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化管理機構,擴大學校權限

黑森州中小學教育的改革方案中提出,介於州文教部和縣、市教育局之間的行政專區教育處將被取消,教育立法和監督部門所保留的有關學校組織和教學安排方麵的權力被下放到落實具體的基層單位。因此,學校可以決定學生的培養方向,由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代表組成的校理事會有權確定學校的教學組織、課程設置和職業教育的重點。在業務建設、資金管理和行政監督等方麵,學校將有更大的自主權。

(二)縮短高中學製,促使人才拔尖

德國的完全中學(文理中學)學製一般為9年(5~13年級)。巴登-符騰堡州提出要在本州引進八年製完全中學,即用12年的時間完成小學到高中的全部教育過程。這一建議的出發點是“改革教學、提高效率、鼓勵上進、快出人才”。這樣,13年的中小學教育內容,經過科學的精選、壓縮,合理的安排、組織,完全可以在12年內學完。而且,在高中畢業班應開設一次引起跨專業、分項目的專題講座,培養他們適應自我負責式的大學學習習慣。同時,畢業考試的科目在原有的語文、數學以及外語三門的基礎上增加一門曆史或自然學科和一門選修專業。這樣,部分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提前一年跨入大學校門。巴符州的這一改革建議得到了中小學教育質量在國內名列前茅的巴伐利亞州的積極擁護和響應。

(三)加強質量管理,引進水平測試

鑒於各個領域與世界接軌的趨勢與日俱增,按國際標準衡量和評估德國中小學教育水平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因此,德國各州文教部長在1997年10月舉行的例行會議上決定,對5~10年級的數學、自然科學、語文和外語等科目進行水平測試。此舉的目的在於檢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實際情況,了解學校的教學狀況,提高整體教學質量,逐步調整各州中小學教育之間的差異,為建立全國中學文憑製度奠定基礎,從而使德國中小學教育能適應今後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參與意識

為將素質教育引入初中教育階段,巴伐利亞州擬推出一套教學計劃。按照該計劃,學校可以自行安排教學活動,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嚐試新的教學方法。新教學計劃的特點是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中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勵在更接近生活和解決問題的現實情景中開展教學活動,這一舉措的宗旨是在傳授文化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學生基本素質(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以及自學能力,參與活動課程性和應有的責任感)培養的力度。

(五)強化外語教學,推廣雙語授課

巴伐利亞州自1997年開始在完全中學推廣雙語授課後,受到各方的歡迎。雙語教學所涉及的專業包括生物、化學、地理、曆史、文化教育、物理、宗教、社會學、運動學和經濟法等課程,全州現已開設了15個德-英班、6個德-法班、1個德-意班和一個德-西班。

(六)普及電腦知識,鼓勵學校上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德國教育部門和企業界越來越重視電腦知識的推廣和普及,並嚐試將先進的電訊及多媒體技術引入中小學課堂。德國教科研技部已決定和德國電訊公司合作,共同推進“中小學上網”遠景規劃,擬在世紀之交使一萬所中、小學校加入互聯網絡。為此,投入的資金將高達5900萬馬克。同時,聯邦和各州教育部門還大力在提倡學校裏開展學習用電腦的競賽活動,鼓勵青少年掌握使用計算機的方法,及早考取信息高速公路的“駕照”,以便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為支持中小學普及信息教育,德教科研技部和德國科研網已達成協議,在1998年年底以前德國中小學可以通過該網免費進入因特網。德國中小學教育目前麵臨的壓力不小,雖然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如何跳出舊框框,創出新路,迎接21世紀的挑戰,這在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德國尚需一個過程。

以人為本的教育體製

德國的教育體製由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初級階段教育、中等二級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五個階段組成,還有一類是由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階段少數需要特殊照顧和幫助的學生組成的促進學校。

一、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環保意識及求知欲望。舉辦者有政府、教會、企業、家長協會四種類型。入園年齡在2個月到6歲之間。幼兒園一般采用混齡教育,每個班級都是類似家庭中兄弟姐妹的組合,大孩子照顧小孩子,小孩子在玩耍中向大孩子學習。德國幼兒教育沒有全日製,隻有半日製。一般認為,照顧幼兒是家庭的責任,同時也是家長的權利,這種觀念已有200多年的曆史。

二、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即小學教育階段,學製4年,凡有能力在學校學習的兒童都有權利進入小學學習,所有學生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小學四年畢業就開始分流,分別進入不同類型的中等初級教育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