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德國人培養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其中包括數字類遊戲,下棋,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等等。
給一個故事設計出合乎邏輯的不同結尾,也能幫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分析、選擇、舍棄和討論,孩子們往往便擁有了較強的思辨水平。
繪製地圖則是德國人的獨創,常常可以看見在海濱的沙灘上,三、四歲的幼兒在父母的啟發下,用小木棍畫出記憶中的家宅或學校,周邊的房屋、花園、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標示出來。
德國人還強調必須加強對女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比起男孩子,她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往往導致她們在日後的數理科目的學習上相形見絀。
和我們不少父母相反的是,德國人似乎並不主張學齡前的孩子必須掌握多少詞彙,或背誦多少首詩歌。他們認定,注意培養孩子擁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一定會給他以後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給孩子日後的成材鋪平康莊大道。
四、誠信教育,父母以身作則
德國在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有義務擔當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德國家長也都非常注重為孩子營造一個真誠的氛圍。家長們普遍遵守這樣一個原則,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家長必須做出榜樣。在德國一個小城的路口有一塊牌子,上麵寫著“為了孩子請不要闖紅燈”。據當地居民講,自從立了這塊牌子後,闖紅燈的行人和車輛明顯減少。因為家長帶頭為孩子做出遵守交通規則的好樣子,孩子自然也會這樣做,不去闖紅燈。
在德國,你如果隨地亂扔垃圾或者在沒有停車標誌的地方停車,馬上就會有人過來阻止你,並給你講明一套遵守社會公德、為下一代做好榜樣的道理。這種誠信氛圍不僅培養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也規範了成人自覺遵守社會秩序,誠信待人。在描述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時,“嚴謹、誠實、守信”是經常被提到的字眼,這與德國從小就抓誠信教育和家長以身示教是有很大關係的。
綜上所述,不論是對孩子的自尊心的維護、機警與抽象思維的培養,還是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德國父母的教育目的都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保持原有的個性活力和對新事物的奇特思維。 在教育過程中,不掩埋孩子的天性,而恰恰是利用這種天性去培養孩子對生活的適應與參與能力。德國家長的這種教育關注,給家庭教育增添了活力。
廣受歡迎的父母課程
如何做個好父母?這個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德國父母課程廣受歡迎,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成為依靠。德國父母想要當最好的父母,要給孩子全部的愛、最好的教育,並且飽讀教育書籍,隨時更新各種教育信息。但在現實生活中,麵對經常不按劇本演出的孩子,他們卻依舊衝動地用強迫和責罵等老方法來管教,事後又後悔萬分。愈來愈多的德國父母承認,教育子女一點也不簡單,他們為此精疲力竭。讓他們無所適從的,是教育模式在兩個極端間擺蕩。二次大戰前,教育在德國也代表聽話和服從。但是1968年的學生運動徹底反高壓權威,把傳統的教育理念及家庭倫理顛覆到另一極端。那時候的父母,允許孩子直呼其名,不用約束和規則去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他們寧願長篇大論和稚齡的孩子討論水資源缺乏,也不直接說“洗澡缸滿了,請把水龍頭關起來”。
然而,在今天,德國父母的最大問題,反而變成不知道如何管教子女。“給予孩子適度的行為規範”,於是成為全德國家庭教育最重要且一致的議題。各地舉辦的父母座談,不論何種主題,都擁進上千名參加者;各市政處所家庭教育谘詢站所設的“父母熱線”,總有數萬人打電話來要求匿名協助。德國最大私人電視台之一RTL播出“實用教育性”節目“超級保姆”,記錄兩位經驗豐富的“超級保姆”,進駐親子關係陷入危機的家庭,和他們一起生活,並在衝突發生時,直接介入,在攝影機前,指導神經即將崩潰的父母,以平靜的語調要求子女完成應該做的事。這個節目爭議性極高,每周卻有三百萬到五百萬人觀看。
一個更蓬勃發展的市場,是針對家有零到十二歲子女所設計的“父母課程”。
每天晚上八點鍾,全德一千多個各種父母課程的據點,就聚集了來自各種社會階層、職業的父母。他們分成小組,透過閱讀、觀看錄像帶、討論、角色演練、技巧練習、回家實地試驗、檢討、內化等綜合階段,希望學到如何用適當的聲調語氣,和孩子進行妥協、麵對衝突;還能以鼓勵但前後一貫的方式,說出一個堅決的“不”字。
目前,最具公信力、最受到歡迎的父母課程有三種:來自美國的“有效父母係統訓練”,來自芬蘭的“堅強的父母——堅強的孩子”,及來自澳洲的“積極當父母課程”(3P課程)。每種課程的上課時間從四周到十二周不等,有的外加四次各二十分鍾的個別電話谘詢,所費不貲,平均約三百歐元,但德國父母趨之若鶩。父母課程不但受到家長的青睞,學校教師也發現了它的價值。
柏林的“尼古拉——奧圖職業中學”甚至率先規定,申請入學的先決條件,就是學生的父母必須先上完二十小時父母課程,學會稱讚孩子,知道如何約束孩子。缺席兩次,孩子就從候補名單中除名。如果逃學,校長就會通知孩子。
這些課程的共同特色是顧客導向、實際、立即可行,一再強調的原則是稱讚、鼓勵、訂出清楚的規則、前後一貫的處理方式。所有課程一方麵給挫折的父母打氣,一方麵也提醒前來取經的父母,沒有一種教育是所謂“正確的”教育。正如3P課程在其書麵教材的前言所強調,“麵對不同的教育途徑和看法,父母必須自己決定,要促進孩子哪種價值、能力和行為的發展,要用哪種方式響應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