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1豬的去骨。
豬在屠宰場宰後,先從口處,將豬頭切下,再將豬腳砍下,然後剖腹取出內髒,扯下邊油,將豬開為兩個半邊,一般開為硬邊和軟邊。以下以硬邊的出骨為例分述如下:
1豬骨名稱。
背脊骨:從豬的頸部直至尾臀處的一根骨頭,總稱為背脊骨。其中包括頸椎(龍眼骨和頸杆骨)、胸椎(篦子骨)、腰椎(梳子骨)、尾椎(尾脊骨)。
髖骨(包括髂骨、恥骨、坐骨):通稱胯骨、三叉骨等。位於坐臀篦上麵的骨頭,上端與尾椎相連。
肋骨(俗稱肋巴骨):即背脊骨兩側的骨頭。
肋弓:肋骨下端的軟骨,俗稱仔骨、軟簽骨。
肩胛骨(扇子骨):位於篦子骨與夾心肉之間,下端與臂骨(前棒子骨)連接。
臂骨(前棒子骨):俗稱筒筒骨,位於前蹄膀夾心肉中的骨頭。
股骨(後棒子骨):也稱筒筒骨,位於彈子肉與坐臀肉之間,上端與髖骨連接。
2出骨方法。
出頸椎(即龍眼骨和頸杆骨):首先將豬邊平放在案板上,開腹麵向上,右手握刀,從頸骨連著胸椎骨之間骨縫處用刀砍斷,然後把刀放平,左手捉住頸杆骨,刀刃順著貼緊骨頭,用拖刀將頸杆骨取下,在拖刀時一麵拖刀一麵將頸杆骨慢慢滾動,使刀刃沿著頸杆骨和肉之間分離,這樣便將頸杆骨和龍眼骨出下。
出胸椎(篦子骨):篦子骨位於頸杆骨後麵的一段,兩麵都有幾路扁骨,形如篦子,用刀將連接背脊骨處的骨縫砍斷,將刀放平順著腰拖刀從扁骨處拖進去,左手握住骨頭慢慢往上提動,拖到背脊骨時,左手將骨頭提高一些,避免劃破上麵的肉,逐步取下篦子骨。
出腰椎骨與肋骨、肋弓(軟簽骨):先從背脊骨和梳子骨連接處(背脊骨上沒有肋巴骨的地方)砍斷,左手握著軟簽子骨,右手用拖刀貼著軟簽骨和肉之間慢慢拖進,在拖刀時左手同時也要慢慢將骨頭往上提,兩方麵配合進行,拖至背脊骨時也要注意不能把扁擔肉劃爛。
出尾椎骨(尾脊骨):首先用砍刀將尾椎(尾脊骨)同髖骨(胯骨)之間連接處砍斷,左手握著尾椎骨,右手將刀放斜,用斜刀片,刀刃緊貼著骨頭,順著拖拉,左手慢慢將骨滾動。
一直出下。
出髖骨(通稱胯骨):首先用刮刀將髖骨兩邊的肉刮下,再順著將髖骨和股骨(後棒子骨連接處的韌帶、結締組織)割斷,然後將刀放平片進去使骨肉分離。將刀放下,右手按著坐臀肉,左手握著髖骨往上一掰,便把髖骨拉下。
出股骨(即後棒子骨):首先將坐臀肉上麵的一塊肉(俗稱蓋板肉)劃開後,從彈子肉和坐臀肉之間的黏膜處(又名刀路)用直刀劃進去,一直劃到股骨處,順著蹄髕剖開,再用斜刀刮去股骨兩邊的肉,使骨露出來,再用平刀順著緊貼骨頭,左手握著股骨使骨與肉分離。
項目12鮮活原料的加工技術。
出下股骨。
出肩胛骨(扇子骨):首先用直刀對準刀路劃進去,用斜刀片開肩胛骨上麵的肉,然後將肩胛骨同臂骨(前棒子骨)連接處的筋劃斷,再將肩胛骨兩邊的筋膜刮開,將刀放平,一手按住前膀,一手握住肩胛骨,用力往上掰,拖下肩胛骨。
出臂骨(前棒子骨):出臂骨大體與出股骨相同。
出豬頭骨:先將豬頭仰放在案板上,嘴巴對著自己,豬頭向外,用直刀從下嘴縫中剖開(剖時刀刃深處要緊貼骨頭),然後將刀偏斜,用拖刀慢慢地剔。另一手要握緊頭肉向上提動,使肉與骨之間張開,便於刀刃易於貼緊過頭,順著往上剔進直至耳朵處,用刀剖開耳門的顳骨(硬軟骨),然後再從另一邊用同樣的方法將另一邊剔開。再從嘴筒將鼻須橫劃一刀,用手緊握鼻嘴,用刀沿吻骨往上直剔至頂骨處,這樣便使一隻連皮帶肉的完整豬頭剔下來了。
12.4.2家禽的整料出骨。
雞鴨的出骨技術,比較複雜,也較精細,雞和鴨的體形結構相似,出骨方法也基本相同,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劃開頸皮,砍斷頸骨:首先在雞頭頸處(兩肩當中的地方)沿著頸骨直劃一刀,將頸部的皮肉劃開約7厘米的一條長口,把刀口處的皮肉用手掰開,將頸骨從刀口處拉出,然後將雞放在墩子上,用刀尖在靠近雞頭枕骨處將頸骨砍斷,砍時可用右手執刀,左手在刀背上一拍(拍刀砍的方法)。但必須注意刀尖不可碰破頸皮。
出前肢骨:從頸部刀口處將皮掰開,雞頭往下,連皮帶肉用手緩慢向下翻剝到兩個前肢骨的關節(肩臼)露出後,可用刀將連接前肢骨關節的結締組織割斷,使前肢骨與雞身脫離,然後將前肢骨用手抽出。所謂前肢骨包括臂骨(俗稱第一根翹膀骨)、前臂骨(撈骨和尺骨,俗稱第二根翹膀骨)和腕骨、掌骨、指骨,但後者有時可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