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耐人尋味的皮格馬利翁效應(2 / 2)

教師可能與不經意間對學生來一句“你真笨!”

家長也許在自己孩子在場時對別人說:“我們家孩子不行。”

這些可能都不是真話,說過也就算了。可孩子也許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大人說的話,特別是老師說的話從來都是絕對真理。

皮格馬利翁效應至少可給我們以下啟示:

第一,我們對人的看法,無論是正麵的或是負麵的,都會對對方產生影響,對方的行為結果也越來越接近這種看法。因此,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任何的讚美、信任和期待都會給人一種能量,促使人改變原有的行為。當你獲得別人的信任、讚美時,你便會感覺獲得了一種社會支持,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感,變得自信、自尊,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免令對方失望,從而使得這種社會支持得以維持和連續。同理,當我們(尤其是領導、老師、長者)對他人持有負麵期望的時候,同樣的效應在作用也會發生。某老師對一個調皮搗蛋的“壞孩子”說:“你這個小流氓,今後定是個坐大牢的貨。”沒準這孩子以後真的犯了罪,被判了形。那老師還有點沾沾自喜“我的話沒錯吧,我早就這麼說過的。”殊不知,在這孩子走向罪惡深淵的道路上,這老師還真的是出了一把力,盡管他自己並不知曉。如果這老師那天認識到了這一點,定會不寒而栗。

戰國名將管仲在做齊國的宰相以前曾經負責押送過犯人。與別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並沒有親自押送犯人,而是讓他們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隻要在預定日期趕到就可以了。犯人們感到這是管仲對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因此,沒有一個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趕到了預定地點,由此可見,積極期望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有多大。

第二,在羅森塔爾和雅可布生的實驗中,教師產生期望的原因不僅僅來自於認識到學生存在潛在的發展可能性。而且還包括多方麵的原因,例如:身體的特征(教師對有魅力的和逗人喜歡的孩子懷有智力高和成績好的期望),學生的性別(對女孩文科的成績期望高,對男孩理科成績的期望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職業和社會地位的偏見)等等。究竟對哪一個原因最敏感,不同教師因其個性和過去的經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另外,以什麼形式表達自己的期望(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因教師而異。與此同時,對教師行為的哪個方麵反應最敏感,還受到學生的個性以及在班級中的立場的不同而不同。

由此可見,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有效發揮還必須注意兩者之間的微妙默契。應當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以及和對方的關係,提出自己的期望,同時這個期望要符合對方的個性特點,使對方能夠樂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