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進入中學學習的孩子,父母仍然會盡好自己的職責,盡最大可能為孩子學業的提高和個人成長提供幫助和指導。雖然在德國不存在當前我國意義上的重點中學,但是不同的完全中學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如果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在一所完全中學學習,比在另一所完全中學學習更適合於孩子的發展,他們也會給孩子提出轉學的建議。
德國生活化家庭教育原則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製。德國的孩子在學校裏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麵,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準則。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隻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訓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範,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係——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複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采取科學、適當的獎懲方式
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鬥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幹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向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因此,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折,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製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做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髒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隻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髒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麵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隻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讓孩子合理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係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係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係。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準時、守秩序、愛清潔和準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采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麵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製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