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教育是布貝爾的另一道德思想。他認為教師不應為價值提供模式,不是為學生未來生活開藥方,教育的目標不是提供完美的價值學說,因為價值乃是學生在生活中接受啟迪,與上帝的神旨接觸,才能發現的那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準則。他認為,外部的強加和紀律權威的約束都是不好的,在價值教育中,重要的不是教學方法和手段,而是教師本人的樣板,價值教育的核心是教師與學生真誠開放的共同參與和互動,開展坦率地問與答的學習對話是最佳途徑。他對此提出三點建議:1)師生應一起學習全部宗教經典和文學曆史方麵的文獻,從中吸取科學和深化價值意識;2)在精通科學的同時達到對價值選擇的淨化和頓悟,進入良心和非理性的專一;3)教師通過教學演示,使學生能升華獲得的經驗,洞察自身存在的本質,獨立地作出價值選擇。他指出:一旦學生學會了誠實地對待自己,那麼他是能夠成功地發現可靠的價值的。布貝爾的德育思想為德國的宗教教育,更準確地說,為德國以宗教為主體的學校德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德國中小學校的德育現狀
德國中小學的分類教育有其明顯的長處。不同類型的學校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相應的課程內容,班級設置都根據小班化的原則,每一班都在30人以下。這樣就能使教育真正地麵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樹立信心、健全人格、自尊自強、明確誌向,向著符合本人實際的目標健康成長。德國的社會、家長觀念的正確,對孩子的未來注重的是符合其生存和發展的實際需要,在社會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並不要求人人都去大學深造。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平等對待各階層人員、尊重每個人勞動和人格的社會風氣。
一、中小學德育的目標
德國中小學德育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標,且由於戰後執行的是教育分權製,各個地區的德育目標也不盡相同。一般德國人認為德育是使人的思想和行為一致,故稱思想行為教育。在兩次大戰期間,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守紀律的,虔敬上帝、忠於統治階級的臣民,培養對法西斯暴力的崇拜和對法西斯頭子的盲從的“特種日耳曼民族”。戰後再次指出,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以宗教為根本,陶冶“精神與人格”,除培植學生的宗教信仰外,注重培養人的尊嚴、克己、責任感、樂於助人,對真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和愛國愛民以及德意誌精神。具體分幾個方麵:1)美德教育,使學生懂得各種行為準則,理解現實、理解社會、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必須遵守的各種美德;2)培養個人的優良品質,從現實出發,培養良好的人格和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誠實、坦率、信任、互助、給予、不自私、發展相互諒解的協調關係;3)樹立民族自尊心,培植民族精神,灌輸愛國教育,樹立民族自豪感,在德國或與德國人交往中,總會感覺到他們對工作、對祖國表現出由衷的獻身和自豪,這大概應有學校德育的一份貢獻。
二、中小學德育的內容
德國中小學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質和行為標準,使他們具有發展社會生活、發展科學技術的獻身精神。”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德國中小學設置了相應的德育課程內容用以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宗教內容
在德國,宗教教育一直被看成德育的重中之重,宗教課程是學校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還從法律上保障宗教課程在學校中的合法地位。
以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為例,他們把培養學生對上帝的敬畏之心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來執行。學校中的宗教課程主要由各宗教教派負責教授,其中以天主教和新教影響最大。教學過程中,天主教主要以《聖寵論》、《教會論》、《教會史》、《基督教社會論》為教材;新教則以《聖經學》、《聖經史》、《信仰論》、《教會史》為教材。教育教學過程中,宗教教派除傳授宗教信條外,還講授大量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知識。
2.倫理道德內容
倫理道德的培養,主要通過開設倫理課程來進行。其選取的內容大多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以講授基本日常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為主。通過實際的事例,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家人、朋友的關係,並掌握公平、誠實等基本倫理道德觀念,學會用倫理學的觀點分析社會上存在的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