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重宗教性
德國學校德育以宗教教育為根本,在各方麵都突出宗教信仰和教會的作用,時至今日,全德統一後宗教課仍是中小學的必修科目,連校長本人對宗教課也不得幹涉過問,全權由教會包辦。凡涉及人生、信仰方麵的問題最後都得皈依那冥冥之中的偶像和至高無上的神靈。自20世紀70年代來德育現代化開始以一股強勁的力量,衝擊著古老的精神帝國,使宗教課本身也被迫吸收了許多現代的生活內容,向世俗化、生活化、現代化轉變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否則就會被青年所拋棄。
3.德育在學校各課程中滲透發展
德國教育部門認為,學校德育工作光靠德育課程是不夠的,需要各門課程的共同配合才能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因此,德國中小學不但重視宗教課程、倫理課程以及社會課程的德育價值,而且重視其他課程的德育價值。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利用專門的德育課程為學生係統講解各種倫理道德、行為準則;而且在其他課程教學中穿插德育教育,使德育工作在任何時候都不被鬆懈。如通過外語教學過程,使學生了解他國的文化和曆史,培養學生寬容和兼容並包的意識,增加學生在維護世界和平上的責任感。
4.教學手段靈活多樣
德國中小學德育教學不是簡單地德育灌輸,而是多種教育手段共同作用下的德育教學,課堂討論、參觀訪問、實踐鍛煉是常用的德育教學方法。課堂上,教師往往就一些德育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課後,學校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從而在實際行動中充實自己,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5.德國機構化
德國學校德育注意根據學生工作實際,建立各種相應機構以保證實施科學德育。例如,針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而製定的少年司法製度,規定法官可以對少年犯作出有關居住地、學習地及工作地的限製,約束行為,禁止與有害的人交往。特設的少年刑事訴訟協理負責監督“少年犯”,並幫助他“重新生活”。另外還如“異父母家庭急救學校”,是針對家庭解體子女與繼父或繼母不和,被視為“外星人”,90%以上這類家庭的學生學習下降而設立的,目的是矯正行為,幫助他們順應生活。這種機構種類不少,是道德教育的一種不可忽視的特征。
6.兩種政體撞擊,價值觀嚴重混亂
東西德自1990年10月2日正式統一後,兩種政體的猛烈撞擊,使社會價值嚴重混亂,嚴重影響原東德地區甚至西德地區學校德育,影響兒童對文化價值的認同,原東德學生無法完全認同西德資本主義價值觀,因而產生空前的彷徨、空虛和失落,他們在被迫接受同原先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時不僅產生反抗心理,而且滋生二等公民、受人奴役支配的意識,麵對大量的事業和思想空白,原東德地區青少年中新納粹分子大量湧現,暴力行為暴增,原東柏林有1/3的青年持極右觀點,1/10的人人為應當有一位像希特勒那樣的領袖和政黨,並歡迎新納粹執政。因此,青少年犯罪成了德國目前學校德育的重大問題,而如何整合新的價值觀正是關鍵所在。
7.種族主義潛流仍在發展
自20世紀70年代來,德國新納粹分子就頻頻活動,在培養民族精神的背後,潛蕩著民族主義的陰魂,並在學校德育中表現出來。德國統一後,這股潛流日益擴大,在統一一周年之際的三個星期中,便發生了以青少年為主的近500次襲擊外國人事件。曆史學家格格·曼說:這嚴重地損害了德國在過去40年來在國際上贏得的尊重和信任,使人喚起對1932~1933年納粹暴行的回憶,如何麵對這種傾向,已成為德國學校德育的重要課題。
二、學校德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1.主課與輔課相互配合
德國認為,思想行為教育是一個綜合工程,既要抓好主要科目的教學,又要有各科的配合,將德育貫穿一切工作之中。為此,在抓好宗教課、倫理課、社會課等科教學外,強調其他課程也應擔負德育任務。尤其在大眾學校中實行教師包班製,一個教師上10門課左右,非常有利於教師把德育與教學聯係起來,1981年實行新計劃後,給教師25%時間自由機動,也主要從整體教育係統出發,考慮到教師擔負德育工作這一問題。
2.理論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係
德國學校德育的一個卓有成效的方法就是在理論灌輸時注意聯係學生的現實生活,無論是宗教教學或者是一般的倫理學都如此。例如宗教課上講人生歸宿時,結合有些兒童因父母離婚或死亡,有孤獨感,講人不是獨立的,社會在關心你,上帝在陪伴你,鼓勵兒童勇敢去找上帝,尋找新生活。並用科學知識,用弗洛伊德心理學來說明上帝,說明人生的許多問題。又如中學講的社會勞動課,從學生關心的職業選擇,舉出社會上的種種職業,聯係到有關勞動職業法規,以及選擇職業的種種限製,如學曆、健康、需求量等,順便介紹了如何從廣告上獲取職業信息和分析市場需求狀況。無形中使學生獲得了有關勞動觀、法律知識和如何努力學習獲得較理想職業等方麵的教育。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聯係相當緊密,富有生活氣息。
3.書本教學與實際活動相結合
無論宗教課還是理論課,或者社會課,都積極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尋找答案,不做書呆子,並鼓勵把問題帶到課堂上,分析討論。德國學校的實習課程即使在中小學也很流行,尤其表現在德育方麵。
4.借助電化教學手段
德國電化教學很普遍,即使上宗教課也配以電影、電視、錄音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教科書中也有色彩繽紛的插圖,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情感化,很容易使學生進入特定角色。社會課的教學方式首先是從示例、文章、影像設備、觀察、地圖等資料入手,再進入分析問題,根據事實作判斷,再組織討論,集體作出結論。引入電化教學使德國的宗教倫理課變得輕鬆和富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