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劑拌種:用50%辛硫磷加多福合劑0.3%,在室內地板上用噴霧器邊噴邊攪拌種子,拌均勻為止。但要避開陽光直射,以防止辛硫磷光解,陰幹後播種。
用農藥防治幼蟲: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700~1000倍液噴霧或灌根。灌根時一定要將藥液滲透到根部。
噴藥防治成蟲:在成蟲盛發期,即大豆長出第1片複葉前,子葉表麵出現黃斑,目測田間出現成蟲時,可用40%樂果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700倍液噴灑,每畝用藥液50升左右。
2.蠐螬
蠐螬種類多、寄主廣、危害重,一般地塊減產10%~20%,重者減產30%以上,嚴重影響了大豆產業的發展。
(1)症狀識別:幼蟲(蠐螬)取食地下部分,包括根部、莖的地下部分以及萌動的種子,可以咬斷莖、根,吃光種子,造成幼苗死亡或種子不能萌發,以致造成缺苗斷壟。成蟲(金龜甲)可取食葉片,輕者吃成孔洞或缺刻,重者可把葉片吃光。
(2)發生條件:蠐螬發生危害與土壤條件有關。當春季凍土層解凍時,蠐螬才能上升到土壤耕層內危害根、莖等。夏季當土壤溫度超過23°時,蠐螬從土壤表層向土壤表層移動,停止危害。秋季當10厘米深土壤溫度在18°以下時,蠐螬又開始向土壤表層移動進行危害。所以表現為一年中春秋兩季危害的現象。土壤濕度對蠐螬影響很大,土壤濕度適宜,蠐螬生長發育良好,死亡率低,土壤過幹或過濕對蠐螬發育不利,適於蠐螬活動的土壤含水量為15%~20%,如高於20%或低於10%,蠐螬便向土壤深層移動,危害也停止。
不同土質的保水性和有機質含量不同,蠐螬的蟲口密度與危害程度也不同。蠐螬喜發生於有機質多、不幹不濕的土壤中,以土壤水分在10%~20%為宜。所以,地勢較高而土質又疏鬆的地塊發生較多,一般在偏沙的土壤中蟲口密度較大。因為成蟲喜產卵於廄肥多、土質鬆軟而潮濕的土壤中,所以,施用有機肥多的豆田卵量多,蠐螬發生常常很嚴重。
成蟲喜在豆茬、花生茬內產卵,所以豆茬後作受害常嚴重。
(3)防治方法
秋季深翻和重耙:對蠐螬發生重的地塊在秋收後及時深翻、多耙,通過機械殺傷一大批在土壤中存活的蠐螬,減輕來年的危害程度。
合理輪作:可采用水旱輪作方式,有效控製蠐螬的發生與危害。
利用燈光或藥劑誘殺成蟲:利用成蟲的趨光性,采用頻振式殺蟲燈直接誘殺。結合預測成蟲發生盛期,將鮮楊樹枝用40%氧化樂果乳油3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500倍液處理後,紮捆插入大豆田內,每畝5~6捆,能有效降低成蟲基數。
藥劑防治:
藥劑拌種: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藥種比1頤60拌種,以保護種子和幼苗。此方法因在夏季進行,氣溫高,堆悶時間不可太長,以防種子發熱影響發芽率。
土壤處理:在蠐螬孵化盛期和幼蟲低齡期,用毒死蜱、辛硫磷等進行土壤處理,結合中耕,開溝穴施或噴淋灌根。在蟲情嚴重時結合播種,每畝用5%特丁硫磷顆粒劑5千克,加細土或沙子15千克,混合均勻後撒布全田,隨即播種,將藥劑翻入土壤中。
3.蚜蟲
大豆蚜蟲是危害大豆的重要害蟲,以成蟲和若蟲在豆株的頂葉、嫩葉和嫩莖上刺吸汁液,也可侵害嫩莢,造成植株矮小,結果枝和結莢數減少,千粒重降低,苗期發生嚴重時可使整株死亡,大發年如不及時防治,輕則減產20%~30%,重則減產50%以上,我國主要大豆產區都有分布。
(1)症狀識別:大豆蚜蟲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使豆葉被害處葉綠素消失,形成鮮黃色的不規則形的黃斑,而後黃斑逐漸擴大,並變成為褐色。受害嚴重的植株,葉片卷縮、發黃,根係發育不良,植株矮小,分枝和結莢減少,從而影響大豆產量。幼苗期大豆蚜蟲發生嚴重時,可使整株死亡,造成田間缺苗斷壟。
(2)發生條件
①氣候:豆田的溫濕度和蚜蟲繁殖關係密切,一般大豆蚜蟲繁殖的適溫為20~24°,最適相對濕度為78%以下,如豆田旬平均氣溫22°以上,旬平均相對濕度不超過78%,則對大豆蚜蟲繁殖極為有利,危害也重;如連續平均氣溫在25°以上,蚜蟲數量則迅速下降。因此花期高溫高濕,對大豆蚜蟲發生不利。
②天敵:常見的有七星瓢蟲、赤色瓢蟲、十三星瓢蟲以及大草蛉、食蚜蠅、寄生蜂等,當天敵多時,對大豆蚜蟲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③品種:據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報道,抗蚜品種與感蚜品種對產量造成的損失差異很大,如國育100鄄4(抗蚜品種)受害損失產量22.3%,感蚜品種吉林8號損失52.2%,高感品種鐵莢4號損失64.7%。
(3)防治方法
選用抗蟲品種:積極選育與選用抗蚜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藥劑防治:
