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常有腦動脈、腎動脈硬化,其血管調節能力較差,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故應用血管擴張劑的過程中需密切監測血壓,勿使血壓驟然下降,以免重要器官血流灌注不足。開始劑量宜小,用量應個體化,一般用常用劑量的1/3或1/2,並逐漸加至治療量。
(3)洋地黃類強心藥物的應用。洋地黃適用於中、重度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而對伴有心房顫動、快速心室率者特別有效。其不適用於:預激綜合征合並心房顫動;二度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單純舒張性心力衰竭如肥厚型心肌病伴流出道梗阻者;單純性重度二尖瓣狹窄伴竇性心律而無右心衰竭的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尤其在發病最初24小時內。常用的洋地黃類強心藥物有:快速起效的如西地蘭;緩慢起效的如地高辛。
由於中老年人易出現心肌缺氧、缺血或急性病變,低鉀或低鎂血症,腎功能減退等情況,對洋地黃的耐受性降低,應予減量應用。若患者同時還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維拉帕米等以及華法令、紅黴素、苯乙呱啶等藥物,其均可使地高辛的半衰期明顯延長,血漿總清除率降低,地高辛中毒的危險性增加。因此,對於中老年人應嚴格掌握洋地黃適應證,注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用量宜個體化;超過地高辛的有效血藥濃度,即使增加劑量,其正性肌力作用並不增加,反而增加了其藥物的毒副作用,故給藥劑量宜小,主張低濃度為宜。囑病人在服用地高辛期間,應定期監測其血藥濃度:有效治療濃度為02~2毫克/毫升。但由於治療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有較大的重疊,故應結合臨床來判斷是否為中毒。
當出現以下臨床表現時,應警惕為洋地黃中毒:腸道症狀:食欲不振最早出現,繼而惡心、嘔吐,屬中樞性;神經係統症狀:頭痛、憂鬱、無力、視物不清、黃視或綠視等;心髒毒性:表現為各種心律失常,常見的有室早二三聯律、交界區逸搏心律和非陣發性交界區心動過速伴房室分離等;洋地黃可引起心電圖ST~T變化,但不能據以診斷中毒,隻能說明洋地黃作用。當懷疑洋地黃中毒時,應早期診斷、及時停藥。
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一)美西律(慢心律、脈律定)
用於急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室顫及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用法:口服1次量150~250毫克,每6~8小時1次,以後可酌情減量維持。注意:可有惡心、嘔吐、嗜眠心動過緩、低血壓、震顫、頭痛、眩暈等。
(二)心律平(普羅帕酮、丙胺苯丙酮)
用於預防或治療室性或室上性早搏,室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預激綜合征。經臨床試用療效確切,起效迅速,作用時間持久。對冠心病、高血壓引起的心律失常較好。用法:口服治療量1日300~900毫克,分4~6次服用。維持量300~600毫克,分2~4次服用。
注意:不良反應較少,主要為口幹、頭痛、頭暈,亦可出現胃腸道反應。嚴重心肌損害慎用。嚴重心衰心原性休克、嚴重心動過緩、病竇綜合征、明顯電解質紊亂、嚴重阻塞性肺病、明顯低血壓禁用。
(三)心得安
用於治療房性及室性早搏,竇性及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用法:口服每日10~30毫克,分3次服。注意:哮喘、過敏性鼻炎、心動過緩、重度房室傳導阻滯、心衰低血壓忌用。使用時宜從小量試用。副作用可見嗜睡、頭暈、失眠、惡心、腹脹、皮疹、暈厥、低血壓、心動過緩等。
(四)胺碘酮(乙胺碘呋酮,安律酮)
用於室性和室上性心動過速、早搏、陣發性心房撲動、顫動,予激綜合征等。用法:開始每次200毫克,1日3次,飯後服用。3天後改維持量:每次200毫克,每日1~2次,或100毫克,每日3次。注意可有胃腸道反應及角膜色素沉著,停藥後自行消失。房室傳導阻滯及心動過緩者忌用。
(五)異搏定(維拉帕米,異搏停)
用於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效果迅速。也可用於房顫、房撲和房性早搏。用法:口服:開始時1次40~80毫克,1日3次,維持量1次40毫克1日3次。靜注:1次5~10毫克,隔15分鍾可重複1~2次。注意:可有眩暈、惡心、便秘、心悸。不宜與β阻滯劑合用。禁用於心衰及支氣管哮喘、低血壓、傳導阻滯等。
(六)利多卡因
主要用於頻發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用法:可先給50~100毫克溶於10%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靜注,注射速度可較快,有效後以每分鍾1~3毫克的速度靜滴。注意:禁用於Ⅱ-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對本品過敏者、有癲病大發作者,嚴重肝功不全者及休克者。
