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宋神宗到皇宮後苑散步,遇到一個放牧公豬的人。他問牧豬人養這些豬有什麼用處。
牧豬人說:“從宋太祖以來,就命令畜養,從小養到大,就給殺掉,再養小的。曆經五個朝代都沒有更改,我也不知道有什麼用處。”神宗隨即命令將此事革除。後苑不再養豬。
一個月之後,忽然在宮禁中拿獲一個妖人,禁衛軍索要豬血澆他的身,倉促間拿不出豬血來,神宗才領悟到祖宗的深謀遠慮。
居安思危是立身處世的智慧。
天地萬物變化莫測,太陽升到中天就要西落,月亮圓了就要缺,東西裝得太滿就要溢出,生命到了旺盛期後就要衰弱。恰如蘇東坡所吟詠:“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或者換句話來說,天地間沒有不散的宴席。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辦呢?該怎樣來對待這一席遲早要散的盛宴呢?道家的祖師爺老子告訴你說,根本就不要去入席,不要去享受那盛宴的快樂,免得席散後悲傷與失落。
詩人李太白卻告訴你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今朝有酒今朝醉,先享受了再說,這是享樂主義的哲學。
居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便是取中庸之道的儒者了。《易經》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這正是“居安思危”的意思。席要入,盛宴要享,但當你一邊大快朵頤的時候,卻要一邊想著席散了以後怎麼辦?幹什麼?簡捷說,就是不要沉溺於安逸享樂之中而忘乎所以,以致席散後不知所措。
比較而言,居安思危顯然是最為現實而理性的態度了,當然,不一定人人都適應這種邊吃邊想、邊享受邊操心慮患的生活方式。
魏絳告誡晉公
宇宙間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相間,運動不停,如此才能完成宇宙的旋轉,這是宇宙變幻無窮的根本法則。我們應該通過辯證地看待宇宙的變化規律來認識人生的處事法則。即一個人要在閑暇無事時存有應變之心,忙碌緊張中要忙裏偷閑,多爭取日常生活中的雅趣。閑時吃緊,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春秋時,晉厲公偏聽奸邪,濫殺無辜,以致國內怨聲載道,老百姓深受其害。後來,一些大臣發動政變,殺死了厲公,另迎在國外的公子姬周回國做國君,這就是晉悼公。晉悼公即位後,招賢納士,勵精圖治,使晉國逐漸強大起來。
晉國北方有不少少數民族的遊牧部落,中原人稱他們為戎狄。
晉厲公時,戎狄經常侵擾晉國的邊境地區。悼公即位後,戎狄的首領派人帶著禮物來到晉國,通過大夫魏絳引見悼公,希望與晉國建立外交關係。
晉悼公說:“戎狄老是侵犯我國,貪得無厭,又沒有信用。我不如討伐他們,用武力使他們屈服。”魏絳勸悼公說:“現在大王正與楚國爭霸天下,不少諸侯都在我國與楚國之間搖擺不定,看哪邊國君仁德就歸順哪邊。比如說,目前陳國就剛剛歸順我們,如果我們這時興兵去討伐戎狄,楚國就會乘機討伐陳國,我們沒有力量去救陳國,陳國就必然會背叛我國而歸順楚國。其他諸侯恐怕也會這樣。所以,就算我們征服了戎狄,也會失去中原各國,這是得不償失啊!相反,如果我們和戎狄建立外交關係,就可以免去後顧之憂,集中力量對付楚國了。請大王深思熟慮!”悼公覺得魏絳的話有道理,就同意了。與戎狄建立外交關係後,晉悼公集中力量協調與中原各國的關係,8年之中9次召集、會盟各國諸侯。後來又聯合宋、衛、齊等12國組成盟軍,討伐一直在晉國和楚國之間搖擺不定的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