藥劑拌種:應用含有內吸殺蟲劑的大豆種衣劑拌種,對幼苗期蚜蟲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由於殺蟲劑殘效期短而蚜蟲發生期長,故需進行田間噴藥防治。
田間噴藥:應在田間調查的基礎上,根據蟲量決定防治日期,一般應於6月上旬開始。選有代表性的豆田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取10株,檢查每株的頂葉及心葉共3片,計算蚜蟲數量,每5天調查1次。大豆田出現點片危害時,可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或5%來福靈乳油,或10%溴氰菊酯乳油,每畝15~20毫升,兌水40~50升噴霧。
4.大豆斜紋夜蛾
大豆斜紋夜蛾在全國均有發生,主要危害區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中下遊各省,是一種食性很雜的暴發性害蟲。
(1)症狀識別
該蟲食性很雜,能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薯芋類作物以及水生蔬菜、棉花、玉米等。低齡幼蟲食害葉肉,剩留一層表皮和葉脈,呈窗紗狀;高齡幼蟲將葉子吃成缺刻狀,嚴重時除主脈外,全葉都被吃盡。
(2)發生條件
降雨量少、高溫幹旱,有利於斜紋夜蛾發生,日均氣溫超過30°是斜紋夜蛾大發生的預兆溫度。
(3)防治方法
防治斜紋夜蛾應結合田間管理進行,利用其初孵幼蟲群集危害的習性,及時摘除卵塊和低齡幼蟲蟲窩。也可用糖醋液、樹枝把蘸敵百蟲500倍液、黑光燈、誘蟲燈誘殺成蟲。在斜紋夜蛾大發生時仍以化學防治為主。斜紋夜蛾高齡幼蟲耐藥性強,晝伏夜出,並具有假死性等特點,在化學防治時要注意治早治小,在幼蟲1~2齡期用藥效果最好,噴藥時間選在傍晚為佳,低容量噴霧,除了植株上要均勻著藥以外,植株根際附近地麵也要噴透,以防滾落地麵的幼蟲漏治。
目前用於防治斜紋夜蛾比較普遍的藥劑大多是菊酯類、有機磷類等,由於該蟲每年可發生的世代數多,發生量大,易暴發成災,不少地區大量反複使用殺蟲劑,逐漸殺死敏感個體,保存下來的都是具有抗藥性的個體,如此多代選擇,逐漸形成有顯著抗性的個體和種群。據了解,甲維鹽、安打、除盡等藥劑對斜紋夜蛾低齡幼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在幼蟲3齡期前,每畝選用0.5%甲維鹽30~50毫升,或除盡40~50毫升,或安打10~15毫升,兌水40~50千克均勻噴霧。
5.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是大豆生產的主要害蟲,一般年份蟲食率在5%~10%,嚴重年份蟲食率高達30%~60%。受害豆粒不但產量降低,而且品質變劣。掌握好大豆食心蟲的防治時期和方法,可將蟲食率控製在3%以下。
(1)症狀識別
大豆食心蟲以幼蟲蛀入豆莢,咬食豆粒。
輕者沿瓣縫將豆粒咬成溝形,似兔嘴狀,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被害粒失去原形,豆莢內充滿糞便,降低產量和質量。
(2)發生條件
表土濕度:土壤濕度尤其表土濕度與幼蟲化蛹和蛹的羽化關係密切,土壤含水量在20%時,最適宜化蛹與羽化,土壤含水量達50%時則完全不能羽化,所以8月上中旬幹旱或降雨多,對化蛹、羽化均不利。
前作:大豆連作,蟲原基數大,一般比輪作地發生重,連作年限愈長發生愈重。新開荒地種大豆,蟲源少,比熟地發生輕,蟲食率低。
鄰作:食心蟲發生與鄰作地關係大,如大豆雖未連作(重茬),但鄰近地塊上年豆茬種植大豆,往往食心蟲發生較重。
品種:根據成蟲產卵的習性,一般豆莢絨毛多、結莢早、嫩莢期與食心蟲產卵期相吻合的品種,往往發生重;品種混雜,開花、結莢期一致,花期延長,蟲食率也高。
天敵:食心蟲的天敵很多,主要有多種繭蜂、螞蟻、步行甲、白僵菌等,天敵多可減輕食心蟲的危害程度。
(3)防治方法
防治食心蟲,應以選用抗(耐)蟲品種為基礎,以農業防治為主,輔以化學藥劑防治與生物防治。
選用抗蟲或耐蟲品種:選用當地合法的種子銷售部門銷售的適合本區域種植的大豆品種,不要任意使用其他種子。
合理輪作,增加蟲源地中耕次數:應盡可能避免重茬,增加蟲源地中耕次數,特別是在化蛹(8月初)和羽化期(8月中旬)增加鏟趟,可減少此蟲的羽化,減輕危害。
翻耕豆茬地:大豆收割後進行秋翻、秋耙,能破壞幼蟲的越冬場所,提高越冬幼蟲死亡率。
化學藥劑防治:在病蟲測報的指導下,適時進行藥劑防治。常用化學藥劑有:2.5%敵殺死乳油,每畝25~30毫升,兌水噴霧;2.5%功夫乳油,每畝20毫升,兌水噴霧;5%來福靈乳油,每畝15~20毫升,兌水噴霧;10%安綠寶或10%賽波凱乳油,每畝25~45毫升,兌水噴霧;20%滅掃利(或甲氰菊酯)乳油,每畝30毫升,兌水噴霧。也可采用生物防治,可利用白僵菌防治脫莢落地幼蟲或利用赤眼蜂降低食心蟲卵的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