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崗位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壁壘越來越高的職場上,能夠像許先生那樣做“萬金油”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幹著某一個局部的工作,永遠隻有那個局部的工作經驗。
全身心投入工作,是一種付出,一種奉獻,甚至可能是一種犧牲。當然,這種付出總會有回報,奉獻也不會是單向的,犧牲更不會白白地犧牲。如果我們為社會和工作單位創造了價值,我們也就為自己創造了價值,並且為自己創造了機會。無論社會還是單位,總會把機會給予有價值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去創造更多的新的價值。在現實工作中,做得越多的人,總是成長得很快;相反,斤斤計較的人,常常止步不前。
有一位成功學者聘用一名年輕的女孩子做他的助手,替他拆閱信件並將信件分類,薪水還不錯。
助手經常要為成功學者記錄一些感悟。有一天;這位成功學者口述了一句名言,要求他的助手,也就是這個女孩子用打字機記錄下來,內容是:
“記住,你唯一的限製就是你自己腦海中所設立的限製。”
女孩子將打好的文件交給老板,並且有所感悟地說:“你的格言使我大受啟發,對我的人生很有價值。”當時,這件事並未引起成功學者的注意,但是在女孩子心中卻烙上了深刻的印象。
從那一天起,女孩子開始在晚飯後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不計報酬地幹一些並非自己分內的事情。比如,替老板給讀者回信。她利用機會,認真地研究成功學者的語言風格,以至於經驗越來越多,回信像是成功學者親自回的一樣,有時甚至更好。她一直堅持這樣做,並不在意老板是否注意到了自己的努力。
終於有一天,成功學者的秘書因故辭職,在挑選人時,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個女孩子。因為她在沒有得到這個職位以前就已經身在其位了,這正是她獲得這個職位的最主要原因。
看看她的工作你就知曉了:當下班鈴聲響起後,她依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在沒有任何報酬承諾的情況下,依然全身心投入工作,最終使自己有資格接受這個職位。
長期默默地付出,讓她得到了回報——機會。
要想讓自己的就業路子更多更寬,就應該積累多方麵的經驗。當領導安排你做工作時,即使是分外的事,你也要全身心投入,因為領導不僅僅在給你一項任務,更是在給你一次經曆的機會,讓你積累更多的經驗。很多自以為聰明的人認為多做事出錯的可能性也就越多,被追究責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結果他們見了事情就躲,雖然求得一時的清閑,卻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投入更易專注:全神貫注才能走向成功
美國有家著名企業的口號是:“兩個以上的目標就等於沒有目標”。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企業經營,對個人工作也具有指導性。
“年輕人事業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這是戴爾·卡耐基在分析了眾多個人事業失敗的案例後得出的結論。事實的確如此。許多生活中的失敗者幾乎都在好幾個行業中艱苦地奮鬥過。然而如果他們的努力能投入在一個方向上,就足以使他們獲得巨大的成功。
“瞧這兒,”一個農場主對他新來的幫手傑羅克說,“你這種犁法是不行的,你都犁歪了,在這樣彎曲的犁溝中,玉米會長得很混亂。你應該讓你的眼睛盯住田地那邊的某樣東西,然後以它為目標,朝它前進。大門旁邊的那頭奶牛正好對著我們,現在把你的犁插入土地中,然後對準它,你就能犁出一條筆直的犁溝了。”
“好的,先生。”
10分鍾以後,當農場主回來時,他看見犁痕彎彎曲曲地遍布整個田野。
“停住!停在那兒!”
“先生,”傑羅克說。“我絕對是按照你告訴我的在做,我筆直地朝那頭奶牛走去,可是她卻老是在動。”
因為目標總是在變動,你就不得不在這個目標和那個目標之間疲於奔命,這是一種沒有目的、缺少頭腦,而且非常笨拙的工作方法。這種行事方法除了招致失敗以外?還能帶來什麼呢?
愛迪生說過,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專注。他說:“能夠將你的身體和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感到厭倦的能力就是專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每天都要做許多事,而我隻做一件事。如果一個人將他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上,他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