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小板減少常常表現出血症狀。但某些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出血症狀可以隱而不發,甚至血小板計數也不減少,但體內的抗血小板抗體卻仍然可以產生,並進入胎兒體內。因此孕婦如果有這類情況,應如實向醫生說明,以爭取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如從產前2周開始口服強的鬆,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血小板數量,減少分娩時的出血量,而且可以阻斷胎兒體內的出血傾向。
(3)由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癲患者體內的抗血小板抗體可以經乳汁進入嬰兒體內,治療這些疾病的激素等藥物也能經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因此有這類疾病的產婦不應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嬰兒。
(4)避免使用可以破壞血小板的藥物和檢查手段,如阿司匹林、磺胺類藥物,以及X線檢查等。
(5)外傷出血和感染等均要消耗大量血小板,使血小板數量更為減少,應注意盡量避免。
(6)分娩後還應住院觀察一段時間,注意原發病有無變化,有無產後感染,以便得到及時的治療。醫生也會觀察新生兒有無出血傾向,並檢查孩子的血小板是否正常,注意發育狀況。
(7)產後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接受醫生的避孕指導,但一般不宜使用宮內節育器,以防發生宮內感染和出血。一般不要再生第2胎。
防治小便不通
在妊娠過程中,小便不通暢,甚至小腹脹急疼痛,煩躁不安,統稱為“妊娠小便不通”。
病因主要是胎氣下墜,壓迫膀胱,以致膀胱導尿不利,水道不通,尿流不出。本病有腎虛氣虛之分。
(1)腎虛型:素體腎氣不足,胞係於腎,孕後腎氣愈虛,係胞無力,胎壓膀胱,或腎虛不能溫煦膀胱化氣行水,故小便難。症狀:妊娠小便頻數不暢,繼則閉而不通,小腹脹滿而痛,坐臥不寧,畏寒無力。宜用溫腎扶陽、化氣行水之藥膳治療。
香滑鱸魚球:
原料:鱸魚肉180克,薑花、香油、精鹽各09克,長蔥段、料酒各9克,白糖、味精各06克,湯45克,胡椒粉009克,濕澱粉3克,生油750克(耗油45克)。
製作:將魚肉切成方塊,入鍋炒到6成熟,倒在笊籬裏,去油;把鍋放回火位,放入湯、薑、酒、鹽、糖、香油、胡椒粉、魚塊,加蓋煮至熟時,放入蔥段,並調入濕澱粉、味精、香油便成。
功能:補腎、利水,適用於腎虛之妊娠小便不通。
(2)氣虛型:素體虛弱,中氣不足,妊娠後胎兒逐漸長大,氣虛無力舉胎,胎重下墜,壓迫膀胱,溺不得出。症狀:妊娠期間,小便不通,或頻數量少,小腹脹急疼痛,坐臥不安,麵色亮白,精神疲倦,頭重眩暈,短氣懶言,大便不爽,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緩滑,宜用補氣升陷、舉胎之藥膳治療。
①桃花溜黃菜:
原料:鮮桃花5朵,大海米、熟火腿各10克,雞蛋4個,鮮薑、調料各適量。
製作:鮮桃花摘去花蕊,取下花瓣洗淨控水,切成絲;海米淘洗淨,加入料酒,上籠蒸透,切成碎末;火腿、鮮薑分別切成末;雞蛋在碗內打散,加入雞湯、味精、料酒、白胡椒麵、精鹽、濕澱粉攪拌均勻;炒勺置火上燒熱,放入豬油,入鮮薑末煸炒出味,撈出薑渣,放入調好的雞蛋用勺炒熟,盛入盤內撒上鮮桃花絲、海米、火腿。
功能:補氣、利水,適用於妊娠小便不通。
②清燉鯽魚:
原料:鯽魚1條(約250克),筍肉25克,水發香菇5隻,蔥、薑等調料各適量。
製作:筍肉、香菇分別洗淨,切片;鯽魚去鱗、鰓、腸雜及頜下硬皮,用黃酒、鹽、胡椒粉浸20分鍾,取出,置碗內,魚身中間擺放香菇片,兩頭並列筍片;加黃酒少許,再加蔥段、薑片、味精,上屜蒸15~2小時,至魚熟爛,揀去蔥薑。
功能:補氣、利水、消腫,適用於妊娠小便不通。
防治羊水過多或過少
正常足月時,羊水量約1000毫升左右,羊水量超過2000毫升就為羊水過多。
羊水過多的原因尚不明確,羊水過多者常造成胎兒畸形,其中以無腦兒、脊柱裂等神經畸形為多。多胎妊娠,患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腎功能不全的孕婦常合並有羊水過多。
一般羊水超過3000毫升,孕婦會有不適感覺。急性羊水過多會引起孕婦腹痛、腹脹、氣短、不能平臥等不適,也會出現下肢、外陰水腫及腹水。慢性羊水過多由於羊水量逐漸增加,孕婦一般能適應。但羊水過多也會引起子宮收縮乏力,致難產、胎位不正、胎膜早破、早產、胎盤早期剝離、臍帶脫垂、產後出血等。
一旦發現孕婦腹部增大過於明顯,應到醫院就診,若確認為胎兒畸形,要及早引產中止妊娠。並檢查有無如雙胎、妊高症等其他合並症。若胎兒無畸形,症狀不重,則可以繼續妊娠,並給予臨床監測,酌情治療,同時也要注意防止胎膜早破。
羊水量少於300毫升就是羊水過少,最少的隻有幾十毫升或數毫升。
羊水過少常跟胎兒泌尿係統畸形同時存在,如先天腎缺陷、腎發育不全等。孕晚期常與過期妊娠、胎盤功能不全並存。
羊水過少對孕婦影響較小,對胎兒的威脅較大,早產兒的死亡率比正常妊娠高5倍。羊水過少的產婦臨床多見於子宮收縮疼痛劇烈,收縮不協調,宮口擴張緩慢,產程延長。