電轉複治療心律失常
以電擊治療某些心律失常,稱為電轉複。它是用一次短而強的電刺激使快速型心律失常恢複到正常心律的一種治療措施,對心室顫動及快速性心房纖顫尤其有效。它的原理是利用電刺激使心髒的心電活動全部暫停,就在這一瞬間中止了快速的心律失常,使竇房結得以重新發放電衝動而恢複到正常的心髒活動,即轉為正常的竇性心律。據國內報導,心房纖顫電轉複的成功率可達90%以上,但容易複發,尤其是對心房纖顫較持久、心髒明顯擴大的病人療效差,更容易組發。
使用電擊治療前需停服洋地黃類藥物。如果已經使用這些藥而又必須電擊治療時,可靜脈內注射利多卡因,以防電擊時發生心室顫動。
電擊治療,是必須在住院條件下、由專科醫生嚴密監視進行的一種緊急治療方法。在治療前需要采取嚴格的安全措施。由於它的耗電量很小,因而對病人的安全是有保障的。當進行一次電擊治療沒有成功時,還可配合藥物治療等措施再進行多次電擊。
心動過速的治療
心率每分鍾超過100次即統稱為心動過速。一般常見的心動過速,有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速,多由發熱、情緒激動、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原因造成。如能針對病因治療,竇性心動過速便能基本治愈,或者應用些鎮靜、安定藥就可以了。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多以突然發作、反複多次為特點。如果不及時治療,也可能會引起心力衰竭,因此,發作頻繁而持續時間較長者常要急診處理,一般先給予氧氣吸入,刺激咽喉部,使病人產生惡心、嘔吐,也可令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後盡量憋住氣,在不能忍受時,用力做呼氣動作,這樣,大部分病人即可中止發作。當上述方法無效時,應該注意觀察病人的血壓,防止血壓偏低,並及時找醫生診治,可考慮選用異搏定、西地蘭、心得安等藥物治療,也可考慮應用乙胺碘呋酮治療。當藥物治療無效時,如果條件許可,也可用同步直流電轉複治療。為了防止反複發作,目前推崇射頻治療,就是對引起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旁路係統,應用射頻束消融,可以終止發作。室性心動過速,這是一種嚴重的心律失常,可發展成為心室顫動而猝死,一經明確診斷,必須嚴密觀察病情,積極治療,並力爭住院治療。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旦發現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說明病情嚴重,並有突變的可能,要果斷迅速地選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酚胺等藥物,並做好進一步急救的準備,及時送醫院搶救治療。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一)西醫藥治療。
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持續或伴有器質性心髒病者,應盡早控製其發作。
發作時治療:常用興奮迷走神經的方法,如壓迫眼球、按壓頸動脈竇、用壓舌板刺激懸雍垂以誘發惡心嘔吐、深吸氣後屏氣再用力呼出等。如以上手段無效者可選用新福林、阿拉明、新斯的明、異搏定、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奎尼丁等。
預防複發:發作頻繁者,宜選用能夠控製發作的口服藥物,長期使用,如異搏定、乙胺碘呋酮、心得安等,並避免發作的誘因。
2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此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可引起重度血液動力學障礙,甚至發展為心室顫動,可選用利多長因、慢心律、心律平、乙胺碘呋酮、雙異丙吡胺等藥靜脈注射。同時應作好直流電同步複律的準備。發作中止後,宜選擇能夠控製發作的藥物口服,避免複發。
(二)中醫藥治療。
1心血虛:心悸不寧,頭暈乏力,麵色不華,心煩意亂,舌淡苔白,脈細數。治宜補養心血、清心安神。
方藥:丹參30克,川芎、赤芍、當歸、熟地、茯神、酸棗仁、遠誌各10克,龍齒25克,蓮子芯3克。
2氣陰兩虛:心悸氣促,動則尤甚,體倦懶言,自汗口渴,舌紅少津,脈沉細數。治宜益氣滋陰,安神養心。
方藥:西洋參12克,天冬、麥冬、五味子、山萸肉、酸棗仁、遠誌各10克,炙甘草6克。
3痰火擾心:心煩不安,怔忡煩悶,頭暈失眠,口苦痰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化痰清熱、寧心安神。
方藥:茯苓、龍齒各30克,半夏、陳皮、竹茹、枳實、遠誌、酸棗仁各10克,黃連、甘草各5克。三、心髒循環係統疾病的
飲食保健
飲食與心血管病的關係
