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掛在嘴邊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行”。也不是不想成就大事,但一遇到困難,一個念頭就出現在腦海中了,喲,這事恐怕不是我能做的,算了吧。
但看到別人“行”的時候又每每不服氣,“那小子又不怎麼樣,他竟然會取得成功?上天啊,你真不公平,這種好事怎麼就輪不到我頭上?”
如果說,我們在許多時候,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不能躍上事業的巔峰,是因為自己耽誤了自己,這話你信嗎?
這裏想給大家介紹兩個心理學概念——自我效能感與習得性無助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率先提出,它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種主觀判斷由兩種期待:結果期待與效能期待構成。結果期待是指對自己行為與行為結果關係的推測。如果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會被激活、被選擇。比如說,某學生認為上課注意聽講就能得到好成績,那麼他就會去認真聽講。效能期待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判斷,也就是說,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完成某一預期行為,並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當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便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在進行某一活動前,對自己能否有效地作出某一行為的判斷,也說是人對自身行為能力的主觀推測。請注意,這是一種主觀推測,它不一定與自己的客觀上所擁有的能力完全相匹配。但有一點是可能肯定的,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好這件事,這件事會做得很圓滿的可能性不會很大。
雖然我們沒有清晰意識到,但實際上客觀存在的一個事實是:當我們在接受一個任務或者遇到了困難時我們常常會問自己“我能否勝任這項工作?”“以我的能力能應付眼前的困難嗎?”對於這種自我判斷的問題的回答即體現了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決定了其對成功的難易程度的看法。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其一,它影響著人們對活動的選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傾向於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接近自身能力極限的工作,而自我能感低的人則相反。
其二,它影響人們在困難麵前的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於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難;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難麵前則常常退縮、膽怯、輕言放棄。
其三,它影響活動時的情緒。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熱情洋溢、情緒飽滿富有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充滿恐懼與焦慮。
其四,它影響人們的注意指向。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於情境的要求上,集中於活動本身;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他們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後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目標。
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極至狀態就是習得性無助感。它是指個體在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產生無能為力、聽天由命的心態。美國心理學家塞裏格曼等人對這種心理現象進行了實驗研究。
他們在實驗中先是將狗固定在架子上進行電擊,狗既不能預料也不能控製這些電擊。在這之後,他們把狗放在一個中間用矮板牆隔開的實驗室裏,讓他們學習回避電擊。電擊前10秒室內亮燈,狗隻要跳過板牆就可以回避電擊,對於一般的狗來講,這是非常容易學會的,可是,實驗中的狗絕大部分沒有學會回避電擊,他們先是亂抓亂叫,後來幹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電擊,不進行任何地反應。塞裏格曼認為,這一實驗結果表明,動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無法控製”的經驗之後,會產生一種叫做習得性無助感的心理狀態,這種無助感會使動物表現出反應性降低的消極行為,妨礙新的學習。後來,以人為被試的許多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