防治妊娠後期突然頭痛
在妊娠晚期孕婦突然出現頭痛,往往是子癇的先兆,尤其是有血壓升高或嚴重浮腫症狀的孕婦更不可忽視,此時可能已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如不及時診斷治療,還會誘發抽搐、昏迷甚至危及母子生命,故應及時就醫,適時診治處理。
防治妊娠後期劇烈腹痛
在妊娠中末期,由於外傷、負重或同房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多為胎盤早期剝離,要去醫院檢查。另外,妊娠晚期如有規律的腹痛,這常是分娩前的征兆,要做好臨產準備。
產後應注意生殖器官感染
坐月子期間,產婦抗病能力極差,同時陰道、子宮因分娩而造成的創傷還沒有完全愈合,細菌極易由此侵入血液,再有分娩後陰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易引起撕裂傷。因此,產褥期的婦女要注意外陰清潔,宜常用溫水擦洗,但如同房會發生外陰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出血及陰部撕裂傷等,嚴重者還可能引起敗血症、失血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在產褥期一定不能同房,在分娩前3個月至分娩後2個月都要避免性交。平素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潔衛生,產前即要加強營養,充分休息,增強身體機能。
產後要預防乳腺炎
產婦產後在預防和保護乳腺方麵需注意2點:一是乳汁淤積,因為淤積的乳汁比較適宜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另一點是因產婦乳頭、乳暈的皮膚薄,容易導致乳頭破損而引起細菌感染等現象。
孕婦在懷孕開始後直至喂奶期間,都要用幹淨濕毛巾擦洗乳頭和乳房,以保持清潔衛生,增強局部皮膚的抵抗力,盡量避免細菌從裂口進入乳腺而引起感染。在哺乳時要保持乳頭清潔,避免損傷,減少感染途徑。每次喂奶要將乳汁吸空,若嬰兒吸不完,可用吸奶器吸空,乳汁在乳房中淤積過久,就會發生變質,進而形成細菌。
產後要預防膀胱炎
膀胱的肌肉產後一時還比較鬆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後期體內積聚的水分,在產後同樣也需要通過腎髒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胱炎。產婦在產後一定要勤排尿,不要使尿在膀胱裏貯存過久,以免細菌繁殖,還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清潔,同時不要讓髒水流入陰道。
產後要預防頸背酸痛
哺乳後的產婦,常有頸背酸痛的感覺,喂奶時間愈長,症狀愈加明顯,這就是哺乳性頸背酸痛症。這種症狀的引起有許多原因。
(1)產婦喂奶不良的姿勢引起:大多數產婦在給小孩喂奶時,都喜歡低頭看著小孩吃奶,由於每次喂奶的時間較長,且一天數次,長期如此,就容易使頸背部的肌肉緊張而疲勞,產生酸痛不適感。此外,為了夜間能照顧好小兒,或為哺乳時方便,喜歡固定一個姿勢睡覺,造成頸椎側彎,引起單側的頸背肌肉緊張,導致頸背酸痛的產生,時間長了就形成了一種難以醫治的症狀。
(2)女性生理因素與職業因素引起:由於女性頸部的肌肉、韌帶張力與男性相比顯得相對較弱,尤其是那些在產前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者,比如會計、打字、編輯、縫紉的女性,如果營養不足,休息不好,加上平時身體素質較差,在哺乳時就更容易引起頸、背、肩的肌肉、韌帶、結締組織勞損而引發疼痛或酸脹不適等感覺。
(3)本身疾病引發:一些產婦由於乳頭內陷,嬰兒吮奶時常含不住乳頭,這就迫使自己要低頭照看和隨時調整嬰兒的頭部,加之哺乳時間較長,容易使頸背部肌肉出現勞損而感到疼痛或不舒服。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頸椎增生等病,也會加劇神經壓迫的程度,導致頸背酸痛,以及肩、臀、手指的酸脹麻木,甚至還會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不良現象。
產婦要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隨時調整自己哺乳時的不良姿勢和習慣,不要長時間低頭哺乳;在給小孩喂奶的過程中,可以間斷性地做頭往後仰,頸向左右轉動的動作,夜間要習慣於雙側睡覺和哺乳,以減少頸背肌肉、韌帶的緊張與疲勞,平時注意適當的鍛煉或活動。另外,要防止乳頭內陷、頸椎病等疾患,提前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冬天要注意頸背部的保暖,夏天避免電風扇直接吹頭頸部。同時,要加強營養,必要時,可進行自我按摩,促進頸背部血液循環,加強頸背的保健,讓產婦感到身心舒適。
產後預防腰腿痛
骶髂韌帶勞損或骶髂關節損傷極易造成產後腰腿痛的現象。
(1)產後不注意休息,過早地持久站立和端坐,致使產婦妊娠時鬆弛了的骶髂韌帶不能恢複,造成腰腿勞損,逐漸就會發生腰腿痛。
