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向重視學校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共有500萬套住房全部或部分被炸毀,但是,不管住房多麼緊張,最好的房子往往留下來作為學校,許多地方在戰爭結束後幾個星期內就恢複了學校教育。德國的教育政策目標是使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最理想的支持與資助,並接受合格的、與個人興趣相符合的教育培養,即人人有機會在其一生中接受個人、職業或政治方麵的教育。德國的基礎教育製度,為每個人創造了按自己的愛好和能力來發展自己的種種可能性,使社會需要和個人生活設計有益地結合在一起。

目前,巴州19%的兒童在單親家庭中生活,40歲以下的婦女有25%的未生育孩子,35歲以下的有30%未生育孩子。政府通過提高津貼、減少稅收來鼓勵婦女生孩子,但出生率下降仍是大趨勢。同時,外界媒體也對青少年發生影響。

總之,新時期的教育要傳授給學生關鍵素質,傳授相互聯係的思維、多角度的思維,培養創新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信、批評、多元價值導向的能力以及社會能力。在中學中加強學生實際生活能力的培養。總之,現在的教育,要讓每個學生學有所成,上級機構都是服務,最終是提高學生質量。

三、中等初級教育

中等初級教育實際相當於我國的初級中學。它由完全中學、實科中學、主體中學構成,學製一般為6年(即5~10年級,其中主體中學5年)。多數普通成績的小學畢業生進入學製5年的主體中學,畢業後多接受職業教育,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技師、繪圖員等藍領階層,也有較少人通過努力進入大學深造。小學成績中等的人進入實科中學,6年畢業後就讀專科學校。他們畢業後主要從事職業教育、護士、試驗員或銀行職員,也有的經過文化補習通過資格考試後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畢業後成為較高級的技術人員。隻有小學成績特別優秀、各種能力和表現良好的小學生才能進入學製9年的完全(文理)中學,這類學生比例隻有30%左右。9年後他們通過畢業會考,獲取直接進入大學的資格。也有些完全(文理)中學的畢業生並不急於上大學,而是根據自己的誌向接受職業培訓,積累一定實踐經驗後再上大學。

分類的根據是學生小學四年的學習成績與教師的建議,決定權是家長。三類中學的人數比例每年都有變化,一般是25%、40%、35%。完全中學注重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人文和科學教育(外語2~3門);實科中學是普通教育與職業預備教育兩者並重;主體中學課程貼近生活與職業。三類學校學生的學籍管理采取大穩定、小變動的原則,對成績特別優秀或特別差的學生可以提升或淘汰一個層次,分別進入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相應學校就讀。

四、中等二級教育

中等二級教育即為職業教育階段和完全中學高年級教育階段(10~12年級或11~13年級)。凡是實科中學、主體中學的畢業生或不在完全中學繼續就讀的年輕人都有義務接受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職業教育強調文化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並重,學生每周一半時間在學校,一半時間在工廠(農場),這就是德國著名的雙元製職業培訓,它是德國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德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生一部分升入高等專科學校,一部分持職業證書進入社會直接就業。完全中學高年級教育階段,集中了全州最優秀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於完全中學初級教育階段的學生,培養目標是未來的學術性人才或科技精英。經過畢業會考,合格者可直接選讀4—6年製本科大學。

五、促進中心學校

這是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中少數生理缺陷、心理有障礙或弱智的困難學生而設立的學校,這些學生也是社會中平等的一員,需要專門進行針對性的幫助與照顧,學生的接收有推薦和診斷兩步程序。學生入校後經過一定時間的特殊教育後,如果有明顯的進步或恢複正常的,經鑒定後轉回相應的學校隨班就讀,也可留校就讀進入職業培訓期,直至畢業。德國的每一個州有特殊教育的專家,專門對這類困難的學生定期進行幫助。

六、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分為綜合性大學、技術大學、高等藝術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完全中學的畢業生可進入前三類學校學習,實科和主體中學的畢業生可進入高等專科學校學習。公立高等學校大學生也可免學費學習。

盡管德國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有公立、私立之分,但這兩個階段的教育均為免費義務教育,學生的學習免交學費和書費,部分困難學生的夥食費也給予減免,這些費用都由國家承擔。德國的基礎教育實行分類教育體係中職業教育比重較大。分類教育的宗旨就是有效地保障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天賦選擇自己的就學道路。在德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樣受歡迎,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的德國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就是以職業教育為背景創造出來的,德國人認為,職業教育是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和社區,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同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