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工作都渴望有著可觀的收入,希望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希望成功。那就必須盡可能地把時間用於工作,因為長時間的工作意味著經濟繁榮和更高品質的生活。幾乎所有歡樂的取得都要經曆痛苦,隻是承受痛苦的方式不同而已。可是不管怎樣,絕不應自暴自棄,為了成功,惟有全身心投入,默默忍受奮鬥的艱辛。等待我們的當然並不都是成功和喜悅,但是我們最終會明白,那些奮鬥拚搏的日子正是追求幸福必定經曆的過程。
前微軟中國總裁唐駿在央視做《談話》節目時說的一句話,頗具代表性。他說:“比別人多投入一點點,就能超前別人一大步。”
業績是“工作狂”最好的回報。許多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不願為工作犧牲哪怕一丁點兒的私人時間,堅拒加班,他們的理由往往是“下班後的時間是屬於我自己的,況且即使我在加班,也未必能被領導看見”。這樣的年輕人是不可能在職場取得驕人成就的。
工作狂是幸福的。能成為工作狂的人說明他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領域,還在這個領域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增加了求職升職的砝碼。當然工作狂並不是“過度工作者”。有人總在收拾同事的爛攤子,或者不停地做重複性的工作,工作效率低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整日疲憊,久而久之,喪失了剛入行的激情,最後靠辭職來調整,這純粹是工作過多的問題,隻能稱作“過度工作者”,而不是“工作狂”。
工作狂大多是他主動想要那種充實而滿足的工作生活方式。懂得工作並快樂著,工作不但不會摧垮身心,反而會成為快樂生活的滋補品。工作狂並不是整天累死累活,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我們可以學著做一個快樂的工作狂。比如挑一個你最感興趣的事來做,好好經營你與家人的關係,花點時間和朋友相處,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一些獎勵,這些都能讓你在工作之餘感受到輕鬆和愉快,讓你做一個快樂的工作狂。
先別說難,先問是否竭盡全力
世界上沒有“天大的問題”,隻有不夠投入、不夠努力造成的失敗和遺憾。
中國有句成語叫“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其實,這往往是在特定時期、特定情況下才會產生的狀況。麵對困難和艱辛,要想有好的點子和想法,應當投入更多的心思,付出更多的努力。
曾有一位朋友向我訴苦:單位安排他去銀行貸款,本認為容易辦成的,結果跑了許多次,還是沒有辦成。
他自嘲地說:“有句詩這樣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我呢,經常自己覺得柳暗花明了,其實還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他很灰心地說:“我真的努力了,真的一點也不想幹了!”
我問:“你真的努力了嗎?你真的知道‘努力’的意思是什麼嗎?”
他不說話了,靜靜地看著我。於是,我向他講起了聽到的一個故事:
士光敏夫是日本經濟界鼎鼎有名的人物。他在重整東芝公司時,遇到了資金不足的困難。當時正是戰後,要籌到資金非常不容易。他去某家銀行申請貸款,但主管貸款的部長對他十分冷淡。經過他的不斷努力,部長的態度才稍微有所好轉,但對貸款問題卻絕不鬆口。
終於到了那麼一天——如果在兩天內仍然沒有資金投入,那麼,公司將不得不全線停工。士光敏夫決定破釜沉舟:“怎麼也得迫使部長同意!”
他讓秘書給他找了一個大包,在街上買兩盒盒飯放在裏麵,然後趕到銀行。一見部長,他就開始軟磨硬磨,希望給他貸款。但對方就是不鬆口。
雙方又展開了一場舌戰,不知不覺已接近下午下班的時間了。當營業部的下班鈴聲拉響時,部長如釋重負,提起公文包準備回家吃飯。
不料士光敏夫卻從袋子裏拿出兩隻盒飯:“部長先生,我知道你工作辛苦了,但是為了我們能夠長談,我特意把飯準備了。希望你不要嫌棄這寒酸的盒飯。等我們公司好轉後,我們再感謝你這位大恩人。”
麵對他這份“無賴勁”,部長真是無可奈何。但也正是他表現出的這份堅毅和對工作的投入度,使部長產生了對他貸款的信心,最終批準了他的貸款申請。
我問這位朋友:“與士光敏夫相比,你能說你努力了嗎?”
朋友笑了,說:“我們往往認為自己努力了,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竭盡全力!”
說得太對了。我們之所以說事情艱難,往往是我們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我們說自己已經盡力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把全部潛力發揮出來!所以,麵對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我們永遠不要先說難,而要先問一問自己:我是否已經盡了最大的力量。
(一)把自己逼到“非……不可”的境地
難,是我們拒絕努力的第一理由。但是,問題真的是那麼難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