隨著社會老年化的發展,老年病也日漸增多。在老年病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死亡率較高。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大敵。因此,重視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延長人類壽命的重要措施。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的功能也隨之衰退。心功能的下降,可引起心肌纖維變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主動脈瓣鈣化等,這些變化都可能引起老年性心髒搏出量下降。隨著年齡的增長,冠狀動脈內壁沉積了脂質、膽固醇等,逐漸形成斑塊,使血管腔變窄,影響血流的正常運行,從而引起心髒缺血、缺氧,導致冠心病的發生。隨著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的彈性減退,管壁變硬,就會出現高血壓。
與飲食營養有關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壓及心力衰竭等,這些病大多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動脈粥樣硬化又是發生冠心病與高血壓病的基礎。心血管病的發病與營養關係極為密切。營養過度則人體重增加、出現肥胖、心髒負擔加重、心肌耗氧增加,往往會導致高血脂症,尤其飽和脂肪酸增加會促進血管壁粥樣硬化。營養不足可使體重減輕、心肌萎縮、肌纖維縮短,並發脂肪變性,心肌收縮力減弱。嚴重營養缺乏可出現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尤其收縮壓下降)、四肢循環不良。營養失調,某種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B1缺乏,可導致腳氣性心髒病、心跳加快、氣急浮腫、有心髒雜音,甚至心髒擴大,發展成心力衰竭;鉀、鎂、鈣缺乏,則心肌細胞容易發生變性,間質水腫、心肌肥厚、收縮無力。
(一)飲食營養對心血管病的影響
從食物所含的成分來看,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食物中所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等營養素對心血管病的影響;二是食物中所含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如類黃酮、番茄紅素、天然水楊酸等物質對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起著重要作用。
1蛋白質與心血管病的關係:一般來說,蛋白質的攝取不影響血脂。在日常膳食中必須保持足夠量的蛋白質,而且必須是優質蛋白,蛋白質的攝入量也必須注意平衡,過多、過少都不利於健康。但由於動物蛋白質與動物脂肪並存,如過多食用動物性蛋白質,則會引起動物性脂肪攝入過多。所以,最好是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的比例各占50%較適宜。植物性蛋白質雖無降壓作用,但如能從年輕時就開始長期食用,到老年期大動脈仍能保持較好彈性。由於蛋白質的氨基酸不同,對心血管的影響也不同,如強化賴氨酸和色氨酸的食品,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精氨酸有助於調節血管張力、抑製促進血小板聚集的因子,減少血管損傷。
2脂肪與心血管病的關係:脂肪攝取的總量,尤其是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與血膽固醇的水平關係密切,而膽固醇的水平和心血管病的關係極為密切。一般認為,飽和脂肪酸可增高血膽固醇,而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膽固醇,而且多不飽和脂肪酸比單不飽和脂肪酸對降低血膽固醇更有效,並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是心髒的保護因素。過量的脂肪攝入,可引起高血脂症、動脈粥樣硬化和缺血性心髒病,這一點已由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病理學實驗結果所證實。食物中高脂肪還會造成凝血因子上升,導致凝血酶急劇上升,凝血酶在產生梗死的凝血小塊中起著催化作用。
在脂肪中,動物脂肪含飽和脂肪酸多,不利於心血管病;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多,對心血管有利。所以一般忌食或少食動物脂肪,以預防和減輕心髒病。
血脂對冠心病的影響,從流行病學調查的有關資料表明,對冠心病的影響男女各有差異:血清膽固醇升高的危險影響,女性不及男性的影響高,這說明女性對膽固醇升高的耐受性較男性好。甘油三酯升高可能是女性冠心病的最危險因素,而男性病人膽固醇是最危險的因素。
新的研究發現,一種比普通膽固醇更凶惡的“氧化膽固醇”,它能在心血管中加速脂肪斑塊形成,並沉積在動脈管壁上黏附不動,愈積愈厚,造成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失去彈性,於是造成心髒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塞。動物脂肪中的膽固醇在加熱、油炸、煎炒、烘烤過程中,膽固醇分子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被氧化為“氧化膽固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血管中氧化膽固醇含量愈來愈多,危害也愈來愈明顯。因此,我們要改變不科學的烹調方法,對肉類加工提倡清燉、清蒸、或先煮棄油水後再製作。
