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自我效能感與習得性無助感(2 / 2)

讀完這個實驗,你應該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了吧?原來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自己不行的原因,並不是來自於我們所經曆的種種挫折以及失敗,而是經曆了這些事件之後我們所產生的心理暗示,心理壓力,影響了我們的自我認知,於是對自己的能力,意誌力等個性品質產生了懷疑。往往這種懷疑會使我們盡量的回避與外界接觸企圖減緩自卑的壓力,時間長了,這種逃避心理會使我們遇到事情不敢積極麵對,而隻是消極退縮,而這種退縮正好驗證了自己一開始的“預言”——我不行。

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我們一定要給予自己以積極的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多回想自己成功的經曆,要能夠看到與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範者取得的成功,這樣都可以提高我們的自我效能感。當麵對困難,挑戰的時候,一定要不斷的對自己說:“我一定能做好!”當你真正具備了這種積極健康的心態的時候,當你能夠從容的分析客觀世界的時候,漸漸的,你會發現成功真的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難,成功正在向自己慢慢的靠近。羅斯福曾經說過“我們唯一該怕的是‘恐慌心理’”。正是這種對成功的恐慌心理使得許多人對成功望而卻步。

特別提醒:自卑感的產生不是來自於各種“事實”或者“經驗”,而是來自於對這些事實和經驗的分析和評價。在教育中,這個觀念應當灌輸給學生們,並達到真正內化的水平。對於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說,這比請家教、上補習班要有效的多。

我們應當時時告訴自己學生或孩子:

我不可能什麼都行,也不可能什麼都不行,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在一個特定的條件下,我就是行,比任何人都行。

我這一次不行,並不意味著我下一次不行,更不意味著我永遠不行。

我現在不行,並不是因為我的潛能不行,而是由於努力不夠,堅持下去,繼續努力,我就能行。

上帝給予我們的時間與智慧足夠我們成就一番事業,我們完全可以有很大的作為,取得很大的成就,可以擁有我們想擁有的一切——一切皆有可能。

人們常說,懷才不遇是人生的悲哀。其實,更可悲的悲哀是自己的潛能得不到充分地釋放,而且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在壓抑自己。

有篇短文(尚科/文,《上海科技報》),很值得一讀。

1956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

作為心理係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得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是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的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係。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的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賜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做完一件事情。後來,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