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道德內容
德國社會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教育,社會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由社會課程來承擔。通過社會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充分了解民主製度的價值和各項法律法規,了解政治學和社會學方麵的基礎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正確分析和評價有關的政治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融入到社會政治生活中去。
社會生活道德內容,這些內容主要由社會科,或稱“社會規律”,“政治教育”等,是20世紀70年代後開設的新科目,各州內容各異。
黑森州在中學階段設“在會規律”科,由地理、曆史、社會科組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我決定和共同決定的能力”。內容有:通過社會使人成為社會的人,即社會化;作為消費者從事的各種經濟活動;學習根據國家法令和公共政策,如何來約束自己;了解社會的利害關係及作為國際社會一員應負的責任。
拜恩州的“社會科”也有較大的影響,開設曆史、地理、教育、社會、勞動、家政與經濟等科。目的是通過了解社會和國家的有關知識,發揮其社會性和政治性陶冶作用,培養有政治判斷,能對社會生活賦予責任的公民。內容設計堅持由近及遠的原則,如第7學年的教學大綱:學習有關家庭和學校的社會性能、依據憲法和法律尊重人的共同生活、作為市鎮村成員的教育;第8學年的教學大綱: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社會結構、議會政體、法製;第9學年的教學大綱:拜恩州與聯邦、聯邦的社會政策、社會體製、國際關係等。各部分內容注意基本要素相互聯結、循序漸進的特點,注重培養基本能力。如專設的“選舉與權利”一題中的具體內容為:1)以“尊重自由與權力,保護人的尊嚴”的控製國家、“社會福利國家體製”、“促進所有人與社會的富裕”等有價值的內容為基礎;2)了解議會製民主的基礎上的“多數決定的原理,對解決政治性問題”的作用;3)重視基本知識,為以後參政奠定基礎。
4.性教育
20世紀70年代以來,德國就很重視中小學的性教育工作,每年教育部出台專門的性教育指導綱要,學校也設計了專門的教學計劃。在性教育的目的、方式和內容上,聯邦教育部和各州教育部門也對學校教育做出了明確規定。為了更好的推進性教育,德國教育部門將性教育課程作為綜合性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麵展開。
三、中小學德育的途徑
德國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在學校教育中,德育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途徑開展。
1.宗教教育
在德國學校中一般有兩種宗教教育方式,一種是參加宗教儀式,如早晨由學校集中進行的祈禱活動,以及參加各種宗教節日,如狂歡節、耶穌受難節、複活節、耶穌升天日降臨節、聖禮節、聖母升天節、萬聖節、聖誕節等;另一種是課堂宗教教學,幼兒園每周2節,小學每周3節,中學每周2節。除不多的私校外,公立學校是按教派建製的,分三種:共同學校,根據基督教的文化價值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兒童統一教育,在進行宗教教育時再按不同教派編班;教派學校,分天主教和新教兩種,按特定宗教進行宗教教育為主的教育;世界學校,不開設特定的宗教教育活動。家長可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挑選合適的學校,送子女上學。
2.課堂教學活動
二戰以來,課堂教育一直是德國德育的一種主要形式。德國中小學不但開設了專門的德育課程,如宗教課程、社會課程,而且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也要求教師穿插德育教育,通過全麵的課堂教育體係,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3.課外實踐活動
德國中小學德育是全方位的德育,課堂教學主要為學生打下各種理論基礎,使學生係統的了解各種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並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課後,學校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指導,鼓勵學生參與德育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將各種德育理論運用於生活中,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實踐活動中,德國很重視勞動教育的價值,從法律的角度對中小學生從事體力勞動進行規定,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這類活動各州也有差異,但大致有四種:學生會活動,注重兒童自主性,強調確立每個人的自主權;俱樂部活動,即以各學科活動為主,內容多樣;學校儀式,主要是宗教活動,或開學、畢業典禮,國際節日慶典等;年級指導,包括對學生學習和生活、思想品德、心理衛生、就業等方麵的指導。
4.校園文化的構建
道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的作用,為了更好的推進中小學德育的發展,德國中小學很重視校園德育環境的作用。通過校園環境的建設,創設良好的學校德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他們很重視教師在德育中的作用,對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養,其目的就是通過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為學生提供道德學習榜樣。
5.思想道德教學
指倫理科和社會科為主的課堂道德教育途徑,特點是注意結合生活實際,係統地講解倫理道德的原理,行為規範準則和人生體驗,比較符合學生特點,自20世紀70年代開設來,備受歡迎,迅速成為德育的主要方式。
6.勞動教育
德國法律規定不同年齡的兒童必須從事不同程度的家務勞動,從洗碗、掃地到洗汽車,收拾花園等,在學校還必須參加相應的體力勞動,或清掃教室,或參加工廠、農場的實習勞動。倫理課還規定有社會服務時間,在假期中學生自己到醫院、養老院、殘疾人福利院等處服務1~2周,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情感習慣等。
7.無形的影響作用
德國學校德育還非常注重教師人品對學生品德的影響,對教師要求十分嚴格,任用一個教師必須經過一個嚴格的試用期,講究為人師表的風範作用。同時,也十分重視環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講究校風校紀校容,甚至在每班課堂裏都懸掛著耶穌蒙難的大十字架。
接受與反省——正視德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