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善良教育與德意誌精神的培養(1)(1 / 3)

——德育教育

德國是世界上的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其強大的綜合國力與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密切相關。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德國教育部門不但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而且很重視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他們把道德教育當作塑造公民愛國心和高尚人格的重要工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推進道德教育。

德國德育的基本目的是以宗教為根本,陶冶“精神與人格”,除培養學生的宗教信仰外,注重培養人的尊嚴、克己、責任感、樂於助人,對真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和愛國愛民的德意誌精神,培養學生具有“德意誌”精神是德國德育的核心目標。德意誌民族以氣質高貴、尊嚴、責任感、思維嚴謹周密著稱於世。德育根本目的是要培植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灌輸愛國教育。

德國學校德育的曆史沿革

德國學校同歐洲國家一樣,同宗教有密切聯係,是從教會機構中演化而來的,最初是中世紀的修道院,後演變為教會學校,15世紀前初等教育幾乎都是教會創辦的“拉丁語學校”、“德語學校”,由神職人員任教,教學內容是講授宗教教義,背誦宗教訓誡。16世紀宗教改革對普及初等教育具有推動作用,1642年小邦國戈塔推行普及義務教育,才出現有體係的國民教育,1870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才形成全國普通國民教育體係,但宗教對教育仍有控製權,教會與學校始終是密切的同夥關係,憲法規定宗教教育為核心課程,教會管理宗教課事宜,學校德育主要由宗教教育承擔。

1890年後,德國已成為當時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且富有侵略性,為了實現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在教育上竭力推行宗教教育、種族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教育,強化以宗教為核心的奴化德育。1889年5月威廉二世發布教令:“朕已考慮利用學校以防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傳播”,要求德國學校把“畏神”和“熱愛祖國”的教育放在首位。1890年12月,他又在學校會議演講中一再提出要培養“青年的民族主義者的德國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成立了共和製,並於1919年8月頒布《魏瑪憲法》,其中在教育改革中特別強調了德育的作用,例如149條規定宗教教育作為學校的正規課,允許各地按教派設立學校,教授不同教義,並在原三類傳統中學基礎上創設德意誌中學,主要課程為德語、德國文學、德國地理、德國曆史等,鼓吹大日曼主義和軍國主義,是一種地地道道灌輸反動精神的極端民族主義學校。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更加大肆強化反動政治教育,把學校辦成反共反人民、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

D德國中小學教育特色與借鑒eguozhongxiaoxuejiaoyuteseyujiejian

S第六章善良教育與德意誌精神的培養——德育教育hanliangjiaoyuyudeyizhijingshendepeiyangdeyujiaoyu

二戰後,德國分為東、西德,西德恢複教育分權製,由各州管理,但仍然堅持以宗教為核心的學校德育。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限定社會方式的改變,西德的學校德育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不僅宗教教育內容有所改變,而且增設了倫理科、社會科、勞動教育和生活指導等德育內容。然而,由於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端,種種改革也無法解脫西德中小學麵臨的人生難題。

據統計,1987年在全西德29,900所中學裏有333,000多名學生被暴力傷害。學校每年財產損失嚴重,維修費每年高達6千萬馬克以上。有些學校中沒有一名教師願意承擔監督課間休息的任務。許多學生模仿日本忍者,練習各種武術,使教師常常成為學生施暴的對象,犯下凶殺罪。同時,620萬中學生每天至少有18萬人逃學,每天有14萬名服用毒品,10萬多名12~15歲學生嗜酒成癮。1987年有1560名中學生自殺,14000名中學生企圖自殺,且有時根本找不到原因,累根斯堡的歌德完全中學,10天內竟有3名學生相繼自殺。校長自我解嘲地說:“我們不知其原因,但也許是維特的影響”。

維特是歌德筆下的主人公,曾因生活失敗而自殺,這真是無不具有諷喻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德教育界不斷反省德育問題,有人主張恢複70年代放棄了的權威教育,有人認為應歸咎於教師的責任,還有人主張恢複棍棒教育,嚴正師道尊嚴。許多州紛紛對德育作出決定,如現行的巴伐利亞州憲法131條明文規定德育的重要性,指出學校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應塑造人的個性和心靈,教育學生尊重宗教,愛國愛民。這是戰後西德奉行唯智育主義的重大轉折,這點對我們是有重大啟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