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國中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
1.宗教教育的問題
時至今日,宗教教育在德國中小學德育中仍處在重要位置,宗教課是中小學的必修課。宗教課程的開設和管理依舊由教會組織負責。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追求的價值呈現多元化趨勢,不少學生已經是非基督徒,宗教組織為了擴大它的影響,加強了在宗教觀念上的灌輸,力求爭取到更多的信徒,而忽略了它在德育上應該起到的作用。雖然20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的宗教教育引入了許多具有現代性的內容,但宗教課教學還主要是以灌輸為主,未能發揮學生主體性,難以提起學生興趣,自然培養學生道德所起到的作用就有限了。而且在學校舉行的各種宗教活動浮於形式,在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上並沒起到什麼作用。
2.極端主義民族問題
二戰後,德國深刻反省了在道德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對極端民族主義的內容堅決摒棄,這一時期,學校德育朝著十分健康的方向發展。7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價值觀呈現多樣化,新納粹主義有所抬頭,不但在社會上大肆宣傳極端民族主義,而且還滲透到學校德育工作中來。在培養民族精神的幌子下,個別教學人員大肆宣傳民族極端主義,鼓吹狹隘的民族主義,嚴重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新納粹主義的發展,不但嚴重損害了德國在戰後重新樹立起來的形象,而且也為學校德育帶來了巨大挑戰。
環保意識與愛心的培養——善良教育
一、德國中小學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特別是80年代以來,德國公眾的環境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在這之前隻有少數人關心環境,且“環境”被認為等同於“自然”。70年代的德國小學課程中雖有了環保內容,但主要集中在自然保護上。在地理課程中也隻涉及環境的兩個方麵:1)自然環境決定人類的活動,如氣候、地麵起伏和自然災害。2)人有能力征服自然,建設自己的環境。
從中可見這種二元對立的環境觀將“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看得涇渭分明。在70年代,人們開始認識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破壞環境也就是危害人類自身。在德國學校中,首先意識到這一思想變化所蘊含的重要意義的是地理學科,並在德國學校地理協會的積極支持下,地理成了學校環境教育的中心學科。
1980年西德的“各州教育與文化部長聯席會議”的一項聲明對環境教育有下列闡述:“對於個人和全人類來說,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已成為現在的重大事情,它也是學校的一項任務,提高學生環境意識,使他們具有對環境的責任感,使他們養成在校內外對環境負責的行為。”這次會議做出了“環境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學計劃中的一個必修內容”的決定。在90年代初,德國大多數州中都推行了新課程,這些課程反應了新的環境教育思想:環境教育是學校整體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由於德國有16個州,每個州的課程內容各不相同。巴伐利亞州教育部製定的《環境教育指引》是指導州內學校環境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它列出的環境教育內容涉及環境的方方麵麵,從文化的、社會的、技術的、曆史的、情感的、道德的、審美的和個人生活方式等多角度提出環境教育的內容要求。
近年來生態破壞所引起的自然報應,使德國人逐漸認識到自然環境總是有限的,隻有珍惜和節約資源,精心保護自然,修複自然,維護自然生態係統的平衡,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永久利用自然,最終受益於自然。從以征服自然為榮的“主人”到自覺善待自然的“朋友”,是人類意識的又一次深刻覺醒,也是人類角色的一次深刻轉換。
德國人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說到底是人對自然的利用、改造和自然對人的回饋關係。人類不管如何進化,仍然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所有活動,必然要受到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的約束。當人類從自然中汲取營養而創造文明時,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融洽相處。那種無節製耗竭地球物質的文明是殘缺的文明,它會毀掉我們的自然家園,也會荒蕪掉我們的精神家園。
基於這種深刻的理性認識,德國人把自己的國家建設成一個處處講環保的國家,德國中小學生的環境教育也得到重視和加強,呈現出注重實際可操作性和本地化兩大特點。調查表明,在課堂上傳授環保知識,能轉化為環境意識的僅10%。至於環境意識和對環境友好的行為之間的轉化率,充其量不過1%。德國教育部門意識到,在環境教育中隻側重於知識的傳授是一大誤區,最有效的方法是大力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德國的環境教育,摒棄了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讓學生從點滴行動中受到熏陶,並且身體力行。
德國的學校、老師和家長一致認為:要卓有成效地搞好環境教育,首先必須培養青少年的愛心。
在課堂上,老師從一棵樹深入淺出地講解環境保護的深遠意義。一棵長了50年的大樹,在市場上出售僅能賣50~125美元。而這隻是它真正價值的0.3%。計算一棵樹的真正價值,必須考慮以下三個方麵:如果以每年平均釋放氧氣1000公斤計算,50年生產的氧氣價值達31250美元左右,同期防止空氣汙染的價值為62500美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肥力,產生的價值達68750美元;在為牲畜和鳥類提供擋風遮雨和築巢棲息的場所、促進生物多樣性方麵,產生的價值約31250美元,與此同時創造動物蛋白的價值為2500美元左右。這三項相加總計價值19.625萬美元。至於大樹每年開花結果、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和活到一百年甚至更長時間所產生的價值,還沒有計算進去。老師神情嚴肅地告訴學生們,一般來說,有生命的生物比無生命的物體好。然而,現在有些事情總是顛倒過來。在有些人看來,活著的森林就不如死去的樹木受寵,活著的野生動物也不如死去後剩下的毛皮和骨肉那樣值錢。其中的原因並不難理解,這些活著的東西造福的是整個人類,其價值太抽象。而在它們死後,受益的卻是具體的個人,讓他們大飽私囊,大發橫財。就這樣,受既得利益的誘惑和驅使,有些人便不顧一切,大舉刀斧,將一片片活森林變成一堆堆死木頭;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一張張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