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病蟲害及其防治(2 / 3)

(3)防治方法:此病以氣流傳播為主,為多循環病害,防治方法主要為選用抗病品種與藥劑防治。

農業防治:與禾本科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大豆收獲後進行深翻,清除田間病葉殘體,減少菌源。選用無病種子。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同時增加中耕次數,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注意及時鏟除病株,減少田間侵染源。

種子藥劑處理: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可用72.2%普力克水劑,或35%甲霜靈(瑞毒黴)粉劑,或80%三乙膦酸鋁(乙膦鋁)可濕性粉劑,或70%敵克鬆可濕性粉劑等,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1%~0.3%,也可用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或66.8%黴多克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和50%福美雙按3頤2比例混合,以種子重量0.5%的量拌種。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按常規用量均勻噴灑,間隔7~10天噴灑1次,連噴2~3次;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對控製病害蔓延有一定效果;或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4.大豆紫斑病

大豆紫斑病以豆粒受害為主,一旦發病,不但影響產量,而且影響品質。重病粒表麵龜裂、癟小,不能發芽。葉片感病時,導致葉片提早枯死。

(1)症狀識別:主要危害豆粒和豆莢,也侵害幼苗、葉片、莖稈。幼苗期子葉發病,形成雲紋狀近圓形褐色斑。成株期葉片發病,初生紫色圓形小點,後沿中脈或側脈兩側逐漸擴大成受葉脈限製而成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病斑中央灰褐色,邊緣紫色,直徑大小約2毫米,嚴重時可合並成大塊枯死組織。

天氣潮濕時,病斑兩麵密生灰色黴層(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莖及葉柄病斑長條形或梭形,紅褐色,常合並成不規則形,嚴重時整個莖或葉柄呈紫黑色,邊緣不清晰。豆粒上症狀發病輕時,在臍周圍形成淺紫色斑紋,嚴重時,種皮大部分呈深紫色,常有龜裂條紋。此外,由於受害時期及種皮營養不同,除紫色外,還有些豆粒上呈現褐色或黑褐色斑塊。

(2)發病條件:此病以氣流傳播為主,為多循環病害。

病菌以菌絲體或子座在豆粒或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第2年初的侵染來源。播種病粒後,病菌從種皮發展到子葉,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葉片上進行再侵染,以後再從葉片侵染到莖、豆莢等部,可進行多次再侵染。秋收後,病菌則在病種子及病殘體上越冬。大豆開花期和成熟期的氣候條件與紫斑病粒多少有密切關係,大豆結莢以後,多雨、高溫有利於此病發生。

(3)防治方法

選用發病輕的品種:據報道,一般抗病毒的品種也抗紫斑病,最好於無病田選留種子。

化學藥劑拌種:用種子重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進行濕拌種。

合理輪作:因此菌寄主範圍窄,可與任何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減少菌源,進行病株殘體處理或深秋翻地。

田間藥劑防治:在葉發病初期和開花結莢期噴藥,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藥劑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

5.大豆胞囊線蟲病

大豆胞囊線蟲病又名萎黃線蟲病,在江蘇蘇北地區發生,初期病株在田間呈點狀分布,後擴大成塊狀,可致整個地塊植株矮化、死亡,一般減產20%以上,重則絕產。

(1)症狀識別:主要危害大豆根部,苗期及成株期均可發病。

苗期染病:病株子葉和真葉變黃,生育停滯、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節間短縮,開花期延遲,不能結莢或結莢少,葉片黃化。重病株花及嫩莢枯萎,整株葉由下向上枯黃,似火燒狀。

根係染病:被寄生主根一側鼓皰或破裂,露出白色如麵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結瘤,由於胞囊撐破根皮,根液外滲,導致次生土傳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胞囊線蟲與根腐病的區別:胞囊線蟲病須根多,上有胞囊,主根、側根發育不良或無,形成“發狀根”。根腐病則為主根發病,側根、須根少或因主根發病重,側根及須根腐爛而脫落形成“禿根”。

(2)發病條件:胞囊線蟲病發生輕重與土壤類型、土壤溫濕度以及耕作、栽培等諸多因子有關。

該線蟲是一種定居型內寄生線蟲,以2齡幼蟲在土中活動,尋根尖侵入。胞囊線蟲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蟲在胞囊內於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於種子或農具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胞囊角質層厚,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胞囊線蟲自身蠕動距離有限,主要通過農事耕作、田間水流或借風傳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種子攜帶遠距離傳播。蟲卵越冬後,以2齡幼蟲破殼進入土中,從大豆幼苗根係侵入,寄生於根的皮層中,以口針吸食,蟲體露於其外。雌雄交配後,雄蟲死亡。雌蟲體內形成卵粒,膨大變為胞囊。胞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秋季溫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胞囊內越冬。成蟲產卵適溫23~28°,最適相對濕度60%~80%。卵孵化溫度16~36°,以24°時孵化率最高。幼蟲發育適溫17~28°,幼蟲侵入溫度14~36°,以18~25°最適,低於10°停止活動。土壤內線蟲量大,是發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鹽堿土、沙質土發病重,連作田發病重。大豆胞囊線蟲存在生理分化現象,東北豆區以1號、3號為主,黃淮海豆區以4號、5號、7號為主,從全國來看3號、4號出現頻率最高,分布最廣。

