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開展競賽,激發學生環保的興趣
在鼓勵孩子們積極參加環保,節約能源方麵,漢堡市走在全國的前麵,設立了一個名叫“50·50”的環保項目。該項目的含義為:如果一個學校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節能、節水、節電、垃圾分類等,比原來節省了資金,那麼省下來的錢一半由政府出資獎給學校。這個項目由市政府組建的專門機構負責具體運作。現在全市的420所公立中小學全部都參與了這項活動。
漢堡學校地處漢堡市南部,是一所高級文科學校,招收5~13年級的學生,為第一所參加“50·50”環保項目的中學。學生們在輪流值日時,有一些與環保有關的值勤內容,那就是負責能源的節約。例如,值日生隻是在光線不足而影響上課時才會開燈,而且先開的總是離窗口最遠一邊的燈,然後才用臨近窗口的燈,以便盡可能地利用自然光來照明。冬天供應暖氣時,教室的氣窗一般不打開,以防止“漏掉”在上麵的熱空氣。為了通風換氣,下麵的大窗僅在課間休息時開啟5分鍾。在教室夠熱時,暖氣立即被關掉。
經過評估,漢堡學校去年一共節約1.5萬歐元,市政府將7500歐元交給學校支配。麥克副校長說:“‘50·50’環保項目是我們學校環境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一直常抓不懈,從區區小事做起,如隨手關燈、冬天不要隨便開窗以避免暖氣的浪費……雖然是舉手之勞,但卻可以節省不少能源,更重要的是於細微處見精神,讓學生們受到活生生的環境教育。”學校還在班級中開展競賽,凡是節能和垃圾分類做得好的班級可以得到100~300歐元的獎金。獎金由學生自己支配用來開展活動。
在德國東部勃蘭堡登州的希夫海德——科林生態保護區,有專門為小學生建立的小農場。柏林等城市的孩子們有時會來住上一周。他們在自然的環抱中植樹、栽花、種莊稼,學習生態保護和生態農業,從中體會食物的來之不易,領悟到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賜的真諦。另外,學校還組織健康早餐、太陽能玩具製作比賽等,讓學生們盡可能多參加與環保有關的各種有益的活動。現在,許多中小學生自願走上街頭,種樹栽花植草,清理雜物。
3.節水教育,從不放鬆
在德國,雖然水資源十分豐富,但是人人不忘節約,節水意識深入人心。在德國公民看來,浪費水和其他資源是一種沒有修養、不講道德,甚至是很可恥的事情。德國的教育部門富有遠見卓識,節水教育從兒童抓起。
德國中小學老師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有關水資源的討論,引導他們逐步形成節水的意識。圍繞著“德國的水是不是很多”的話題,孩子們積極發言,為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和它們提供的充沛水量而感到自豪。然後老師拿出一份事先準備的材料,向學生們介紹了一組數據:全國有多少工廠,每個工廠每天要消耗多少噸水;有多少公司,每家公司每天需要多少噸水;有多少學校,每所學校每天要用掉多少噸水;有多少家庭,每一個家庭每天消費多少噸水;每天用掉的水又會產生多少噸汙水,而汙水又會將多少噸新鮮水汙染掉……這筆賬算下來,孩子們感到十分驚訝,開始思索起來。在討論結束做總結時,老師神情嚴肅地指出:“同學們,我們國家的水之所以多,全在於每一個國民對水珍愛有加,處處節約。因此,我們從小就要養成節水的好習慣。”
這樣的節水教育課深入淺出,樸實具體,富有人情味。它以理服人,用數字說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節水的自覺性高漲,他們從點滴做起,關好水龍頭,用水時不大手大腳。在德國中小學校園內外,節約用水已經蔚然成風。
4.做好筆記,自我教育
為了減少垃圾源,在學校附近,經常可以見到諸如此類的標語牌:“請你用布口袋而不用紙袋或塑料袋購物!”“請直接去麵包房買麵包,而不買包裝袋裏的麵包!”“當你感冒了,請用手絹而不用紙巾擦鼻涕!”在德國,購物要求自帶布袋。如果要用塑料袋子,必須花0.2~0.3歐元(這筆錢可以買到0.5升牛奶)購買。在學校就餐,學生們用的杯子都是玻璃、瓷器或金屬製作的,可以重複使用,而不是塑料或紙製品。良好的環保氛圍使孩子們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進一步懂得自己應該如何去做。
德國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入學時,便會在領到的書本中看到一本醒目的本子。它裝幀得樸實大方,封麵上綠色的田野、森林、草原、草地等圖片映入眼簾。在每一頁的左上角,都有一張美麗的風光照片。這既不是普通的作業本,也並非一般的日記簿,而是“環保記事本”。學校之所以要將其印發給孩子們,其用意顯而易見。那就是告訴他們要從小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在本子上,兒童們記錄著他們在環保方麵所做的事情和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
有一位名叫科特的孩子,曾經在自己的“環保記事本”上認真地記下了一周的“大事”。請看:
星期一:聽老師講,珍稀動物灰鶴瀕臨滅絕,我把1歐元的零用錢捐了出來。
星期二:睡覺時忘記將燈關掉,我真不應該這樣白白地浪費電。
星期三:今天上圖畫課,因畫得不滿意先後撕了3張白紙。老師說造紙需消耗大量的木材和水等資源,聽了之後我感到很慚愧。
星期四:看到媽媽為洗兩件內衣就要開洗衣機,我告訴她這很浪費水和電。我很高興,媽媽接受了我的建議,答應以後一定要等到衣服積多了再使用洗衣機。
星期五:哥哥要去賽車,他知道汽車奔馳時會排放出有毒廢氣。我提出了一個彌補辦法:賽車手每年額外多種20棵樹。
星期六:爸爸原來準備自己開車去超市購物,後來我建議還是乘公共汽車去。他覺得有道理,就這樣做了,既節省了汽油又減少了汽車廢氣的排放,真是一舉兩得。
星期日:我丟垃圾時,發現沒有分好類。於是不顧臭味,把它們仔細分類後才放進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