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總經理會心一笑,老師恍然大悟。
相信看到這種情況後,任何一個人都會像那位老師一樣,一下子就會明白,為什麼他們的薪水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在任何一家企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三種人,我們應當問問自己:哪一個人中有自己的影子?我們是否真正清楚——我們周圍那些收入高的人,為什麼他們的薪水與我們的不一樣?
在上麵的故事中,小張顯然是現在眾多公司喜歡的員工類型。因為他不僅是投入全部身心去完成任務,也就是老板“吩咐”他做的事,而且更懂得老板和公司“吩咐”他做事想要的結果!
也許,有人會感到迷惑:完成了交代的任務不就是有結果了嗎?這就是“任務”——這個假象迷惑人的地方:任務不是結果,不僅不是結果,而且是結果的大敵。
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基本的不等式:完成任務≠結果。
比如領導讓小王去買書,小王先到了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小王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
快到中午了,小王隻好回公司,見到領導後,小王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小王,欲言又止……
什麼是任務?什麼是結果?買書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王有了苦勞,卻沒有功勞,因為他沒有為公司提供結果。要知道公司是靠結果生存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滿足於苦勞,滿足於“我盡力了,結果做不到我也沒辦法”,那麼公司靠什麼生存?客戶會因為公司員工很辛苦,但沒有提供優質產品就付錢給你嗎?
如果我們要任務,那麼我們多半得到的是借口,因為完不成的借口有成千上萬,欲找借口,何患無辭?如果我們要結果,那麼我們多半得到的是方法,企業絕大多數的工作都不是去攀登珠峰,怎麼可能辦不到?辦不到是因為你不執著地辦到!
比如買書,去買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王的確跑了三家書店都沒有書,這就意味著小王已經付出了勞動,卻沒有結果,如何讓自己的勞動不白費?隻要小王執著地要結果,就有很多辦法:
方法一:打電話問其他書店是否有這本書,這樣可以大大節省跑書店的時間。
方法二:向書店打聽,或者上網查這本書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郵購。
方法三:到圖書館查是否有這本書,如果有,就問領導願不願花錢複印。
但小王這麼做了嗎?沒有!為什麼他不這麼做?是因為他腦子中有一個思想,你安排我做這件事(任務),我就投入全部心思去做了這件事(任務),我隻對事(任務)負責,我不對結果負責。但公司真正想要的是做事(任務)嗎?不是,公司要的是這件事的結果!
任務與結果的差別,是很多企業的“心病”:有時候並不是員工不盡力,大家似乎都在工作,但企業卻拿不到結果,導致銷售下降,質量波動,人心浮動,沒有業績。同樣,這也是員工們的疑惑:我這麼努力,“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為什麼老板還是不滿意?
關鍵就在於,我們沒有把重點放到結果上,被“完成任務”迷惑了。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我們想要的結果,不是辦不到,是因為我們沒有執著地辦到。
為什麼要強調員工的“結果”而不是“任務”涉及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本質關係。
企業是一個商業組織,員工與企業之間是一個商業交換關係。什麼叫商業關係呢?舉個例子,你要快遞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錢,無論刮風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極其困難,也是10元錢。
如果是送信的員工碰到天氣很差,信沒有送到,你會不會給快遞公司付錢?不會,為什麼?因為10元錢交換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結果,價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錢,信送不到,無論你的員工有多少苦勞,我們都不會付錢!
這就是赤裸裸的商業關係,商業關係的本質就是一種結果,或者叫利益交換關係,或者叫買賣關係。
請記住,企業購買的是結果,也就是勞動的結果,而不是勞動。
為什麼企業要這樣?因為隻有每個人提供的是結果,企業才有錢賺,才能夠生存。但現在,我們不少員工卻把上班當成結果,以為隻要上班就可以領工資,這種觀念大大地扭曲了員工與企業的關係。
我們是不可以用上班來交換工資的,上班的結果才可以交換工資。這就像睡覺一樣,睡覺沒有價值,睡著才有價值,睡覺但睡不著覺什麼?叫失眠。失眠不僅沒價值,而且還是一種病。
如果我們工作的時候,是完成任務,而不是追求結果,那麼就是在睡覺,卻沒有睡著,處於失眠狀態。所有有執行力問題的公司,一定有一部分員工或領導處於這種失眠狀態。
現實工作中,我們常常被“完成任務”這類完美的執行假象所迷惑。
因為我們不明白:完成任務其實隻是實現結果的一個過程,有時候甚至隻是剛剛開始做結果,但在因果邏輯上,他的確已經完成“任務”,可又沒有達到你的要求。這種矛盾,會導致下屬甚至整個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責任,下屬找理由對付上級,上級找理由對付老板。因為隻要完成了任務,員工就有一萬個理由來說明,沒有完成結果不是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