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3日,德國以西德的資本主義政體重新統一,教育上完全沿襲西德體製,但統一後不同的政體衝撞也給教育,尤其是德育帶來重大的影響。
德國戰後麵臨嚴重的戰爭創傷,人的精神全麵崩潰,如何清洗法西斯對社會道德的踐踏,喚起人民生活的熱忱,以及如何教育下一代,避免再遭受戰爭禍害,成了當代教育家,尤其是德育學家麵臨的時代課題。許多教育家開展了大量工作,發展了豐富的德育思想,最為出名的是斯普朗格、布貝爾和鮑勒諾夫等,他們的研究和思想對德國當代學校德育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一、樸素道德的德育觀
日本學者岡本矣明認為,鮑勒諾夫堪稱是一位“德國教育學的世界權威”,他對教育理論有突出的貢獻,尤其倡導風靡一時的“樸素道德”德育觀,在德國有很大的影響。
戰後,德國法西斯的政治崩潰帶來了整個精神危機,納粹對“高尚理想”、“崇高美德”的踐踏、歪曲性的濫用、使人不僅懷疑傳統的高尚理想和美德,喪失對未來的追求,導致了整個精神生活的墮落和絕望,對一切道德采取否定敵視的態度,時代向人們提出重建新道德,挽救德國的曆史任務。鮑勒諾夫及時提出“樸素道德”的新德育觀,有效地填補了德育領域的真空和頹敗,認為過去被納粹分子歪曲的“高尚道德”隻是一種為某一時期某一權貴某一階級的特有產品,是不易兌現的天方,如中世紀基督教的禁欲主義,佛教的涅槃理想等,而在人類社會中實際上隱含著一種更一般、更純情、更基本、更長久保持同一性的更美好的德性,如誠實、信賴、同情心、愛、關心等,它們是一切道德的基石,是學校德育的基礎。這種樸素的道德也有可能隨“高尚道德”的崩潰而喪失的危險,因此學校德育大力倡導樸素道德就顯得十分必要。他認為,樸素道德相對於高尚道德來說,具有自然健全性,體現了與人的內在同一性,是集於人類社會生活本身的,而不像後者那樣走極端,爭奪支配地位,以人的政治觀為準等。樸素道德是道德理想的基礎,它的發展和更新依賴於人們對高尚道德的深刻自覺,學校德育隻有堅持培養樸素道德,才能使學生建立真正的高尚道德。
那麼,什麼是樸素的道德呢?鮑勒諾夫認為有下列要點:1)要自覺忠實地完成每個人在特定活動範圍內的責任;2)要老實坦誠地和人交往,在一切工作中踏踏實實,不半途而廢,時時處處保持正直;3)要同情他人及一切有生命東西的痛苦,樂於幫助處於困境的人;4)尊重他人活動權利,在共同生活和工作中持友好意識等美德;5)言行舉止端正,注意傾聽別人意見,做受人尊重的人,等等。
鮑勒諾夫認為,當代社會道德價值是多種多樣、且時常對立的,每個人不可能同時遵守全部價值,但應當在努力發展樸素道德的基礎上使各種道德價值達到盡可能多的協調,為此要進行兩方麵的教育:有道德的人格教育和自立教育。有道德的人格教育首先要進行群體性道德的教育,這是由於道德都是社會性的,其次要培養人的社會良心,一切人格的行為表現都來自那種外部世界內在化的良心要求。因此,要把外在的群體性和內在的道德良心統一起來,就必須培養個體對善惡的獨立判斷力和敢於參與正當事情的能力,而這些隻有給年輕人以自由活動的機會,給予在逆境中奮起的機會和理想及榜樣的教育才可能做到。而自立的教育,則是德育作為人的社會化的結果,首先應培養人具有創造性的生存適應,從而成功地承擔創造性的社會角色。要達到這樣就必須開展培養道德判斷力的教育,必須投身於正確的活動中,必須通過“對話”(爭論)來對獨立判斷加以考證。
二、品格教育與價值教育
布貝爾的德育觀對德國當代的學校德育也有很大影響,他認為,教育的目標不是教知識或學會做什麼,而是塑造人格,“名副其實的教育在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他指出,品格是人在與外界互動中,支配人的行為和態度的內在精神統一體,是人一貫的為人處事的德行或思想品質。它是後天在環境和教育中形成的,品格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發掘人的善心,使人的品質形成和諧的統一體,“人類的統一根源於個體的統一”,這是一種形形色色的多樣化的統一。培養品格是不容易的,因為它既無法公開有程序地進行,也無法隱蔽地無意自然完成,因此布貝爾認為,培養品格的關鍵條件是取得學生完全信任,這就要尊重學生人格,同學生真誠坦白地對話,引導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同他們交朋友,參與學生生活等等,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為品格教育開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