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時候,衛青做大將軍時,霍去病才是個小小的校尉。
不久後,兩個人同時為大司馬。衛青寵衰,霍去病日益受到漢武帝器重。於是衛青的門人大都跑去依附霍去病,隻有任安不肯去,依舊在衛青門下。這是任安賢而知義的表現。
善者不可失,惡者不可生
公元前717年,鄭莊公出兵進攻陳國,結果大獲全勝,奪取了很多財物和俘虜。這是鄭莊公對陳國兩年前討伐鄭國的報複。
此前兩年,衛國和陳國曾經聯合起來討伐鄭國。鄭莊公知道敵不過,向陳桓公請求講和,陳桓公不同意。執政大臣公子佗五父是陳桓公的弟弟,他勸諫說:“親近仁義,對鄰國友善,這是立國的法寶,大王還是答應鄭國的請求吧!”陳桓公聽了公子佗的話很生氣,說道:“宋國和衛國都很強大,它們才是陳國真正的禍患。鄭國那麼弱小,它能把我們陳國怎麼樣?”陳桓公不聽勸諫,繼續攻打鄭國。
兩年後鄭國強大起來,出兵伐陳,打得陳國大敗。鄰國見陳國吃了敗仗,都坐視不救。
後來有人評論這件事說:“善的東西不可喪失。惡的東西不可滋長,這話是針對陳桓公說的。滋長了惡而不悔改,接著就禍及自身,這時再要挽救,就來不及了。《商書》說過,惡的東西一旦蔓延開來,就像大火燎原,連接近都不可能,怎能指望撲滅它?”這個人接著又引用古代史官周任的話說:“治理家國的人,見到惡就應像農民種莊稼要除掉雜草一樣,把鋤掉的草堆積起來肥田,徹底挖掉它的老根,使它不能再生長,這樣善就能得到發展了。”這則故事帶有濃厚的勸誡意味:它要人們揚善去惡,除惡務盡,不留餘患。陳恒公之所以敗在鄭莊公手中,是因為他不善待鄰國,心地很壞,遭受失敗理所當然,咎由自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清高廉潔的介子推
晉文公在未做國君時,逃亡在外麵17年,回國登位後第一件事,便是賞賜和他一起逃亡的功臣。那些人都有了金銀財寶和很高的官爵,獨有介子推一人,被晉文公忘記了。在逃亡期間,介子推忍饑受凍,吃了很多的苦,但他卻供奉晉文公所需要的一切,使他生活得十分舒服。
一天下午,介子推倒在椅子上連聲歎氣。母親安慰他說:“你的功勞很大,為什麼不和國王說明,求一個官做做呢?”介子推坐直身子對他母親說:“我不是想得到賞賜,而是看不慣那般小人,自以為有功就擺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那些卑鄙的人,都想將功勞拉在自己的身上,實在太可恥了。我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做事,我想回到鄉下種田,又怕您不同意我的做法。”母親卻連連點頭說:“你的誌向很高,不貪求功利,我太高興了。”他和母親便住到綿山去了。
過了一些日子,晉文公忽然想起了介子推的功勞,便叫人到綿山去找他。可是綿山很大,又長滿了樹木,100多個人在綿山找了三天三夜,還沒有找到介子推。當時有人建議,用火燒山,他們見了火,一定會自己跑出來。
介子推和他母親藏在山內,知道晉文公派人來找他,他仍然不願意出來。後來大火燒到他們的身旁,介子推連忙對母親說:“我背您出去吧,不然,就要被燒死了。”他的母親睜大眼睛對他說:“你不是不願意和那些爭權奪利的小人在一起嗎?現在怎麼又怕死了呢?”“不。”介子推說,“我不怕死,但為了母親,我……”他的母親說:“那麼我們就死在一起吧!”火熄了,樹木燒光了。大家看到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合抱著一棵樹,都被燒焦了。
晉文公看到後非常悲痛,為了紀念介子推,改綿山為介山,將山上所有的田,改為祭田。還下令要全國老百姓在燒山的這一天,不準起火燒飯,一律吃冷食。這是清明的前一天,我們叫做“寒食節”。
荀巨伯重義輕生
荀巨伯是漢桓帝時的賢士,一向恪守信義,篤於友情。他聽說千裏之外的一個好友得了重病,心急如焚,匆匆安排了家事,收拾好行裝,便趕去探視。他曉行夜宿、戴月披星奔波了半個多月,才到達好友居住的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