(3)防治方法:此病為土傳病害,一旦線蟲傳入無病田後患無窮,再治就難了。所以,應對所有農田進行線蟲普查,查清有無或發生程度,以便采用相應措施予以防治,以保證大豆穩產、優質。

對於無病田,應嚴禁線蟲的傳入。首先要加強種子檢驗,杜絕線蟲傳入;其次要嚴防和杜絕機械作業時,如耕作、播種、施肥、中耕培土、收割以及田間運輸等傳播線蟲,所以作業時,應先耕無病田,再耕有病田,有條件的地區應備有專用機械用於無病田作業。跨區或境外機械作業更應嚴格控製線蟲的遠距離傳播。

對於中等偏輕的病田,除了采取上述2種措施外,還應采取如下措施:

選用高產、優質的抗線蟲或耐線蟲的大豆品種:如抗線1號、抗線2號、抗線3號、嫩豐15號、慶豐1號等。積極利用先進的高科技手段,選育抗(耐)線蟲品種是當務之急。

合理輪作:因線蟲在土壤中可以存活7~10年,所以至少輪作5年以上。可與非寄主植物,如禾本科作物(小麥、玉米等)、線麻(大麻)、水稻進行輪作,效果明顯。如采取水旱輪作效果最好,但水稻必須種2年(第1年淹田內土壤,第2年淹池埂)方能奏效。

加強營養,提高抗(耐)病性:因線蟲寄生於大豆根部,消耗大豆的大量養分,必須補充大量養分,所以應做到施足基肥和種肥,做到早施追肥與葉麵肥,以彌補土壤中線蟲消耗的養分,對減輕線蟲危害非常重要。

科學施肥:廄肥等有機肥,必須通過高溫腐熟發酵後才能施入大豆田,以免線蟲或其他病原菌傳入豆田。

化學藥劑防治:利用瑞毒黴進行種子處理,可控製早期發病,但對後期無效。利用瑞毒黴進行土壤處理防治效果好,可溝施、帶施或撒施。可用大豆根保菌顆粒劑進行土壤施藥,每畝70千克,與種肥混施;豆豐1號生防顆粒劑,每畝5~10千克,與種肥混施。

(二)蟲害防治

1.大豆根潛蠅

大豆根潛蠅主要分布於大豆主產區,在國內分布於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山東及山西等地。大豆根潛蠅主要在大豆苗期進行危害,食性單一,隻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

(1)症狀識別:主要發生於大豆幼苗期,以幼蟲危害大豆主根皮層。幼蟲在大豆苗根部皮層和木質部鑽蛀危害,並排出糞便,造成根皮層腐爛,形成條狀傷痕。受害根變粗、變褐、皮層開裂或畸形增生,幼蟲的糞便和取食刺激韌皮組織木栓化,形成腫瘤,導致大豆根係受損傷而不能正常生長和吸收土壤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成蟲刺破和舐食大豆幼苗的子葉和真葉,取食處形成小白點乃至透明的小孔或呈枯斑狀。

(2)發生條件:大豆根潛蠅的發生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其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25°。終霜期晚、氣溫較高、土壤幹旱時發生輕於氣溫低、土壤濕度大的年份。肥沃地塊比瘠薄地塊危害嚴重。崗地比窪地危害嚴重,坡地重於平肥地,沙質土壤重於棕壤土,靠近草荒地和連作的地危害嚴重。茬口不同,大豆根潛蠅發生程度不同。重茬地越冬蟲源數量較多,發生危害重;迎茬、正茬地發生較輕。秋季深翻或秋耮茬地塊發生輕。秋季深翻20厘米以上,能把蛹深埋土中,降低羽化率,秋耮能把當年豆茬地地表下越冬蛹帶到地表,經冬季長期低溫和幹燥的影響,死亡率增加。

(3)防治方法

合理輪作:由於此蟲為單食性害蟲,隻危害大豆和野大豆,且飛翔力弱,所以可以與禾本科作物、甜菜、亞麻等作物輪作2年以上。但應注意,不要與前一年大豆田相鄰。

於深翻土壤:豆田進行秋耕深翻,壓低越冬蟲量。一般大豆收割後要及時進行深翻,可將蠅蛹翻入土壤深層,增加死亡率,降低來年羽化率,減輕危害。

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晚播,施足基肥與種肥,培育壯苗,增強抗蟲性。因為過早播種,出苗過早,根潛蠅也發生早,危害重。

化學防治:

土壤處理:用50%辛硫磷乳油處理土壤,每畝用量30~40毫升兌水,拌細潮土撒施於播種穴或溝內,然後再播大豆種子。

使用種衣劑:用含有克百威的種衣劑包衣,1千克種衣劑拌種90~100千克;可用8%甲多種衣劑或35%多克福懸浮種衣劑,按種子重量的1.2%~2%進行種子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