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瑪麗·凱化妝品擁有十多萬名業務員,他為他們印了上百萬分的粉紅色的小便條本,每一張便條紙上寫的都是:“我明天必須做的六件重要的事情。”
(2)製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計劃表
用來寫計劃表的紙片,不能在上麵隨意塗鴉,或是用膠水粘在冰箱上,用即時貼貼在桌上,那樣會使你的備忘條七零八落,反而會製造很多遺忘事情的漏洞。
最好能保證至少可以在同一個地方看到所有的待辦事項,並且能檢查其進度,這也許是在你隨身攜帶的萬用手冊中,或是在電腦裏,快譯通裏,不論何種形式,都必須能隨時更新內容,並且要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必要時可以用即時貼或便條作為額外的提醒媒介。
例如,如果你是一個銷售人員,在你的區域裏擁有1萬家客戶,你就可以采用直接郵件促銷方式區分出“半合格”線索,然後以電話銷售方式對這些線索進一步追蹤,從而產生出更為合格的線索,並製定出進行推銷拜訪的計劃。不過,如果你的區域裏僅擁有200家客戶,或許你就應該略去直接郵件這一步驟,轉而以電話銷售的方式對每家客戶進行歸類了。
製定可操作性強的工作計劃表,既要盡可能注重成本效益,也要盡可能將精力集中,把每一項可能的工作推向前進。
(3)製作長期計劃表
許多善用時間的成功人士都會製訂長期計劃表。在一次業務會議中,有記者問一位業務水平很高的員工,他最重要的銷售策略是什麼,他說:“我每月的日程表”。因為他必須事先知道一個月後有哪些重要的客戶需要拜訪而預先做準備。還有些人甚至會預估他們長期計劃表上的每一個計劃需要花多長時間完成,然後再利用這些周計劃、月計劃、甚至年計劃表來製作每日計劃表。
製作長期計劃表還有一個妙處,即可推動我們做個有遠見的高效能人士。當我們的工作是實現遠見的一部分時,每一項任務都具有價值。哪怕是最單調的任務也會給你滿足感,因為你看到更大的目標正在實現。
沒有功勞,苦勞就是“白勞”
身處職場,一個員工不管多麼辛苦忙碌,如果隻是在“做事”,而沒有“做成事”,那麼一切辛苦都是白費的,一切付出均沒有價值。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他手下有一位將軍,跟隨自己長年征戰。有一次,這位將軍覺得他應該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麵前提到這件事。
“我應該升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他說,“因為我的經驗豐富,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哈德良皇帝是一個對人才有著高明判斷力的人,他並不認為這位將軍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務,於是他隨意指著拴在周圍的戰驢說:“親愛的將軍,好好看看這些驢子,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它們仍然是驢子。”
職場也是一樣,隻講功勞,不講苦勞。
比如:
領導安排同樣性質的一件事給兩位員工去做。其中一位每天提早上班推遲下班,連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弄得身心憔悴,愁眉苦臉。但是,由於他沒有達到要求,領導對他總是十分不滿意,甚至對他還嚴加批評。另外一位員工,從不需加班加點,隻是每天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報告給領導的都是好的進度與消息,領導對他總是笑臉相迎,經常表揚他,最後將他提拔。
這樣的現象,在20年前可能不明顯,甚至第一種員工可能得到更多的表揚,但是在當代社會,領導重視能出業績的員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了。是老總偏心,不欣賞忘我工作的員工而隻是欣賞“討巧”的員工嗎?往往不是這樣。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已經進入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那些知道“投入”而沒有“產出”的人,越來越得不到認可。社會正越來越認可一個新的理念:不僅要努力做事更要做成事!所以,你必須首先樹立“功勞意識”。
聯想集團有個很有名的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是寫在《聯想文化手冊》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這個手冊中,還明確記錄道:這個理念,是聯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後開始格外強調的。
聯想為何在這一時期會如此強調這一理念呢?
我曾經看過聯想的創始人柳傳誌先生參加某個電視節目,他講了聯想剛剛創業時期的一段經曆,也許對我們有足夠的啟示。
柳傳誌告訴大家:聯想剛剛成立時,隻有幾十萬元資金,卻由於過分輕信他人,被人騙走了一大半。而且,騙他們的人,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某個部門的幹部。這一來,使公司元氣大傷,甚至逼得員工要去賣蔬菜來挽回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