在植物油中,如花生油可促使血中膽固醇向血管壁滲透和沉積,形成動脈粥樣斑塊,菜子油含較多芥酸,經過體內酶作用後,可使原動脈硬化管壁增厚和心肌脂肪沉積,而且植物油含較多的N-6型不飽和脂肪酸,這種物質發生自動氧化而生成過氧化物。如果過氧化物在血管壁上形成時,可使血管老化,造成動脈硬化。
3糖類與心血管病的關係:糖類的攝取量與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較密切的關係。據日本的調查發現,冠狀動脈硬化發生率與食糖攝入量成正比。英國倫敦大學的調查發現,心肌梗塞患者食糖量為正常人的2倍。由此可見,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與食糖量有很大關係。蔗糖比其他糖類更易引起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有研究表明,攝取糖類的同時,食用葵花籽油,可起到抑製糖類所致的甘油三酯上升的作用。
4無機鹽、微量元素與心血管病的關係:近10多年來,隨著元素醫學的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許多無機鹽、微量元素與心血管病的關係極為密切。發現健康人和死於心血管病的患者兩者體內的銅、鎂、鈾和硒的濃度有差異,鎘和鋅的比例也不同;鉻、錳、碘三種元素對心血管係統也有重要作用;鈷是造血物質,有明顯的生血刺激作用;鋅與銅的比值過高,易導致高膽固醇症;硒對維持心血管係統功能的正常和形態的完整有重要作用,缺硒可以導致心肌和線粒體明顯損害,心髒的收縮和舒張的幅度降低,缺硒還可使心肌球蛋白的合成受損,心髒功能降低。此外,心肌中有一種酶叫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是由硒組成的,如果缺硒,該酶的活性降低,過氧化物質就可破壞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新的研究還發現,鈣可促進飽和脂肪酸排出,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β,可預防動脈硬化;鈣的代謝失調,在高血壓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鈉與鈣應保持一定比例,如果鈉多、鈣少,血壓就會升高;如果攝入富含鈣的食品,可以抵消鈉的作用,使血壓不再升高,保持穩定。鉀離子有降壓作用,美國“全國高血壓教育工程”推出一個飲食降壓指南,專家們稱之為“用加法替代減法”的降壓法,即增加鉀、鎂、鈣的物質攝入,便能將血壓降至正常範圍。這種方法對輕度高血壓比較適宜,對重度高血壓效果不明顯。增加含鎂的食物,亦可降低血壓。在飲用水含鎂低(軟水)的地區,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高於含鎂量高的(硬水)地區。因此,鎂對心腦血管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補鎂還可明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同時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從而可有效防治高血脂症及動脈粥樣硬化。高鉀、高鎂食物有利於減少心律失常,鉀和鎂可以保護心肌細胞並參與其代謝過程,一旦缺乏,就會發生心律不齊、心動過速、情緒不安。當有這類症狀時,應補充含有豐富鉀、鎂的食物。
5維生素與心血管病的關係:新的研究,對維生素與心血管病的關係有很多新的發現。研究證實,維生素B6缺乏可引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壞死、脫落,產生許多微小孔斑,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可堆積在微小孔斑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心病。通過大量實驗證實,每天補充40毫克維生素B6,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發展,而且一定濃度的維生素B6與血小板發生作用,會影響血小板聚集,延長凝血時間,減少血栓形成。最新研究還證實,采用抗氧化劑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C防治心血管病,可收到良好效果。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體內抗氧化係統功能下降,在機體自身不能維持氧自由基代謝平衡的情況下,補充一些抗氧化劑阻止自由基對機體組織細胞的損傷,這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減少心髒病的發生。近年來醫學家發現在猝發心腦血管病的因素中,維生素C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維生素C有降低膽固醇、保護血管壁、改善冠狀動脈循環的作用。當維生素C攝入過少,血中維生素C濃度越低,心腦血管病的致病因子的濃度越高,會增加心肌梗塞和腦血管梗塞猝發的危險。維生素E可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成,改善高血壓所致的心髒病症狀。維生素C、E是強化心髒的“雙保險”。據報道,研究人員發現30~40%的男性心肌梗塞與葉酸缺乏有關,葉酸與維生素B6、B12。組合後,能抵消高半胱氨酸的有害作用。高半胱氨酸是人體自身合成的酸,它能損害血管,其危害性比膽固醇高三倍。
