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做好該做的一切(2)(1 / 3)

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了一條很重要的結論:“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與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前者僅僅是多做了一分努力和投入,卻取得了與後者有天壤之別的成就。”盡職盡責完成自己的工作,最多隻能算是稱職的人;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每天多做一點多投入一點,就可能成為優秀的人。

不管是在商業界還是在藝術界或體育界,在所有的領域,那些知名的、出類拔萃的人與其他人的區別在哪能裏呢?回答是“就多那麼一點點努力和投入”。雖然隻是多了一點點,但是這一點點,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很多人把工作與酬勞計算得清清楚楚,多一分的努力都不願意投入,或者說做了就得有回報。他們不認為多做些工作還會為自己帶來什麼。不要以為領導整天什麼都沒看見,領導的眼睛長在你的腦後,你做什麼他都看得清清楚楚。

對待工作,如果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所以,工作中不要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想法。如果你每天多投入一點,初衷雖然不是為了報酬,但往往獲得的更多。

所以,工作時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發牢騷、抱怨等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要做,就全心全意地去做;要是不想做,就早日另謀高就。如果你隻是個小技術員,你可以花上幾年的時間,把你手中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勝任愉快的工作,不比一天到晚混時間、發牢騷好得多嗎?

在有些時候,抱怨的確能夠贏得一些善良人的寬慰之詞,使自己的內心壓力暫時得到緩解。同時,口頭的抱怨就其本身而言,不會給公司和個人帶來直接經濟損失。但是,持續的抱怨會使人的思想搖擺不定,進而影響自己對工作的投入度。抱怨使人思想膚淺,心胸狹窄。一個將自己的頭腦裝滿了抱怨的人是無法想象未來的。抱怨隻會使他們與公司的理念格格不入,更使自己的發展道路越走越窄,最後一事無成,隻好被迫離開。

看看我們周圍那些隻知抱怨而不投入工作的人吧,他們從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機會。他們不懂得,豐厚的物質報酬是建立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基礎上的;他們更不懂得,即使薪水微薄,也可以充分利用工作的機會來提高自己的技能。他們在日複一日的抱怨中,而技能沒有絲毫長進。最可悲的是,抱怨者始終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嚴酷的現實: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工作機會來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機會,不全身心投入工作而隻知道抱怨的人,總是排在被解雇者名單的最前麵,不管他們的學曆有多高,他們的能力是否能夠滿足基本的工作要求。

多為老板出點子,少給單位添亂子

你向老板提出一個新點子,他對你的重視程度就上了一個台階。

有一位企業老總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企業最“煩”的就是那總是會給單位添亂子的員工。比如你是一個司機,今天出門逆行駕照被扣,明天又不慎把車開進了汙水溝裏;如果你是一位業務員,這回出差與人打架被送進了醫院,下次出差又違反治安條例被抓……諸如此類的“亂子”總是讓當領導的頭疼,而且單位既毀壞了形象不說,還不得不為你添的“亂”四處奔波、擺平,所以這類人最不招人待見,每個單位都想棄之而後快。而另一類人就不同了,他們總是處處受歡迎,這就是那些“不給單位添亂子,隻為老板出點子”的人。

這位老總的話我明白,那些隻製造“亂子”的人當然會為所有單位不屑,而且弄不好還會讓自己身陷囹圄。而那些善於出點子的人,當然是職場的“寶貝”,不但會為單位負責人帶來利益,而且更會為自身的發展打下良好的伏筆。

當今社會,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人人都想成功地立足於社會,個個都想成為老板心目中的大將。因此,如何在老板麵前突出自己、推銷自己、留下美好而鮮明的印象,從而使你從眾員工中脫穎而出,就成為你在職場拚搏的關鍵一環。

我認為,積極、主動地向老板出點子,一方麵能表現你正為公司創造利潤、為公司發展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麵正是你奉獻自己才能的最好機會。所以這種事情自然就不需要老板來提醒,你可以主動一些。

在日本,崗本弘夫的名字在商界頗有名望,他曾是家雜技團的魔術師,創編過許多令人百思不解、難以破譯的魔術。後來,因與馬戲團老板的矛盾他毅然離開了演藝界,來到一家企業做員工。起初,由於不了解市場行情和一些經營奧秘,老板對他並沒有重視。後來他想到:魔術雖然是掩人耳目的技巧,而成功所在就是靠奇思妙想的創新意識,把一些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做出來並讓人無可置疑,為什麼不能把這種思維運用到企業當中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