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蹣跚學步起,父母便開始注重孩子堅強的性格與意誌的培養。他們認為,要想讓孩子具備能夠勇敢麵對挫折的能力,必須從小磨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如孩子跌倒後,父母不要趕緊去扶,而要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遭遇失敗時,父母幫助孩子勇敢地正視現實並向其解釋事實,教他學會處理自己麵對的問題,同時采用理解、信任、鼓勵、談心等方式幫助其走出困境。
德國父母鼓勵孩子參與多種活動,特別重視手工活動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例如在家庭布置和花園布局等方麵,鼓勵孩子動手布置自己的房間,布置花園的一角,事後父母給予積極的評價,並提出有益的建議。父母經常帶孩子到野外大自然中去體驗生活,讓孩子在那裏修“城堡”、挖“山洞”,盡情建立自己的“王國”。通過這些活動不但陶冶了孩子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我的事情我動手”的自主意識。
在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精神的同時,父母願意做孩子的朋友,積極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遇到的個人問題和煩惱增多,父母往往運用傾聽的教育方式,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和關心,在傾聽的基礎上和孩子互相說說自己的觀點,以達成一致的意見。例如在“擇業”的問題上,父母尊重孩子的意願並加以適當地引導使孩子有一個自己喜愛的職業。
家庭教育活力源於“細節”
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其價值觀和辨別是非能力的最主要的時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因此,在德國的青少年教育體係裏,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則是孩子的道德教育的啟蒙者。如果家長啟蒙得好,將對孩子的一生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德國,懂得如何教育好孩子的父母十分注意在生活細節中,尋找培養孩子的關鍵點。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嗬護,不敢有一絲馬虎。
一、讓孩子相信:“我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是一個不甘示弱的民族,表現在培育後代的問題上,便是父母和父母、孩子和孩子之間一次又一次無意識的大攀比,比如學鋼琴、學英語、學繪畫等等,這種情況在德國幾乎是沒有的。
德國人從小對孩子灌輸的是:“我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潛能和特質。所有的資料都將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這種行為視作對孩子的傷害,是屬於禁止做的事。他們認為,把一個孩子的缺點去和另一個孩子的優點比較是很不公平的,何況大人看到的還往往隻是孩子在成人麵前美化的表現,不是孩子的本相。
德國人比較注重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他們也會很關心孩子的成績,但是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比實力更重要。從另一方麵說,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渲染孩子,他們很關心孩子,從小就使孩子感到被愛,每次都會鼓勵他們去做,做得更好。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去和孩子探討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考慮問題,而不會用其他給孩子施加壓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二、“機警”也是一種重要素質
德國人不但以思維嚴謹著稱於世,而且普遍認為機警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成大器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德國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機警素質方麵,往往樂於遵循如下原則:
1.從小事著眼
德國人要求孩子上幼兒園或學校時不要遺失課本、鉛筆、玩具,一旦遺失須盡力找回來。上街購物須算清每一筆賬目,在公共場所則須警惕不要被竊去錢包,晚上就寢前須關好門窗,對登門的陌生人在大人沒在家時須保持一定的警覺等。
2.自作表率
為了讓孩子機警,父母也須克服自己的“麻木不仁”或“稀裏糊塗”。
3.強調責任心
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往往會自覺地時時留神、處處注意,盡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大、小事情而不出任何紕漏。從而樹立責任感。
4.培養耐心
德國人往往利用學習釣魚、搭積木、練習長跑等活動來鍛煉孩子的耐性。
5.重視“反麵教材”
德國人還常常從反麵來引導孩子明白機警的重要性。當然對孩子指責、謾罵、挖苦大可不必。
6.進行演習
通過“演習”來幫助孩子培養機警品質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父母可假設深夜家中隻有孩子在家,要求孩子獨立處理諸如是否關好門窗,檢查水、電、火,以及獨立接聽電話等事項,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一一作出中肯的評點。又如,可在孩子一人在家時扮成陌生人敲門,看看孩子是否有應對自如的能力。再如,在和孩子外出時故意走散,然後在遠處觀察孩子會作出什麼反應……
7.分析、應對意外
這些“意外”包括:放學回家的路上有人莫名其妙地想結識他;單獨乘地鐵時有人給了他一顆糖;某天鄰舍家失火;外出遊玩時小夥伴突然暈倒;清晨發現有可疑的人在家門口徘徊……父母通過分析幫助孩子提升應變能力。
8.辨別陌生人真相
一個機警的孩子,不應僅僅滿足於“不跟陌生人說話”。德國人往往教育自家的孩子,在遇上陌生人時應通過察言觀色、反問問題等多種途徑,來辨別其“真相”,然後再選擇出最合理的對付方式。就這樣,孩子的“機警水平”也漸漸從低級階段步入高級階段。
三、抽象思維從小學習
正當中國的父母們特別關注於努力培養孩子的想象、表演、創作、繪畫、演奏等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能力時,德國人卻也更積極地鼓勵嬰幼兒學習一點抽象思維。德國父母認為,父母應當運用各種手段,積極啟動孩子抽象思維的開關,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