6食物纖維與心血管病的關係:食物纖維被稱為“降脂劑”,它能降低血脂水平。食物纖維中隻有某些可溶性膳食纖維有降脂作用,例如果膠、豆膠的降脂作用明顯;而非溶性食物纖維,如麥麩、蔗糖則無類似作用。如果食用可溶性食物纖維來降低血脂,要比單純控製膽固醇的效果好。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粗纖維有“抗血凝”及“溶纖”的效應,也就是具有阿司匹林藥物的效應,粗纖維食物不僅可刺激腸蠕動,而且可清除腸道內“垃圾”——自由基,可減少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發生。芬蘭科學家曾對21913名50~69歲的男人進行了為期6年的研究,發現若每日在膳食中增加10克的纖維素(相當3片黑麵包),可使心肌梗塞性猝死危險下降17%。另外,在一定量的膳食中,纖維素增加,則熱量相對減少;使食物通過腸管的時間縮短,並由於食物纖維能減少膽固醇在腸內的再吸收,使血脂濃度下降。所以,多吃一些含纖維的食品,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病的發生。
7食鹽與心血管病的關係:研究人員認為高血壓患者尿鈉增加、尿鉀減少的現象表明,高血壓患者的膳食結構中鈉的攝入量過多,鉀的攝入量過少。因此,心血管病人必須限製鈉鹽的攝入,過量的食鹽不僅會導致血壓升高,而且易導致血液凝滯,加重心髒負擔,引發心髒病。
8生物活性物質與心血管的關係:近幾年來科學家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動物實驗,發現食物中尤其蔬菜、水果中含有類黃酮、番茄紅素、天然水楊酸等生物活性物質,對保護心血管有著重要作用。
(1)類黃酮:為一種多酚類抗氧化劑,能抑製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減少血栓形成。荷蘭的科學家研究證實,吃類黃酮豐富的食物,患心髒病的危險性可減少1/2。含類黃酮的食物有蘋果。葡萄、洋蔥、綠茶等。老年人每天吃一個蘋果,蘋果中所含的類黃酮可使冠心病的病死率減少1/2。
(2)番茄紅素:為強效抗氧化劑。經科學家研究證實,蔬菜、水果可以保護心髒、預防心血管病的發生,其主要成分是所含的番茄紅素。專家們對1000餘名中年男子進行調查,發現食物中攝取吸收最大量番茄紅素的被觀察者的心髒病發作危險是攝取一般量者的一半。番茄紅素在血液循環中能拮抗和阻止自由基對細胞膜、DNA基因的損害,具有保護心髒、血管和細胞基因的功能。番茄紅素廣泛存在於各種蔬菜、水果中,如西紅柿。紅葡萄、西瓜、紅棗、龍蝦、螃蟹、胡蘿卜等含量最為豐富。番茄紅素可溶於脂肪,用油炒熟的各種蔬菜,更易於吸收利用。中老年人適當多食含番茄紅素的食物,對健康十分有益。
(3)天然水楊酸:為抗凝劑,有抑製血小板黏附、聚集的作用,可預防血栓的形成,可降低高黏血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病的發生。在西紅柿、草莓、櫻桃、葡萄、柑橘等食物中富含此類物質。
(二)防治心血管病的飲食保健要點
科學合理的膳食對心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從心血管病的發病機理來分析,主要是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與心血管病有密切關係。因此,對心血管病的防治在日常生活中采用飲食保健的輔助治療十分必要。具體要點如下:
1控製熱量、保持理想體重:保持體內熱量平衡,防止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導致肥胖,加重心髒負擔。要控製脂肪攝入量,限製含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將膳食中脂肪的熱量控製在占總熱量的25%以下,脂肪攝入量應少於50克,並盡量使植物油與動物脂肪的比例控製在2:1;膽固醇的攝入,每日控製在300毫克,即可維持體內代謝平衡;盡量避免食用含膽固醇高的動物腦髓、脊髓、內髒、魚子等,但不要禁食雞蛋,一般每天吃1~2個雞蛋較為適宜。含糖食物(主要從糧食中取得)的熱量約占總熱量的60~70%,如果按中老年人每日需2000千卡熱量,含糖食物提供的熱量應為1200~1400千卡,折合大米、白麵約為350~450克。如果過多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食物,會加重心血管病的病情。
2保證有足夠量的蛋白質: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每日每公斤體重12克為宜。應多食優質蛋白,可適量選用動物蛋白,約占總蛋白量的20~30%,最多不超過50%。動物蛋白的選擇以多吃魚、少吃肉;多吃禽類肉、少吃畜類肉。植物優質蛋白以豆類食物最佳。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品,如海參、泥鰍、鱔魚、芝麻、山藥、銀杏、豆腐皮、葵花於等。
3提供含豐富維生素的食品:每日吃500克新鮮蔬菜,即可滿足機體對維生素的需要,應多選富含維生素A、B、C及維生素E的食物,多吃含葉酸的食品,對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有重要作用。富含葉酸的食物有紅莧菜、菠菜蘆筍、豆類、酵母、蘋果、柑橘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有豆類、核桃、香菌、玉米、紅薯、香蕉、胡蘿卜、禽蛋、豬肝等。
