉麵噴施0.4%磷酸二氫鉀(200克磷酸二氫鉀,1%尿素加水50千克)2次,可有效地提高結莢數,促進籽粒膨大,氮肥應早施,磷肥應基施,鉀肥應在花芽分化期即出苗後20~30天施。苗期應看苗施肥,苗弱葉色淺時施適量速效氮肥。
初花期每畝追施尿素10千克加複合肥5千克。結莢期葉麵噴施0.4%磷酸二氫鉀加1%尿素溶液,可有效提高結莢數,增加產量。
棚室栽培在開花結莢期間,有一部分花蕾、花和幼莢脫落,脫落率高低對產量影響極大。花朵脫落率一般占總花數的40%~60%,花蕾和幼莢脫落比花朵少。土壤過於幹旱或缺水缺肥、溫度過高或過低、栽培密度過大、植株徒長造成倒伏、通風不良以及病蟲害嚴重等,都會增加落花、落莢的數量,要針對原因進行預防。開花結莢盛期,噴灑濃度為20~30毫克/千克的四碘苯氧乙酸,可減少花、莢脫落,並增加種子的千粒重。
二氧化碳的管理:為了提高大棚內的溫度,往往采取密閉覆蓋方式,這就限製了室內空氣與室外大氣間的氣體交換,使大棚內空氣流動循環比較困難,二氧化碳濃度下降以及有害氣體的積累,對菜用大豆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必須進行充分的通風換氣,補充二氧化碳,排除有害氣體。
調控二氧化碳氣體主要有3種方法:一是通風換氣法。
二是在土壤中增施有機肥法,有機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不斷地被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同時,土壤有機質增多,也會使土壤中生物增加,進而增加了土壤中生物呼吸所放出的二氧化碳。三是人工施放法,施放純淨二氧化碳,但這種方法成本高。
土壤管理:應以增施優質腐熟有機肥為主,適當增施化肥,以增施基肥為主,適當進行土壤追肥,並提倡根外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