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防治
1.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是大豆主要根部病害,苗期發病影響幼苗生長,造成死苗,使田間保苗數減少。成株期由於根部受害,影響根瘤的生長與數量,造成地上部生長發育不良以致矮化,影響結莢數與粒重,從而導致產量下降。
(1)症狀識別:根腐病是由多種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根部病害,所以症狀有所不同,但大多症狀表現如下:
從幼苗到成株均可發病,主要被害部位為主根。一般病部病斑初為褐色點狀,擴大後呈棱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形,稍凹陷大斑,病重時病斑呈鐵鏽色、紅褐色或黑褐色,皮層腐爛呈潰瘍狀,重病株的主根和須根腐爛,造成禿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長勢很弱,病苗矮瘦,葉小色淡發黃,嚴重時幹枯而死。在成株期,病株根部產生褐斑,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病重時根係開裂,木質纖維組織露出,病株地上部較健株瘦小,結莢少。大豆根腐病在田間發生往往呈“鍋底坑”狀,圓形或橢圓形。根腐病與胞囊線蟲病的區別是胞囊線蟲病主要表現為主根和側根發育不良,但須根增多,可使整個須根變成發狀須根,上生胞囊,根上長有白色至黃色的球狀物(幼蟲、胞囊)。
(2)發病條件:根腐病主要是由鐮刀菌、絲核菌和腐黴菌等多種病菌引起的,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冬,第2年大豆出苗後開始感染,6月至7月中旬為發病高峰,7月下旬趨於穩定。該病屬於典型的土傳病害,研究表明根腐病發病的條件主要是土壤中的菌源數量、土壤的理化性質與土壤溫濕度等。
由於根腐病菌屬於土壤習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適於寄主植物(大豆等)生長的條件下,病菌繁殖快,從而土壤中菌源數量增多,發病重。所以,大豆連作地根腐病重,連作年限越久,發病越重。土壤質地疏鬆、通透性好較黏重土及通透性差的白漿土病害輕。土壤肥沃地較土壤瘠薄地病害輕。
大豆種子發芽與幼苗生長的適溫為20~25°,低於9°出苗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播種早,由於播種期土壤溫度低,則發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別是低窪潮濕地,大豆幼苗長勢弱,抗病力低,易受病菌侵染,發病重。土壤含水量過低,旱情時間長或久旱後突然連續降水,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長,根部表皮易縱裂,傷口增多,有利於病菌侵染,病害加重。一般壟作比平作發病輕,大壟比小壟尤其平作栽培發病輕。大豆播種深度直接影響幼苗出土速度,若播種過深,則地溫低,幼苗生長慢,組織柔嫩,地下根部延長,根易被病菌侵染,發病加重。
施肥水平和施肥種類對根腐病也有很大影響,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組織柔嫩,病害重;增施磷肥可減輕病情。一般根部有根潛蠅危害,有利於病害發生,蟲株率越高發病越重,反之則輕。豆田化學除草劑用得好,可以對豆田滅草起到良好作用,但某些化學除草劑因施用方法和劑量不當,可造成大豆幼苗產生藥害,使幼苗生長受阻,同時也會加重根腐病的發生。
(3)防治方法:病菌多為土壤習居菌,且寄主範圍廣,因此必須采取農業防治為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合理輪作,實行與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輪作,嚴禁大豆重迎茬。壟作栽培,壟作有利於降濕、增溫,可減輕病情。適時晚播,適時晚播發病輕,並注意播深不能超過5厘米。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可減輕病情。
施足基肥、種肥,及時追肥,尤其要用多元複合液肥進行葉麵施肥,彌補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進行中耕培土,促進地上莖基部側生新根的形成,恢複生機(地下根受害以致死亡的條件下更為重要)。
化學藥劑拌種:通過藥劑拌種,可推遲侵染期,常用方法如下:
用含有多菌靈、福美雙和殺蟲劑的大豆種衣劑拌種:
每100千克種子用種衣劑1000~1500毫升,即用種子量的1.0%~1.5%藥劑進行濕拌種,可以防治根腐病和根潛蠅。
多福混劑拌種:每1000克種子,用50%多菌靈和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1頤1比例,各用2克,即用種子重量0.4%的藥劑進行濕拌種,為了增加附著性,可用聚乙烯醇做粘著劑。
2.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在南方發生不但種類多,而且發生重,在北方發生種類少,發病輕,但某些品種也可造成減產、降質,受害重時結莢少,褐斑粒多,不但影響產量,而且常因褐斑粒而降質、降價,出口也受到限製。我國大豆的病毒病已發現7種,其中分布最廣、危害較重的為大豆花葉病,其次為頂枯病和輕花葉病。
