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師就是從學生的愛心培養上,加深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讓學生自覺地去愛護環境、愛護生命。
二、德國中小學學生的愛心培養
在德國教育界,“嚴謹、誠實、守信”已成為早期教育的目標之一。對於孩子來說,四五歲是培養他們價值觀和辨別是非能力最重要的時期。研究表明,97%的孩子就是在這個時期養成自己的品性的。
德國的教育法規定,家長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在青少年教育體係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家庭。越來越多的父母清楚地認識到,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可以幫助他們愉快而健康的成長。其實,父母並不需要經常去教導孩子該做什麼,或者不該做什麼,而是自己必須先做出榜樣,在家庭中營造出一種真誠的氛圍,用自己的行動來影響孩子。例如,尊重家中每一個人(當然也包括孩子)的權益和需求,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
在社會上,同樣大力推崇氛圍教育。例如,有的城市在十字路口就立有這樣的指示牌,上麵醒目地寫道——“為了孩子,請不要闖紅燈。”據說,此舉效果顯著,從此闖紅燈的行人和車輛大為減少。氛圍教育對孩子良好品質的培養十分有益,與此同時也利於增強成年人遵守社會秩序的意識。
德國的學校、老師和家長一致認識到:要讓青少年做到誠實守信,首先必須培養他們的愛心,從小就開始樹立起做人的責任。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裏,既要鼓勵孩子們自強自立,更要引導他們學會做人處世,而愛心教育正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課。
在德國的家庭和學校裏,日常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善良教育”。早在孩子剛剛蹣跚學步時,許多父母就特意為他們飼養了各種小動物。並且讓孩子們在照料它們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幼兒園和小學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值日,精心喂養;與此同時要求他們仔細觀察小動物的發育情況和生活習性,做好有關記錄。每當舉行“領養”動物園裏的動物或者為拯救瀕臨滅絕動物捐款一類的活動時,孩子們總是慷慨解囊,奉獻出自己平日積攢的零用錢。在課堂上,老師經常引導學生開展“善待生命”和“我與小動物”等主題的討論。定期主辦“善待生命作文大賽”,吸引著孩子們積極參加。優秀作文被作為範文在課堂上朗讀,或者在學校刊物或壁報上發表。柏林一個13歲的小男孩為一隻小鳥治傷,後來又將其放回大自然。他滿懷愛憐之情,用生動的筆觸記錄下了這一充滿愛心的過程。文章得到廣泛好評,在學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在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孩子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去捕捉和收集那些善待生命的例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養愛心,學做一個善良的人。
在堅持正麵教育的同時,也不放鬆對那些不關心甚至虐待小動物的學生進行幫助,輕則批評訓導,重則進行處罰。如果上述方法不解決問題,就會將他們送到心理醫生那兒治療。當發現孩子的不良心態變成不良行為時,學校會及時地果斷處理。凡記過兩次之後仍不思悔改的學生,將予以開除,然後送到政府為不良少年專門建立的管教所,進行教育。
教育孩子關愛和幫助弱小者,讓他們認識到對強者的仰慕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對弱者加以同情則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家長經常帶孩子參與社區服務,例如訪問福利院和敬老院等,參加各種獻愛心和慈善捐助活動,讓孩子們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從而引發他們的慈悲心、惜福心和感恩心,進一步體驗父母的辛勞,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時至今日,幫助老人或盲人過馬路,為有殘疾的同學或其他人排憂解難,已經在孩子們中間蔚然成風。
在一個德國家庭,這樣一件事說明了愛心教育的必要和作用。
一天下午,放學回家的小學生粗暴地將上門乞討的流浪漢趕了出去。父母知道後,認為事關重大,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認,對孩子進行嚴肅地批評和耐心的教育。最後,他終於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流浪漢雖然穿著邋遢,同樣享有人的尊嚴。第二天,這名小學生熱情地提議請那個受辱的流浪漢來家裏做客,大人們表示支持,並對他的愛心和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
從上述的案例中可能看出路易絲是一名7歲小女孩,因為在自己的生日舞會上遭到好朋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覺得顏麵丟盡,所以試圖報複以解心頭之恨。母親發現後,及時找女兒談心。原來,梅芙“出言不遜”事出有因,當時自己喂養的小白兔突然死去,致使心情無比難過。在母親的幫助下,路易絲學著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將心比心”,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從此以後,兩個小夥伴的友誼更深厚了。
在德國,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替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
在愛心教育中,讓孩子學會寬容待人必不可少。兒童課餘時間接觸大量的影視節目,其中的暴力鏡頭頻頻出現。為此,不論教師還是家長都高度重視,引導孩子們在觀看時以“批判”的眼光來加以審視。在德國的商場裏,幾乎看不到高科技的“暴力玩具”。因為人們不讚同玩具商去開發此類玩具,更不支持兒童(尤其是男孩)去玩“槍炮”、“坦克”等一類的玩具。德國研究人員證實,小時候經常用玩具“打打殺殺”的孩子,長大後不容易成為和平者。
三、多樣化的善良教育實踐
1.會唱歌和說話的垃圾桶
孩子們上課的教室很大,設計時就充分考慮到了環保的因素。前麵有洗手池和雜物櫥,還擺有幾個垃圾桶。為了更好的回收利用,不同的垃圾箱分別油漆成不同的鮮明顏色,上麵貼有簡明易懂的垃圾分類圖案。其中“藍箱”“吞食”廢紙,“黃箱”專門用來裝廢棄的塑料製品,“綠箱”則收集從普通垃圾中分類出來的茶葉、蛋皮和殘羹剩飯等生態垃圾,“黑箱”則放置剩餘垃圾。另外還安放有3個專門的垃圾箱,用來回收透明、綠色和褐色的廢舊玻璃瓶和玻璃罐。由於安裝了電子聲控裝置,垃圾箱能“說話”或“唱歌”,每收到一份垃圾,就會說一聲“謝謝”或“真好吃”,並且發出悅耳動聽的歌聲,讓孩子們在分類投放垃圾時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