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別具特色的“雙元製”職業教育(2)(3 / 3)

用於“雙元製”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很多,有四階段教學法、六階段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問題導向教學法、實驗導向教學法等等。

四階段教學法包含情緒準備、信息掌握、鞏固和檢查四個階段,教師用事物分析開始課程準備,所謂事物分析就是教師作為技術員按照教育學規律對某個課題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六階段教學法包含資訊、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和報告、應用六個階段。問題導向教學法和實驗導向教學法均屬行動導向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針對某一具體的問題展開教學,這些問題都是來自於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而實驗導向教學法則以某一實驗項目展開教學,這樣的實驗項目同樣也和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係在一起。

一、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產生的背景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在1999年製定《框架教學計劃》所決定的一種新型的職業培訓教學課程體係和先進的職業技術培訓教學法。現代教育觀和人才觀已經由重知識向重能力和重素質轉移,把知識的提高和能力與素質的發展相聯係,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和素質的“能力本位”教育觀是世界職業教育教學論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思潮。

采用行為引導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學生在獲取真知的過程中,必然會引起素質的變化。這個素質指的是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法、動手能力和技能、習慣和行動標準及直覺經曆、需求調節、團隊合作等方麵的綜合要素。

由於這種教學對於培養人的全麵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麵起著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界與勞動界的專家所推崇。現代科學和技術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體係、經濟體係和教育體係不斷地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在變化,為適應這種需要人們的能力在提高和擴展,現代社會要求人的能力有三個方麵: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特別是社會能力與方法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這三種能力統稱為綜合職業能力。要培養學生這種能力,教師就應改進傳統教學方法,以適應培養學生增強社會能力與方法能力的要求。

二、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內涵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又稱為實踐導向、行動導向、活動導向、行為引導型等教學方法,代表了當今世界上的一種先進的職業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方法是對傳統的教育理念的根本變革,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因而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隻用腦,而且是腦、心、手共同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行為能力的一種教學法。

整個教學過程可分為收集信息階段、獨立製定工作計劃階段、決定階段、實施階段、檢查階段和評估階段。在整個教學中學生始終占據主體地位,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通過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反映和體現。

三、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特點

(一)在學習內容上

以實踐課為主體,以職業行為活動為依據,橫向綜合各有關學科的知識點和技能,根據教學目標分類要求,形成以培養職業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為目標的新課程結構學習領域。學生得以從實踐中得出理論。

(二)在教與學過程中

(1)學生互相合作解決實際問題

所有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共同參與,共同討論,在互相研究的過程中問題獲得解決。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是學生們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經驗的過程。由此獲得的經驗深刻而不枯燥。

(2)學生參加全部教學過程

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製定、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這樣學生既了解總體,又清楚了每一具體環節的細節。

(3)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願望

這種強烈的學習願望源於積極的參與。一方麵是內在的,好奇、求知欲、興趣的提高;另一方麵是外在的,教師的鼓勵、學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後的喜悅等等。

(4)教師的作用發生了變化

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成為一個谘詢者、指導者和主持人,從教學過程的主要講授者淡出,但這並不影響教師作用的發揮,相反對教師的要求則是提高了,教師隻控製過程,不控製內容,隻控製主題,不控製答案。行為引導型教學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方法,其實質是教學與學雙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