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動脈有分支向大腦後部、腦幹和小腦供血。椎-基底動脈係統供應腦血流量的10%,如果這個係統缺血,病人常常表現為眩暈、耳鳴等。

腦動脈硬化

人至老年,人體有動脈粥樣硬化(簡稱動脈硬化)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合並糖尿病、高血壓病、肥胖症、內分泌紊亂等,動脈硬化的程度更明顯。腦動脈也和全身動脈一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較大的及中等的動脈,動脈硬化的程度較重,細小的動脈則多表現為廣泛的彌散性小動脈硬化,微細動脈多為玻璃樣變和纖維化。腦動脈硬化,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腦血流量減少,當腦血流量的減少還不足引起腦組織細胞的嚴重損害時,臨床上一般沒有症狀。因此,腦動脈硬化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疾病,隻不過是年齡的特征而已,醫生常通過觀察眼底動脈的狀況,根據視網膜小動脈的硬化表現,分析判斷腦動脈硬化的強度,有時也可以結合腦血流圖、多普勒頸動脈超聲等綜合判斷。

如果腦動脈硬化的程度日漸加重,可能引起腦組織缺氧和腦供血不足,久而久之,最後可能導致腦萎縮。微小腦動脈硬化,也可能引起多發性腦梗死,如果腦動脈硬化程度嚴重,腦功能受到廣泛的影響,並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時,便稱為腦動脈硬化症。

腦萎縮

顱腦CT檢查技術的廣泛應用,發現不少老年人有腦萎縮。腦萎縮是怎麼回事呢?顧名思義,腦萎縮即腦組織出現萎縮性改變,這是一種隨著年齡增加而出現的一種慢性退行性變。腦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萎縮最主要的病理基礎,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血脂症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腦萎縮。這些疾病的患者,易於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症,腦動脈粥樣硬化是必然的趨勢,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將因為動脈粥樣硬化而日漸減少。腦組織經曆較長時間的慢性缺血、缺氧以後,腦細胞漸有減少,體積漸漸縮小,這就是發生腦萎縮的原因。

一般的腦萎縮沒有什麼症狀,也不需要特殊治療,而另有一些腦萎縮病人,有神經係統症狀,當不能用其他腦部病變來解釋時,可以考慮為腦萎縮的影響,有些老年性癡呆病人,常伴有明顯的腦萎縮。但是,也有不少老年人,經腦CT檢查,發現有明顯的腦萎縮,病人卻沒有明顯的智力及精神缺陷。

老年人中可見到小腦萎縮症,多數有家族遺傳史,或為慢性乙醇(酒精)中毒病人,或為癌症病人發生腦轉移。病情表現為走路不穩,繼則有進行性小腦運動失調,晚期隻能臥床休息,一般無特殊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加強生活護理,用一些改善腦組織營養與代謝的藥,如腦益嗪、甲胺乙吡啶(培他啶)、腦複康、腦複新、西比林等,有時可改善症狀。

小中風

小中風是一些人對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通俗叫法。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初期似同中風,但是,症狀輕微,即使出現偏癱、失語、偏盲、視力障礙等,僅僅持續幾分鍾或幾小時,一般在24小時內能完全恢複。因此,有人將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稱為小中風。對小中風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小中風發作後,一般在24小時內能完全恢複正常,病人不留有症狀和明顯的體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CT及磁共振檢查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發現有過小中風病人的腦組織,也有微小的陳舊梗死病灶,這顯示了腦組織經多次短暫缺血、缺氧後,已經有微小的缺血性壞死病灶,即梗死病灶。由於梗死病灶微小,臨床上尚沒有明顯的神經功能障礙,如果病程較長,這些微小的梗死灶增多,將來就有可能出現血管性癡呆。

小中風病人中,約有30%的人,在3~5年內將發生腦梗死,也就是說,小中風有演變成中風的可能性。腦部血液由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係統雙重供應,如果是椎—基底動脈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出現腦梗死的可能性小一些,而頸動脈係統暫時性腦缺血發作較頻繁,發生腦梗死的可能性則大大增加,因此,對小中風不可掉以輕心。

腦血管病與糖尿病的關係

近年來腦血管病與糖尿病的關係引起學者們的高度注意。臨床統計發現腦出血患者中半數病人血糖升高,而缺血性腦血管病人中,患糖尿病的亦較多見。糖尿病患者常常並發腦血管病,糖尿病是腦血管病的基礎病之一。

糖尿病屬於機體代謝性疾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的絕對或相對不足,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的紊亂。其中與腦血管病關係較大的主要是脂肪代謝的紊亂。糖尿病由於糖利用率的降低,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脂肪大量分解為甘油三酯及遊離脂肪酸,使血中各種脂肪成分均有所增高,特別是甘油三酯、膽固醇及遊離脂肪酸,其中甘油三酯的濃度可比正常高4~6倍。血中大量脂肪沉澱於血管壁上,可以造成大動脈的硬化及小動脈的玻璃樣變性。糖尿病患者約有半數以上患有動脈硬化,由動脈硬化引起的冠心病、腦血管病及腎髒病變隨之大為增加。

動脈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壓,在一定條件下成為腦血管破裂的病理基礎。而腦動脈硬化所致的動脈管腔變細,循環血量減少,在一定時候又可發展成腦缺血、腦栓塞等缺血性腦血管病。

糖尿病並發的各種血管病變、包括腦血管病變在內,是目前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腦血管的病變雖與糖尿病的輕重程度無平行關係,但其發病率與糖尿病病程的長短,開始治療的遲早,療效的好壞有密切關係。

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中風是發達國家死亡率的第三位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成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6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大約5%至少有過一次中風。男性較女性多見。

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煙的病人,患中風的危險性大。妊娠及產後有可能增加女性患中風的危險性。

中風由於血流量減少(缺血性)腦組織死亡(腦梗死)而引起。血栓引起的中風在中老年人中比較常見。患者經常有潛在的動脈硬化性心髒病或糖尿病。這種類型的中風可以在任何時候出現,如在休息時,患者可以意識清楚,也可以意識喪失。

最常見的中風的原因是繼發於動脈硬化的中風。動脈硬化是由於脂質沉積在血管的內皮上,和血小板一起,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種動脈血管閉塞的發展過程很慢。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一定都會引起中風。

由栓子(流動的血凝塊)引起的中風一般來源於心髒,隨血流進入腦內。栓子也可以來源於其他部位,如主動脈弓,特別是有動脈硬化性斑塊的地方。栓子隨血液流到腦內,在腦內的小動脈中造成栓塞。這種中風出現極為迅速,立即出現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其出現與活動無關,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這種病人經常有心率不齊,如房顫,常常是檢子形成的原因。心髒病使患者很容易患腦栓塞,對腦組織的損害也遠比動脈硬化性血栓對腦組織的損害大。

腦血管病的表現

盡管中風是腦的疾病,但它可以影響整個機體。中風對機體的影響可輕可重,表現為喪失了血液供應的腦組織的功能障礙。具體的功能異常依據病變的部位、病變的程度及病變的原因不同而不同。由於中風發病很突然,因而症狀一般也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