4補充適量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無機鹽中的鉀、鈣、鎂和微量元素鋅、銅、錳、硒、鉻、碘等均對心血管有好處。要增加含鉀、鈣、鎂豐富的食品,其中含鉀較多的有菠菜、油菜、芹菜、大蔥、青蒜、土豆番茄、胡蘿卜、豌豆、青豆、黃豆、綠豆、黑豆、蠶豆、南瓜、蘿卜、海帶、紫菜、雞肉、牛奶、杏、柑橘、香蕉、葡萄、柚、芒果、桃、草莓、甜瓜以及玉米麵、蕎麥麵等;含鎂較多的食物有菠菜、茄子、蘿卜、土豆、豌豆、蠶豆、葡萄、香蕉、檸檬、桔子、海參、黑魚等;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脫脂)、海帶、紫菜、發菜、蝦皮、豆類、芝麻醬等。
5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及其製品、禽類、魚類等,因卵磷脂是一種強乳化劑,能使血中膽固醇顆粒變小,並保持懸浮狀態,從而有利於脂類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可使血中膽固醇下降,有利於防治高血壓症及高血脂症。
6膳食要多樣化: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是多種多樣的,有數十種,單靠某一類或某幾種食物是不夠的。要食不厭雜,多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品種多樣化,防止偏食、挑食,隻有葷素、粗細都吃,才能博采養分,維持體內營養平衡。
7注意節食,饑飽適中,以七八分為宜:三餐應合理安排,早餐要豐富、午餐要飽、晚餐要少,宜吃清淡飲食。晚餐進食過飽,會刺激肝髒合成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造成膽固醇升高,誘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如果晚餐吃葷食多,害處更大。
少量飲酒有益心髒的觀點已被人接受,尤其飲少量葡萄酒和啤酒對心髒有益。但是心血管病的患者飲酒應慎重,尤其不能飲烈性酒和過量飲酒。過量飲酒,會使血紅細胞受損,影響血紅細胞的黏合力而引起血栓。
常飲綠茶對心血管有益,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為茶中含有豐富的茶色素、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其中茶色素已被證實有降血脂、降血黏度的作用;茶中還含有豐富的黃烷醇,能改善血液膽固醇與磷脂的比例,減少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所含兒茶素與咖啡堿,可使血管壁鬆弛,保持足夠的彈性,增加血管腔徑,保持心髒的供血量。
保證充足的飲水,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水分逐漸減少,如不及時補充充足的水分,造成體內水失去平衡,必然引起血液中水分減少,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流緩慢,血流不暢,機體各組織獲得的氧和營養物質減少,體內廢物也難以排出。尤其夏季人體排汗多,是血黏度最高的時期。因此,夏天為預防心血管病更應多飲水,防止血黏度增高。
(三)對心血管病有益的食品
1魚:含有極其豐富的優質蛋白,富含甲硫氨酸、賴氨酸、脯氨酸及牛黃酸等,具有改善血管彈性、促進鈉鹽排泄的作用。魚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有抑製血小板凝集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魚油能降低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的水平。冠心病患者每周吃兩次魚大有裨益。大量吃魚的日本千葉島漁民和愛斯基摩人,患冠心病的極少。
2牛奶:能抑製人體內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從而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合成。牛奶中含有較多的鈣質,也可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經過發酵的活性乳酸菌含有豐富的抗膽固醇因子,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3雞蛋:過去認為雞蛋含膽固醇多,多吃易患冠心病。現在研究證實這是誤解。事實上雞蛋含有卵磷脂,是一種很強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質保持懸浮狀態,而不沉積在血管壁上,並可透過血管壁為肌體所利用,從而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雞蛋中還含有保護動脈和強壯心髒的微量元素硒、鋅、鉻。因此,每天吃1~2個雞蛋,血中膽固醇不會增高,無需忌食蛋黃。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醫學界已經取消了心血管病人忌吃雞蛋的禁令。
