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善良教育與德意誌精神的培養(2)(2 / 3)

“正像極難識別有毒的蘑菇一樣,要想認清猶太人的無賴與罪惡的麵目也是不容易的。”這是1938年德國一本少兒教材中的話。幸運的是,今天的德國再也沒有這種論調。作為當年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在全民族的自省意識下,德國教科書告訴下一代的是一段真實的曆史。

一、正視曆史,有法律規定

雖然5月8日是德國的投降日,但德國人卻把它當作“解放日”來紀念,他們認為這是他們擺脫希特勒獨裁的日子。德國政府通過各種途徑保證曆史事實的客觀真實,在曆史教科書的編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德國曆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內容的納粹時期曆史。根據這項法規,由各州文化教育部長組成的聯邦文化部長理事會以決議形式製定全國曆史教科書的基本框架。在這一基本框架下,各州在聯邦教育部的監督下編寫、審定及出版曆史教科書。

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德國曆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內容的納粹時期曆史。根據這項法規,由各州文化教育部長組成的聯邦文化部長理事會以決議形式製定全國曆史教科書的基本框架。在這一基本框架下,各州在聯邦教育部的監督下編寫、審定及出版曆史教科書。

決議還明確規定,學校教師必須對教材中有關納粹專製統治的曆史進行詳細、深入的講解,並把大屠殺曆史作為其中心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德國這段曆史的學習,培養反對錯誤的勇氣和對人類的愛心。此外,決議還規定學校和教師必須對美化“第三帝國”、大屠殺和不人道曆史的言論進行抵製。

法律是尊嚴的。2001年,柏林市施特格利茨文理中學的曆史課教師卡爾-海因茨,就因在講授曆史課時掩飾納粹罪行而被停職。當這位老師在課堂上宣稱德國沒有殺害過猶太人,以及奧斯威辛集中營不是滅絕營後,很快便被開除公職並接受柏林教育局的調查。

二、讓孩子了解真實的二戰——不僅正視曆史,而且生動講述

在德國,很多中學設有政治教育課,課上老師們會把有關二戰的曆史分為專題講給學生。像德國柏林科耐爾森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德國通史教程》,是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所采用的課本,二戰的內容就占了全書1/6。

作為配合教學,在曆史課之外,老師還會在德語課上安排閱讀有關“二戰”的文章。學校還經常專門放映與“二戰”有關的優秀電影。眾所周知的《辛德勒的名單》、《浪潮》都是德國學校首選放映的影片。除了實地參觀外,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座談會,甚至到有關地區旅遊。

曾經有人在德國翻閱過20多種曆史教科書,結果發現,所有版本在涉及納粹德國的篇章中,都完整地指明了當時德國人所犯的罪行。就像一位德國老師說的那樣:“德國所有的學生都必須上這一課,不許有人說不知道。”

這些教科書還具有這樣三個共性:一是翔實,有關近代史的內容多在300頁以上,其中心內容就是納粹時期的曆史;二是多角度,除了從德國的角度外,還從被占領國及受害者的角度來看納粹時期的曆史;三是圖文並茂,用大量“觸目驚心”的曆史圖片反映納粹暴行。這種圖片運用的生動性曾令荷蘭作家布魯馬大受觸動。有一張照片是一群穿著鋥亮的皮靴的黨衛軍軍官,他們正在從剛剛運到集中營的猶太人中挑出一些人,送往刑場立即槍決。此場景令這位異國作家感到終身難忘,其教育意義對德國學生也是並無二致的。

在德國九年製中學的曆史教科書中,有關二戰的曆史占了整整一學年。敘述分為:1)一戰的發生到戰爭失敗(1914~1918年);2)嚐試民主製時期(1919~1933年);3)納粹暴政和世界大戰。整個敘述的核心是深刻反思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原因,無情揭露德國的戰爭暴行,高度警惕新納粹的危害;引導年輕一代形成正確的曆史觀、價值觀,以避免曆史災難的重演。

配合這些教材,是更為多樣的教育活動。學生被推薦在課餘讀《安妮日記》這樣的書籍;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我們是否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容忍納粹罪惡”、“為什麼許多德國人看到迫害猶太人而不出來阻止”等主題討論;參觀集中營舊址或有關大屠殺展覽最多的社會群體也是學生。

三、反省並自我批評,才能得到敬重

德國非常重視其他國家的教科書,這讓德國人明白了別人的真正看法,從而能夠修正自己的認知。

德國早在1951年就成立了不倫瑞克國際教科書研究所。在該研究所的組織下德國和法國的曆史學家、曆史教師和曆史教科書編撰者,從1951年開始討論兩國在曆史教科書和曆史教學中的協調問題,同年達成相關協定。之後,德國和波蘭、以色列同樣達成了類似的協定。

德國的這種國際合作的成效是很明顯的。舉例來說,戰後德國的曆史教材在提到諾曼底登陸時,是使用“盟軍入侵”一詞,在經過與法國等國的協調後,現在的教材已一律改稱“諾曼底登陸,是德國從納粹解放的開始。”無怪乎以色列的教育專家,要對德國教材給予相當高的評價了。

歐洲曆史學家認為,從教科書中的內容可以看出,德國人理解二戰的關鍵時刻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或是柏林之戰,而是在於發現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那一刻。正視曆史不僅是對別人,更是對自己負責。德國總理施洛德曾對韓國總統盧武鉉的講話為:充分接受自己國家曆史,嚴肅反省並自我批評,並不會失去朋友,反而能獲得更多朋友的敬重。

德國學校德育的特點、方法及存在問題

一、德國學校德育的特點

1.注重民族精神的培養

德國學校德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在課程設置上,通過德國曆史、德國地理、宗教課等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教學過程中,他們很重視對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學家的講解,突出德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優良品質,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榜樣,在循序漸進中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