(1)症狀識別:因寄主品種、病毒株係、侵染時期和環境條件不同,症狀也有很大差別。重者植株矮小,輕者可出現輕花葉、皺縮、沿脈生皰斑、卷葉、黃色花葉、葉脈壞死及頂枯等。種傳病毒病,多數單葉開始顯症,呈花葉、縱卷、扭曲畸形或倒三角形,也可單葉無症,從第1~2葉開始顯症。
大豆花葉病(SMV)典型症狀為植株顯著矮化,葉片畸形並呈褪綠花葉,葉片向下卷曲,有時沿葉脈兩側出現許多深綠色瘡狀突起,嫩葉症狀最為明顯。感染大豆花葉病毒病的植株種子有時種皮著色,其色澤常與臍色有關,臍色為黑色的則出現黑斑;臍色為黃白色的,則出現淺褐色斑,種皮為黑色而臍為白色的,則呈現白色斑。
本病的特征:病葉呈皺縮花葉斑駁,病粒自臍部向外產生放射形褐色斑紋。
(2)發病條件
種子帶毒率:由於種傳病毒是此病最重要的初侵染途徑,在一般種子帶毒率高的情況下,如春季氣溫高,帶毒種子能多次產生病苗。因此,早期出現毒源多,後期病毒病發生較重,反之則輕。
介體蚜蟲:介體蚜蟲發生時期、數量和遷移距離,以及著落大豆植株上的次數均影響傳毒的幾率。一般介體蚜蟲發生越早,數量越大,遷移距離越遠,著落在大豆植株上的次數越多,病毒病發生越重,反之則輕。
氣象條件:氣象條件不僅影響幼苗發病率及蚜蟲的發生和遷移,還影響病害潛育期的長短、症狀的程度和褐斑粒形成的多少。
溫度對發病影響最大。花葉病的發病適溫為20~30°,超過30°病害隱症;30°以下,溫度越低,潛育期越長,如溫度29.5°時,潛育期僅4天,24°時,潛育期為6天,18.5°時,潛育期為14天。
溫度及降雨量還影響介體蚜蟲的發生期、數量和遷飛活動,從而影響病害發生的輕重。一般高溫、幹旱、少雨,不但有利於蚜蟲的發生、繁殖,還有利於有翅蚜的遷飛,傳毒幾率高,病毒病發生多而重。暴風雨可以造成蚜蟲大批死亡。
褐斑粒的形成與結莢初期的溫度有關,溫度越低,病粒越多,病粒斑駁越重。有的品種當溫度超過30°時,則不形成褐斑粒。在褐斑粒發生普遍的地區,結莢期的溫度是影響褐斑粒形成多少的主要氣候條件。
(3)防治方法:由於病毒可以通過種子傳播,一般帶毒種子脫毒很困難,用藥劑處理種子或用生長點培養法均無作用,而且當前推廣的大豆品種多屬感病類型,故目前防治重點應是大力繁殖無毒種子和更換帶毒率低的種子。對尚未發病的地區,要認真進行種子檢疫,防止傳播蔓延。
根據病毒病病原特征及已知流行因素,可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種植抗病毒品種:各地大麵積推廣和改良品種,大多數對大豆花葉病有一定抗性,一般均在中抗以上,改良品種在連年種植過程中,發現病毒逐年加重,應對改良品種提純複壯或改種適合當地的抗病品種。
於防蚜治蚜:侵染大豆的病毒在田間流行主要通過蚜蟲傳播,傳播田間病毒又主要是遷飛的有翅蚜,因此采取避蚜或驅蚜(即有翅蚜不著落於大豆田)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苗期即用銀灰色膜覆蓋土層,或用銀灰色膜條間隔插在田間,有驅蚜避蚜作用。大豆後期發生蚜蟲,應及時噴施殺蚜劑,並應注意幾種殺蚜藥劑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種藥劑使蚜蟲產生抗藥性。
加強種子檢疫:我國大豆種植麵積大,品種多,種植季節及方式、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很大,病毒對大豆適應條件眾多,有利於病毒產生侵染性分化,形成不同毒株。因此,在各地調種或交換品種資源時,都會引入非本地病毒或非本地病毒的株係。引進種子時必須隔離種植,要留無病毒株種子作繁殖用,檢疫及研究單位要加強檢疫病毒病的措施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大豆霜黴病
大豆霜黴病一般減產6%~15%,重病年可減產50%以上。葉部發病可造成葉片提早脫落。種子受害可導致千粒重下降,發芽率降低。
(1)症狀識別:大豆霜黴病菌主要危害幼苗或成株葉片、莢及豆粒。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能係統發病,子葉未見症狀,從第1對真葉基部出現褪綠斑塊,沿主脈、側脈擴展,造成全葉褪綠,以後全株的葉片均可顯症。花期前後雨多或濕度大,病斑背麵生有灰色黴層,病葉轉黃變褐而幹枯。葉片被再侵染的,出現褪綠小斑點,後變為褐色小點,背麵也生黴層。豆莢染病後外部症狀不明顯,但莢內常現黃色黴層,即病菌菌絲和卵孢子,受害豆粒發烏無光澤,表麵附一層黃白色粉末狀黴層。
(2)發病條件: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此病為氣流傳播為主的多循環病害,其發生發展和氣象條件、品種抗性及菌源數量關係密切。種子上附著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卵孢子隨種子發芽而萌發,產生遊動孢子,從寄主胚軸侵入,進入生長點,向全株蔓延而成為係統侵染病害,病苗則成為再侵染源。種子帶菌率的高低、田間菌源的多少關係到病害能否發生。凡種子帶菌率高,大豆連作田菌源多,則病害發生重。霜黴病發生、流行與發病時的溫度、濕度和雨量有關。孢子囊的形成需要葉麵有露水,葉麵結露時間10小時以上,孢子囊可大量形成。因此,雨多、濕度大的年份病害發生重。孢子囊形成適溫為10~25°,孢子形成要求溫度較低,菌絲生長卻要求高於孢子形成的溫度。品種間抗病性有顯著差異,因此,大麵積種植感病品種會給病害流行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