4蜂蜜:含有豐富糖類、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有機酸等,能降血壓、營養心肌、防止血管硬化。
5牛肝:含銅元素極豐富,銅是人體膠原酶的主要成分,膠原酶又是促進心血管基質及膠原彈性硬蛋白合成的必需物質,而基質膠原的作用是將心血管肌細胞牢固地連接起來,彈性蛋白又可保持血管彈性,故常吃一點牛肝,可保護心血管。
6深海魚油:含有亞麻酸,即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對維持人體細胞膜的正常代謝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深海魚油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小板聚集,從而減少血栓形成。深海魚油還能增強細胞的變形能力,EPA在體內可以增強血管舒張能力,因此,深海魚油具有抗血栓、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對防治冠心病、心律不齊、心肌梗塞、腦栓塞等有幫助。
7海帶:含有豐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膽固醇;含褐藻酸,也可抑製膽固醇的吸收、促進其排泄;海帶的鈣不僅抑製膽固醇吸收,還可降低血壓。
8大豆:是迄今發現最有效降低膽固醇的食品,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磷脂和維生素E,有較好的降脂作用;大豆蛋白質進入人體能抑製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使血清膽固醇下降,而且體內膽固醇越高,大豆降脂效果越大,不會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可遏製對人體有害的甘油三酯的升高。因此,大豆製品是一種“抗心血管病的利器”。有心血管病的人應多吃大豆、少吃肉。每天約食用大豆蛋白質60~100克,約有90%的高膽固醇患者明顯好轉。
9燕麥:為高營養糧食之一,含有極豐富的亞油酸和豐富的甙素、卵磷脂和B族維生素等。對人體內分泌紊亂和營養失衡形成的高血脂症有顯著降脂效果,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並可清除沉積在血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我國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與北京18家醫院合作進行幾年的研究,證實燕麥對高血壓有防治效果。患者每天早餐食用50~100克燕麥粥,兩個月後膽固醇可下降145%、甘油三酯可下降173%、低密度脂蛋白下降1597毫克。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燕麥能降低血糖,因燕麥內含有多糖物質——葡萄聚甙糖,溶解後產生高黏滯性,黏附在腸壁上,阻止糖分吸收。
10玉米:含有豐富的鈣、磷、硒等元素和卵磷脂、維生素E,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11西紅柿:含有番茄紅素,是抗氧化劑,可保護機體細胞免遭破壞,具有結合人體膽固醇代謝產物生物堿的作用,從而阻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的發生。
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功能;還含有二烯丙基二硫物及少量硫氨基酸,除降血脂外,能增強纖維溶解酶的活性,可促使血凝塊溶解。動物實驗表明,吃洋蔥後能使粥樣硬化斑塊消除一半左右。冠心病患者常吃洋蔥對健康有益。
12大蒜:含有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大蒜素對血小板聚積有抑製作用。常吃大蒜,有化淤抑栓、預防心肌梗塞的作用。每天吃3克大蒜,可使血脂、膽固醇明顯下降。日本專家稱大蒜是“人體清道夫”,能預防動脈硬化。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大蒜中含有15種以上抗氧化劑,可以修複動脈損傷,使動脈硬化逐漸消失,其中分離出一種比阿司匹林抗血栓效果更為顯著的物質,可以對抗血栓的形成。
13胡蘿卜:含有胡蘿卜素和B族維生素,有較好的降壓功效。
14茄子:含較多維生素P,能增強細胞黏著力、促進細胞新陳代謝、保持機體正常功能、保護血管彈性、提高微循環功能,對防治高血壓、動脈硬化有一定作用。茄子還含有維生素E,能加強細胞膜的抗氧化作用,抗拒自由基的破壞,防治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病。
15蘑菇:常吃蘑菇能給人體補充硒,硒能起到調節心肌中輔酶Q維持在適當水平上的作用,若缺乏輔酶Q,心肌產生的能量就會下降。因此,血液中硒保持一定量,可以修補心肌、防止心肌梗塞。
16黑木耳:可抑製血小板凝聚、抑製血栓素A2形成。冠心病患者常吃黑木耳,可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脂,減少冠狀動脈血凝塊的形成。黑木耳中的活性物質是水溶性、低分子量的,在小腸可完全吸收,又能抑製血小板凝集的腺苷。因此,可防治腦血栓的形成和心血管疾病。
