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成績不好的原因就是笨嗎(1 / 1)

由於職業的緣故,經常有親朋好友帶著孩子來找我,當然,多數是成績不好學生。他們的家長希望能從我這裏得到行之有效的指導性意見。而我的工作程序是:首先進行智力測驗,看看這孩子智力是否有問題。如果智力沒有問題,再檢查非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師生關係、家庭關係,找到最關鍵的因素後,再提出指導方案。

有一次,一個孩子由家長帶到我這裏來,照例還是先做智力測驗。測驗做完得出結果後,我告訴孩子和他的家長,你的智商是110,已達到中上水平。我是很平靜地說出結果,豈料在他們一家三口中引起巨大的震撼。

孩子已經漲紅了臉,聲音都有點斷斷續續:“叔叔,是真的嗎”?

“真是這樣嗎?老師,不會錯吧”?他的父母也發出興奮地疑問。

“我所使用的是世界上最權威的《韋克斯勒智力測驗量表》,至於我的操作水平我一點也不懷疑”。

“可老師和我爸我媽一直說我笨”。

“那是老師說孩子笨,我們才這麼說的”。

一家三口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不知怎麼的,我忽然聯想起當年右派摘帽時的情景。

然後我又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作了一些指導。後來聽說,這孩子的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他的父母還特意上門對我表示感謝。

對此,我深感欣慰。欣慰之餘又引發思索。是我的指導那麼有效嗎?應該不是。那又是什麼原因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終於悟出了個中原由:那是因為這孩子小年齡上學,成績一直有點跟不上,老師對於成績不那麼好的孩子的最通行的解釋就是一個字“笨”。因為這種解釋可以完完全全地把教師的責任推得幹幹淨淨。家長對老師的話奉若聖旨,再看到孩子成績是不怎麼樣,也跟著叫嚷孩子“笨”,於是,來自權威(教師、家長)的暗示把這孩子給催眠了。自己也認為自己笨了。至於學習情況的好轉,主要原因不是我的指導有立竿見影之效,而是我使用的權威性的測驗工具和我這個多少也有點權威性的人所構成的暗示更為強大,他再也不認為自己笨了,他覺得自己回歸到自己本來應有的位置上了,學習便更有信心,更為努力,遇到困難也不再那麼畏縮了,成績當然會上去了。

我的職業是心理學教師,所教的主要課程之一是教育心理學。在我的教學、研究中,在我與中小學生以及老師的接觸中,不止一次地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學生,如果他(或她,下同)是被老師、同學、家長以及自己認定為是成績好的學生,他在做作業時,也不都是信手拈來,每道題都會做。他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麵對難題之時,他的反應可以是,我怎麼可能不會做?我不會做不是太丟人了嗎?我可丟不起這個人。於是,他奮力攻關,終於把題目做出來了。這樣他得到的結果有三:一是解決了當前的課題;二是相關的學科能力得到了提高;三是在更高層次上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相反的情況是:一個學生,如果他(或她,下同)是被老師、同學、家長以及自己認定為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是差生。他在遇到一道難題時,也不一定就是不會做,但他稍遇困難就會收手。他的本能反應是:我是差生,難題不是我是做的事,何必去做那無用功呢?他所得到的結果也有三:一是是解決不了當前的課題;二是相關的學科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本來已經受到傷害的自信心又一次受到打擊,日後,學習的動力更為下降了。這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沒人願意去做那些明知自己做不好的事。

在教育實際中,這樣的類催眠情況會很少嗎?恐怕不會!當然,教育中的類催眠現象其效應也有正向的。但鑒於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從理論上講不允許有負向效應的出現。應該是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即使是對大部分孩子負責了,也是教育的失敗。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研究教育中的類催眠現象,讓其正效應充分發揮,讓其負效應盡少出現。再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就催眠施術最適宜的年齡來講,青少年是最佳受術者,他們最容易進入催眠狀態。對於催眠師來說,這當然是個好消息,而對於教育工作來說,教育者的每一個舉措都要慎之又慎。有時,悲劇就是在不經意之間由教育者導演出來的。當然,運用得當的話,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