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激發潛能的9個關鍵(2)(2 / 3)

這一天瓊斯先生站在辦公室門前,沉默著。這時恰逢換班時間,白班工人們已經陸陸續續走出車間,晚班工人們則準備交班。“給我一支粉筆,”瓊斯先生說,然後他問旁邊的一個白班工人:“你們今天完成了幾個生產單位?”“6個。”隻見,瓊斯先生走到車間門前,在大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醒目的“6”字,然後一言未發就走開了。

當夜班工人們進到車間看到這個“6”字時,就問白班工人是什麼意思。白班工人回答,“瓊斯先生今天來這裏視察,他問我們完成了幾個單位的工作量,我們告訴他6個,他就在牆壁上寫了這個6字。”

次日早晨,瓊斯先生又走進了這個車間,夜班工人們已經將“6”字擦掉,換上了一個大大的“7”字。下一班白班工人看到了牆壁上的“7”字,“哼,夜班工人比白班工人好,是不是?好,給他們點顏色瞧瞧!”他們全力以赴地工作,下班前留下了一個神氣活現的“8”字……就這樣,該船廠的生產狀況逐漸好起來了。

“哼,夜班工人比白班工人好,是不是?好,給他們點顏色瞧瞧!”瓊斯先生利用工人們“好鬥”的本性,不僅巧妙地解決了該廠完不成定額的難題,還使工人處於自動自發的工作狀態,最終的受益者是不言自明了。

由此可見,當企業發展不盡如人意,員工們士氣不振時,假如管理者能夠給員工們設立一個“假想敵”,設立一個可以競爭的對象,那麼就可以有效激發員工們競爭意識,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進而幫助企業扭轉困境。

不過,培養“假想敵”是一柄雙刃劍。如果員工們在競爭中打敗對手取得勝利,固然會促使他們產生更強的工作積極性。但是,如果怎麼追趕都不及“假想敵”、屢遭失敗,反而會使員工的自信心受挫,導致工作積極性不增反降。

因此,管理者在給某些員工選擇“假想敵“時,最好選擇比他們成就或能力方麵強一點點的人,雙方實力不要相差太多,努力一點就能趕上,讓員工能看到進步的希望,能體驗成功的喜悅,他自然就會在工作中全力以赴了。

第74招:員工危機感越強,企業發展越快

人都是有惰性的,在安逸的工作環境中,鬥誌就會被逐漸消磨,淪為自我設限、安於現狀的人。

當一個員工的工作激情衰減到對企業的危機無動於衷時,這個企業也就同步衰敗了,這也是許多優秀企業的短命根由。

其實,每個員工都是一塊寶藏,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但這種潛力的發揮和周圍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過於舒適或平靜的環境並不利於潛力的發揮,反而是在環境比較惡劣,或受到某種外在刺激的情況下,潛力才會像火山爆發一樣,噴射出無窮的智慧能量來。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便是這個道理。

20世紀60年代,佳能公司采取多種經營方式打入計算器市場,公司研究出的鍵盤式計算器試銷後獲得成功,這使得員工們大鬆了一口氣,甚至覺得高枕無憂了。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佳能在與“卡西歐”推出的小型計算器的競爭中連連失利,於是公司又研製新型計算器再次上市,但由於研製倉促,產品缺乏合理性,結果銷路不暢,此時又正值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佳能出現巨額赤字,瀕臨倒閉。

挽救敗局成為此時最為緊要的事,董事會最終決定,把企業遭遇的危機告訴全體員工,讓他們知道企業處於危險的境地,喚起他們的危機感,振奮員工的士氣以背水一戰。於是,公司向全體員工發出危機警告。那些身心放鬆的人、高枕無憂的人都重新變得緊張了起來,繼而員工小組加強活動,新建議、新方案層出不窮。危機激發出了許多智慧,如何挽救佳能成為員工日常議論的話題,員工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結果佳能很快就走出了困境,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