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讓孩子做完整的人——德國的家庭教育(2)(2 / 3)

傳統德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20世紀前,一個聽話、守紀律、講規矩的孩子是一個好孩子,親子之間的關係是命令與服從的關係,家長有權決定子女的前途。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教育觀念都有了很大改變,從而促使德國家庭教育目標發生相應變化。

現代德國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給子女提供良好的發展場所。家長的主要職責是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指導。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民主與平等的關係,父母很少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意誌,也不要求子女按照他們的生活模式生活。他們的教育理念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獨立——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父母就認為孩子應該走向社會,而不希望他們過分依賴自己

在德國,孩子都有個人的房間,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活動室。大多數父母都十分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和個人隱私,孩子的房間和活動室就是他們的獨立天地,父母一般沒有經過同意不會去翻看孩子的東西。一方麵,父母希望借此促進孩子形成獨立的個性;另一方麵,希望通過尊重和保護他們的個人權利的教育形式,向他們傳遞這麼一種信息:那就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保護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和保護別人的權利。

德國的父母認為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一個社會的公民,不能因為親子關係就破壞了社會的行為準則。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父母就認為孩子應該走向社會做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公民,而不希望孩子過分依賴自己。父母這種理性的教育態度,深深感染和影響了孩子。德國的青少年也以自我獨立的發展為成長目標,他們不希望過分依賴父母。許多孩子在十四五歲就開始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取一定的零花錢。男孩子會以發送報紙、廣告,為草地除草等方式獲得報酬,女孩子則通過照顧小孩和餐飲服務為自己積累財富。到了十八歲,有了進入工廠企業勞動的資格之後,德國的青年學生就會選擇去工廠打工賺錢。絕大多數20歲以上的德國青年會選擇自己租房居住,而不再與父母居於一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自立行為大都表示讚賞與支持,不會幹涉和阻撓。

二、選擇——上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選擇什麼職業等都屬子女的個人事務,父母無權幹涉

孩子具有選擇個人生活道路和興趣愛好的權利,父母不幹涉他們的選擇,這是德國家庭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與我國父母代替孩子選擇報考什麼學校、上什麼補習班、參加什麼興趣班不同,在德國這些都是孩子的個人事務,父母無權幹涉,更無權代替他們做出選擇。在孩子的“主權”範圍之內,父母的作用是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協助孩子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決定。這種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決定方式,既滿足了孩子渴望受到尊重的願望,也促進了親子關係的發展。一旦決定做出之後,父母就會不斷提醒孩子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而不讚成他們半途而廢。父母希望通過家庭教育熏陶,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負責精神,使他們能成為有責任感、守信用的社會公民。

在德國家庭中,子女是獨立的。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職業和未來。比如上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選擇婚姻、選擇職業等都由子女自己做主。

通過對德國大學生與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比較,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我國大學生上大學選擇的專業受家庭、父母的影響很大,而德國學生完全是自己做主的。

在德國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的事實,那就是孩子的選擇得到了很好的尊重。現代德國社會離婚率在持續上升,而離婚後到底子女跟父母中哪一方生活是由子女決定的。絕大多數子女跟隨媽媽生活。媽媽會告訴孩子,爸爸還是爸爸,爸爸不但有權利看望孩子,也要盡自己的責任。同樣,子女願意與爸爸生活也是子女的權利。可以說,基本上父母離婚後沒有一方不許另一方看望子女的事例,也沒有一方詆毀另一方的事例。離婚的雙方都會告訴子女離婚是父母之間的事,希望不要因為父母的離婚影響子女的生活和成長。

三、交友——在對待孩子交異性朋友的問題上,父母不是進行幹預,而是為他們做好指導和谘詢工作

德國的父母對待孩子的交友抱著十分寬容的態度,在他們的辭典裏沒有“早戀”這個詞。在對待孩子交異性朋友的問題上,他們不會進行幹預,而隻會為子女做好指導和谘詢工作。

一個發育正常的男孩和女孩到了青春期,就有了與異性交往的需要,如果阻止他們與異性的交往,就是阻止他們的學習,阻止他們的成長。因為交異性朋友不但是少男少女的內在需要,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學會與異性交往。愛和被愛都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隻有在現實中、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得到發展。如果父母禁止子女與異性交往,那就是阻止子女學習愛和被愛,父母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孩子;在於以欣賞的態度關注孩子的行為;在於向孩子說明怎麼愛護自己和尊重別人。青春期的感情風暴是激烈的,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會走許多彎路,當孩子需要父母幫助時,就要為他提供指導和幫助,但這種幫助應該是在尊重他們獨立性基礎上的幫助,而不是命令和強迫式的幫助。當子女受到感情挫折時,父母的作用就在於安慰和指導他們,使他們學會直麵人生和挫折,使他們振作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一階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不是放任自流,給孩子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陪伴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四、學習——父母不是把自己的願望淩駕於子女的發展之上,而是本著理性的態度和公平的原則對待子女的學業

在對待子女的學習方麵,父母會給他們必要的指導,同時注意與學校配合,在家裏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孩子進入中學以後,父母對子女學科知識上的指導就會減少,但是他們會加強與學校和教育專家的聯係,在人格發展和未來的職業選擇方麵對孩子進行指導。

德國的中學分為三種類型:完全中學、實科中學和主體中學。完全中學是最好的學校,完全中學畢業的學生可以直接上綜合性大學。大多數父母希望孩子能夠進入完全中學學習。但是父母的這種希望絕不會變成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砝碼。他們所做的是與孩子一起分析進入完全中學的優勢,激發孩子升學的願望,促進孩子的學習。但是如果這一願望沒有實現,父母們會坦然接受孩子就讀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的現實,而不會因此歧視孩子和惡言惡語對待孩子。在德國,父母不是把自己的願望淩駕於孩子的發展之上,而是本著理性的態度和公平的原則對待孩子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