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時候,孫叔敖病了,眼看不久於人世。他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大王幾次要賜給封地,我都沒有接受。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好的地方。楚國和越國之間有一個地方叫寢邱,那塊地方不太好,前有妒穀,後有戾丘,名聲很壞。楚人陰險詭詐而越人機靈乖巧,他們都不會來占這塊地方。你可以長期據有的隻有這個寢邱啊!”孫叔敖死了,楚莊王果然將一塊好地賜封給他兒子,他兒子一再推辭,不肯接受,隻請求將寢邱縣賜給他。
有人對此事評論說:“從前十弟去上任做官,有人求蜀公給他寫一封介紹信,蜀公不同意,說:‘做官的不應該到處求人關照自己,受的恩惠太多,則難於在朝廷立住腳。’”在封建社會,有“功成身退”的說法,因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弓滿則折,月滿則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隻管向前便危險”,都說明了“知足常樂,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張良、範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讓後人感歎稱賞。而李斯為秦國建大功卻身亡,發出“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出”的哀鳴,正說明俗語說“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道理,因為權力最能腐化人心,而人們由於貪戀名利,往往會招致身敗名裂的悲劇下場,西漢的吳王劉濞等所發動的“七國之亂”,就是由於妄貪更大的權位和名利,才使七國之王個個慘遭滅門之禍。而從做人角度看,要懂得知足,知足常樂。
快樂的標準是一根可以無限拉伸的橡皮筋,你的欲望越大,它拉得就越長,快樂的標準也就越高。默多克、李嘉誠是智慧的,把快樂的標準降下來,降到人人都擁有的境地,那就快樂了。
快樂像跳高,跳杆越低,我們就會越輕鬆,越無所畏懼。
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
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麼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幹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隻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
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隻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隻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生活中總有些人不知道滿足,希望得到更多,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逞強好爭,不但得不到什麼,反而會招來禍害。社會上為什麼會有鬥爭的災禍,是由於人心貪不知足;如果都能知足知止,相互忍讓不爭,一切紛鬥衝突就都可以避免了。
範蠡功成身退
範蠡作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20多年,功勳卓著。早在勾踐三年,越王聽說吳王夫差正日夜練兵要來攻打越國報父仇,便想先發製人,主動出兵討伐吳國。範蠡苦苦勸阻,勾踐不聽,結果被困會稽山。生死存亡關頭,勾踐向範蠡認錯,並求教解圍的辦法。範蠡獻計委曲求全,以圖東山再起。
求和成功回國後,越王要把整個國政托付給範蠡,範蠡對越王說:“帶兵打仗文種不如我,治理國政我不如文種。”把治國大權讓給文種,自己卻主動爭取去吳國作卑賤的人質,受盡屈辱,兩年後才回到越國。
回國後,範蠡又輔佐越王勵精圖治,轉弱為強,後來終於大敗吳軍,困吳王於姑蘇山。當吳王派使者前來求和時,範蠡勸越王毋忘當年會稽之恥,不許求和。結果,吳王自殺,越國取得了徹底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