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教學本質上
職業教育教與學的過程與普通教育相比,所學的內容並不是一種連續而平鋪直敘的信息流,而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它是以下四個方麵模式的組合:功能模式(表示事物功能關係)、空間模式(表示事物空間關係)、時間模式(表示事物步驟與流程)、邏輯模式(表示事物邏輯關係)。四種模式不同程度上的化合物——智能型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一旦得到傳授信息時就能直接與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產生共鳴。學生是通過自身的體驗和應用學習新概念、原理知識、技能的。因而沒有學生參與活動的,沒有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失敗的、低效率的教學法。行為引導型教學抓住了職業教育的本質特性,所以有著無限的生命力。
(四)在教學效果上
行為引導型教學不是把貯存下來的信息直接傳遞,而是激發利用學習者已有的能力,並確保學習者具備有利於完成目前學習任務以及今後更多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能力,以適用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行為引導教學法能從以下方麵提高學生學習行為能力:1)組織學生活動的能力;2)閱讀能力;3)聽講能力;4)信息能力;5)心智能力。
綜上所述,行為引導型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由於使用的學習材料來源於行業、企業具體的職業活動之中,材料本身就蘊含著展開職業活動的職業行為。完成這一職業活動的學習,就要完成這些行為活動過程,就必須凸現相應的職業能力,因此行為引導型教學的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四、實施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意義
1.行為引導型教學法體現世界上先進的職業培訓教學理念
傳統的職業教學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學課型教學體係,它是以學習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職業教育觀在人們的頭腦中已經輕車熟路,根深蒂固。行為引導教學法是以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為目標、以活動為導向,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種培養能力型人才的教學觀念是目前世界上先進職業培訓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
2.行為引導型教學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具有關鍵能力的人才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建立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平台上的,在這裏沒有“好生”、“差生”之別。教師將視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實行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把不同類型的學生分配在一個小組,以團隊的形式來學習。在這個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是小老師,通過團隊的交往和對學習成果的展示,使每個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和個性能力都得到培養。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具有關鍵能力的人才。行為引導型教學真正解決了技工學校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的培養教學的難題。
3.行為引導型教學為創建學習型社會創造了條件
隨著全球化社會和數字化社會的到來,因特網技術把世界上各種最先進的技術和各種各樣的信息都直接展現在人們的麵前,瞬息萬變的社會和不斷更新的技術需要每個人都能及時地去捕捉和學會自己需要的知識,因此一個人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在進入社會時,原有的知識早就已過時了。此刻,每個人都要學會學習,隨時尋找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終身學習的學習社會已悄然向我們走來。學校應當需要培養大量的會學習的人才。行為引導型教學首先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因此諸多會學習的人必將能組建一個學習型的社會。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雖然在德國被創立,但目前仍處於實驗探索階段,我們要在學習國外的先進職業培訓的教育經驗中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創新,為探索適應我國國情的職業培訓教育體係添磚加瓦。
任何一種獨特的教育模式都有它特有的教學方法,並且這種方法本身就成為它的重要表現。德國的“雙元製”職業教育模式的教學方法也是理解這一模式的關鍵。以學習領域為主要內容和以行動導向為主要手段是德國職業培訓的主要模式。德國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職業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性,並以形象思維作為主要思維方式。學習領域的重要之處在於麵對現實,從工作過程的每個環節和程序入手,劃分了不同的行動領域,用行動導向法對學生進行“職業”培訓,打破了傳統的學科體係並把重點放在行動上,而不是抽象的公式推導、繁瑣的理論驗證,這才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本質。隻有在行動上進行訓練,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抽象的理論描述是無法培養出有職業能力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的。
多方的管理資助與教育局限
一、多方的管理與經費資助
由於德國的職業教育有著多層次目標,離不開多方參與,管理上也同樣是多方麵的。主要管理者是聯邦政府、州政府、雇主協會和雇員協會,這四種管理力量分別代表著各自的利益和需求。
在德國,教育主要由州政府管轄,但在職業教育方麵,聯邦政府的管轄權要大得多。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簡稱聯邦教研部)代表聯邦政府負責職業教育基本政策法規的製訂和協調。聯邦和州政府共同管轄“雙元製”職業教育。聯邦政府通過製訂企業培訓大綱來保障和監督企業是否依法實施其責任,具體管理則是依法授權給各行各業的行業協會負責。
德國職業教育經費主要來自聯邦政府、州政府和企業,並且有法律規定。聯邦政府資金的主要用途是向職業學校的學生提供貸學金、資助特別項目、建設職教設施、資助職教研究所、提供獎學金和開展國際交流等。而職業學校的日常經費則主要來自州和地方政府,州政府負責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責校舍建設與維修,設備及管理人員的費用。
在“雙元製”職教中,企業的職教費用由企業自己承擔,包括建立職業教訓中心、購置培訓設備、支付實訓教師的工資和學徒培訓津貼等。企業投入的費用占職業教育總經費的2/3。在德國,法律規定企業有參與職業培訓、為學生提供學徒位置的責任。
沒有培訓中心的小型企業其學徒需要到大企業的培訓中心接受培訓,小企業要向大企業培訓中心支付培訓費用。
除此之外,德國還通過建立一些基金的方式籌集職教經費,國家也可通過對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間接扶持職業教育。
二、德國雙元製職業教育的局限性
1.小學四年級分流有違兒童生理發育規律,抹殺了孩子的可塑性,過早為孩子定型,學生四年級如7歲上學,四年級不過才11歲,從生理上講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育有差異性,有早有晚,而且可塑性很強,這樣過早為孩子定型,使孩子們失去了後續發展的空間,有違西方所宣揚的人權價值觀。
2.職業學校教育的實用主義,使職業學校學生理論基礎十分薄弱,德國職業教育是理論服務實踐,實踐需要什麼,理論就學什麼,雖然針對性很強,但造成學生專業理論薄弱,影響了學生專業後續發展,造成德國人幹什麼都要再培訓再學習,知識缺乏拓展性。
“雙元製”職業教育的意義
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世界聞名的,德國人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可以從一係列健全的職業教育法規上顯示出來。職業教育的“雙元製”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體,為德國培養了大批的專業技術工人。在德國的經濟生活中,“雙元製”培訓模式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雙元製”的意義是:青少年在企業裏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和部分時間在職業學校裏接受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職業學校義務教育,將企業與學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起來,主要以專業技術工人為培養目標的職業教育培訓製度。用我們中國的話說,“雙元製”重視的是理論聯係實際,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學以致用,學以就業。這種模式有十分明顯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