(2)由於分娩損傷了各種骨盆韌帶,再加上產後過早勞動和負重,更會導致骶髂關節的損傷,引起關節囊周圍組織粘連,妨礙了骶骼關節的正常運動,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腰腿痛。
(3)產後不注意日常起居,閃挫腰腎,或者腰骶部先天性疾病,如隱性椎弓裂、骶椎裂、腰椎骶化等誘發腰腿痛,產後使病情更會加劇。
產後腰腿痛主要表現為腰、臀和腰骶部酸痛長久不絕,部分患者伴有一側腿痛,疼痛部位多在雙腿內側或外側,有的可伴有雙腿沉重、酸軟等現象。
產婦一定要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勿過早久站、端坐、負重或勞動;謹慎起居,避免受害,每天堅持做產後操,可對產後腰腿痛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產後要注意發熱
產婦分娩以後出現發熱持續不消,或突然高熱寒戰,並伴有其他症狀,稱為產後發熱,主要是以下原因導致而成。
(1)外感發熱:由於產後失血傷氣,血脈空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而致風、寒、暑、熱之邪乘虛而入,營衛不和而發熱。
外感所致發熱,又要分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暑熱3種:
①外感風熱:產後發熱,微惡寒,咳嗽,頭痛,咽痛,痰黃,出微汗,口幹而渴,舌尖、苔薄白,邊紅,脈浮數。宜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用銀翅散加減,藥方:金銀花、連翹、苦桔梗各30克,荊芥、淡竹葉各12克,淡豆豉、生甘草各15克,薄荷、牛蒡子各18克,煎湯時加鮮蘆根30克。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直至病狀消除。
②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腰背酸痛,頭痛,流涕無汗,痰稀而白,鼻塞聲重,舌苔薄白,脈浮等。宜養血祛風解毒,用荊防四物湯加減。藥有:防風、川芎各3~6克,荊芥6~9克,白芍、當歸各9克,地黃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③外感暑熱:由於產褥正值盛夏,口渴難受,心煩意亂,胸悶惡心,體倦乏力,暈腦漲,脈虛數,舌淡。宜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治法,用清暑益氣湯。藥方:石斛、荷梗、梗米各15克,西洋參5克,黃連、甘草各3克,麥冬9克,竹葉、知母各6克,西瓜翠衣30克。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2)血淤:產後惡露不暢,氣機受礙,淤血阻滯,鬱而發熱。產婦寒熱時作,小腹疼痛不止,惡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挾塊,口幹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淤點,脈弦澀。宜用活血化淤法,用生化湯加丹皮、益母草、丹參,藥方:全當歸24克,桃仁、川芎各9克,炙甘草、炮薑各6克,以黃酒服藥。
(3)食滯:即產後脾胃虛弱,飲食失節,脾胃運化無力,食滯神焦,鬱而發熱。產後身熱,時發時止,茶飯不思,食入不舒,吞酸噯腐,脘腹脹滿,嘔惡嘔瀉,舌厚苔膩,脈濡滑。宜用健肝和胃、消導化滯之治法,方用保和丸,藥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茯苓、半夏各90克,連翹、陳皮、萊菔子各30克。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克,溫水送下,水煎量為1/10。
(4)血虛:產後失血,陰血暴虛,陰無所附而浮於外而發熱。產後出血較多,低熱持續,自汗,惡露量少色淡、質稀,隱隱腹痛,頭暈眼花,心虛難眠,舌淡紅、苔薄,脈虛微數。宜用養血益陰、清解虛熱之治法,用八珍湯,藥方:白茯苓、白術、熟地各9克,川芎、人參各6克,當歸、白芍各10克,加生薑、炙甘草各3克,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5)感染邪毒:由於產婦分娩時,接生用具消毒不嚴或產褥不潔,邪毒乘血氣正開而入,正邪相爭而致發熱。症見產後寒戰高熱,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多或少,色紫暗穢臭如敗醬,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數有力。宜用清熱解毒、涼血化淤法,用解毒活血湯治療,藥方為:葛根、連翹、柴胡、甘草各6克,桃仁24克,赤芍9克,枳殼3克,紅花、生地各15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直至病狀消除為止。
產後要注意手腳麻木
產後有浮腫時,或產後疲勞不能充分消除時,有時會出現手腳麻木,偶爾還會感到手無力、腿沉重,這些症狀會隨著身體的恢複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