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的催眠施術過程中,催眠師會不斷地對受術者給予肯定與鼓勵,這種肯定與鼓勵是催眠手段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它可以縮短催眠師與受術者的心理距離,衍生融洽的心理氛圍,此時,心理防線就比較容易被突破。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也是如此,虛榮心被得到滿足以後的人們特別容易答應對方的請求。當然,你的奉承應該是有根據的,你的恭維也要是有分寸的。如果讓對方看出你的奉承與恭維背後的不良動機,那將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
●希爾頓的微笑
康納?希爾頓以5000美金起家辦起他的第一家旅館,不到幾年時間,資產增加1萬倍。這時,他在他的母親麵前吹噓起自己賺錢有方來。豈料,母親卻淡淡一笑說道:“5000萬美元的資產算什麼,還有比這更值錢的東西是什麼呢”?希爾頓被這句話難住了,他母親見狀後又說:“我看,做生意除了對顧客誠實外,還得想出一個簡單、可行、不花錢而又行之久遠的辦法。用其去爭取顧及客反複光顧,這樣,你的旅館才前程無量”。
什麼方法才符合簡單、可行、不花本錢、行之久遠的條件呢?希爾頓冥思苦想,最後才大徹大悟:是“微笑”。於是,微笑、永遠對顧客保持微笑,便成了遍及全球的希爾頓飯店的一條鐵的規則,也成了全世界盡人皆知的希爾頓飯店的一個最大的特色。
微笑幫希爾頓飯店擺脫困境,助希爾頓飯店走向繁榮。
1930年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重的時期。各行各業均不景氣,旅館業更是首當其衝,希爾頓飯店概莫能外,而希爾頓飯店憑借全體員工對客人那永恒的、會心的一笑,在旅館業中率先衝出困境,走向繁榮。
20世紀70年代,希爾頓飯店先後裝配了現代化的一流服務設施。在一次員工大會上,希爾頓意味深長地問大家:“現在我們旅館已經有了一流的設備,可是有誰能告訴我,還必須配合一些什麼樣的一流的東西才能使顧客更喜歡光顧呢”?員工們作出了各式各樣的回答。希爾頓都笑而否之。最後他說:“請你們想一想,如果旅館裏有一流的設備而沒有一流的服務的微笑,那就好比花園裏失去了春天的太陽和春風。如果我是旅客,我寧願住進隻有殘舊地毯,但處處見到微笑的旅館,卻不願走進隻有一流設備而不見微笑的地方”。
在以後的日子裏,希爾頓先生經常深入旅館了解經營情況,他向服務員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今天對顧客微笑了沒有”?如今,這句話已被遍及全世界五大洲的希爾頓旅館服務員奉為圭臬而銘記在心。
在我們看來,微笑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得最多,其效果屢試不爽的一種類催眠方式。
為什麼說微笑是一種屢試不爽的類催眠方式呢?
其原因是:微笑意味著對對方持有友善的態度,而友善的態度在大部分情況下是能夠換來友善的反應,這將使雙方的情感交流處於良性循環狀態。微笑能夠降低對方的心理警戒強度,很少有人會對微笑予以粗暴地拒絕,而是作出相應的表示,這時,對方的心理警戒強度就會大為降低了。微笑為下一步的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為“自己人效應”產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即使是有什麼分歧,也存在著解決的可能。
當然,微笑必須是真誠的,發出內心的。虛假的微笑一旦被對方識破,那怕是懷疑,都將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
●變看客為買主
商場裏,人流熙熙攘攘,但人們都知道,大部分是看客而不是賣主,其實,看客與買主之間並沒有截然的區分,如果營業員具有高度的技巧性,看客亦可變為買主。
請看在台灣某商店中發生的一幕。
一位西裝筆挺的中年男子領著孩子,走近玩具櫃台,隨手拿起聲控玩具飛蝶。售貨小姐笑容可掬地趨前問道:“先生,您好!您的孩子多大啦?”
“6歲”,男士說話間,又轉眼看別的玩具。
小姐提高嗓門說:“6歲,玩這種玩具正是時候”。一邊說,一邊把把玩具的開關打開,聲音引回了男士的視線,小姐把玩具放在地上,拿起聲控器,熟練地操作著玩具前進、後退、旋轉,同時說到:“小孩子從小玩這種玩具,可以培養出強烈的領導藝術”。男士接過小姐手中的玩具,也玩了起來。
“這一套多少錢?”
“450元!”
“太貴了,400元好了。”
“跟令郎的領導才華相比,這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小姐略停片刻,拿出兩個嶄新的幹電池說:“這樣好了,這兩節電池免費奉送”,說著說著,將玩具連同電池包裝好,遞給男士。
買賣成功了,男士愉快而欣慰地離店而去。
不難看出,這位售貨小姐對商品十分熟悉,操作自如,更重要的是,誘導得體而有效。“孩子多大啦”,這話不招戒心,便於延伸話題,也容易將話題轉到玩具上。強調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最能打動做父親的心。適時奉送電池,巧妙擋回顧客的殺價請求。總之,這位售貨小姐的談吐、神采與表演,表現出高超的誘導技巧以及寓強大的推銷攻勢於柔情閑話之中的能力。
在催眠過程中,遇到受術者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抵抗是時常發生的事情。此時,有經驗的催眠師不是與之對抗,而是避其鋒芒,再步步誘導,直至達到目的。推銷的情況也是如此。直白地訴求——“你買我的產品嗎”?消費者通常的本能反應是“不”!僅從自身角度考慮——“照顧一下我們的生意吧”!“我不是慈善家,至少現在不是,幹嘛要照顧你”?也是不買。惟有為此所想,順其思路,通過一個又一個無法拒絕、不能拒絕“誘惑”,令其不知不覺之中主動跳入推銷者所設的“圈套”(這裏所說的圈套是中性詞),結果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