17生薑:含有一種油樹脂,具有明顯的降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動物實驗證明,薑可抑製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使血清膽固醇降低。
18葡萄:能阻止血栓形成,葡萄汁比阿司匹林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因葡萄中含有黃酮類物質,能減少血小板凝聚的活性。科研人員試驗,每天喝一杯紫葡萄汁,能使血小板黏度下降約40%。
19桔子:含有大量維生素,常吃可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可提高肝髒的解毒能力,加速膽固醇轉化,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和血脂的含量。
20菠蘿:含有一種酶,可抑製人體血管內血凝塊的形成,而且可使血凝塊消散,國外研究人員試驗發現,菠蘿可防治心髒病。
21柚子:通過降低膽固醇可預防心髒病。柚子含有果膠,是一種黏性物質,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減少動脈壁的損壞。
22紅棗:含有尼克酸和維生素P,有降血壓、降血脂和防止血管破裂的作用。
23堅果:類所含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尤其含有人體必需的亞油酸、亞麻酸等,可降低體內膽固醇。核桃、板栗等堅果含有豐富的鎂,人體缺鎂時,很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
24花生:有抑製血小板在血管內堆積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抗氧化作用。最新研究發現花生含有白藜蘆醇化物,有助降低心髒病的發病率。
25菊花:含膽堿、腺嘌呤、菊甙、揮發油、黃酮、氨基酸等,有降血壓、降血脂、擴張冠狀動脈、減慢心率、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血輸出量的作用,可預防心腦血管缺血和血栓形成。中老年人應經常飲用菊花茶,尤其對患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更為有益。
26醋浸泡食品:祖國醫學記載,醋有散淤、止血、解毒等功效。現代醫學發現醋浸泡的食物有防治疾病的效果。尤其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有特殊作用。如醋泡花生,可減少膽固醇堆積、降低血壓、軟化血管;醋泡黃豆,可防治高血壓,降血脂、膽固醇,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27茶:含有豐富的茶色素、微量元素、維生素C,其茶色素已證實有降低血脂、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兒茶素與咖啡堿可使血管壁鬆弛,保持足夠彈性,增加血管腔徑,保障向心髒正常血流量,還可降低膽固醇;茶中含有豐富的黃烷醇,能改善血液中膽固醇與磷脂的比例,減少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茶也是黃酮類天然化合物非常重要的來源,它能保護細胞免受傷害,預防心髒病。飲茶對冠心病人更為有益,因為冠心病發生危險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而茶恰好有降血脂、降血黏度的作用,因而茶對冠心病人是有益的。無冠心病的人飲茶,有預防動脈硬化發生的作用。
28巧克力:科學家研究證實,巧克力可幫助動脈血管壁避免栓塞,減少患心髒病的危險。研究人員發現巧克力含有苯酚物質,這種物質可防止血液中的脂蛋白發生氧化,沉積在血管壁上。因此,可預防心髒病。
心髒病人宜多吃蘋果
有關專家認為,每天吃一兩個蘋果能降低膽固醇的含量。原因是蘋果本身不含脂肪和膽固醇,而蘋果中的果膠能阻止膽固醇聚集,其果膠纖維能“擋住”過量的脂肪,並在人體吸收之前,很快地由消化係統排出。
心血管患者慎吃蟹
每100克河蟹中含膽固醇235毫克,而每100克蟹黃中膽固醇則高達46毫克,所以,患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應少吃或不吃蟹黃,蟹肉也盡量不吃。
心血管病人不宜多吃蛋黃
患有心血管病者,不宜食用蛋黃,這是因為蛋黃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
人體中膽固醇的含量增加是造成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特別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過多地食用含膽固醇高的動物性蛋白和脂肪,會使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增高,從而導致動脈硬化症。
雞蛋的蛋黃含膽固醇很高,每100克蛋黃內含膽固醇高達1163毫克,是動物性食品中含膽固醇較高的食品。所以,心血管病人不宜多吃,每天不應超過1個蛋黃,最好隔天吃一次或每周吃2次為宜,可多吃豆腐及其他豆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