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孩子進行精神上的對話
在正式講課以前,京特夫人喜歡問問班上的孩子昨天過得怎麼樣,大家七嘴八舌地搶著告訴老師一些看到或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諸如“我昨天和漢斯別特一起去遊了泳”、“我參加了學校樂隊的排練”等等。因為德國的學校一直考慮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會影響精神與身體的發展,沒有定期的月考、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因此安排的多是臨時考試。學生們也沒有什麼作業壓力,尤其是小學生,老師一般不給他們留什麼家庭作業。孩子們會有很愉快的閑暇時間去從事自己愛好的活動,他們的趣事也就特別的多。京特夫人對孩子們的關注使她贏得了無數份親密而純真的情感。
在另一所學校裏,貝蒂娜和班上的很多同學一樣,願意讓老師這位朋友分享他們內心深處的感覺,他們的老師甚至還知道一些連孩子們的父母都不清楚的事情。課間的時候孩子們經常圍到老師身邊去,有時湊在老師的耳旁說悄悄話,有時與老師手拉手談心,在興奮的時候還會給老師一個擁抱,在學校裏洋溢的是大家庭的融洽和諧氣氛。
這些學校裏日常生活的片斷,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的交流增進感情,教師實踐其實是德國教育中的一條重要宗旨,即注重人格化的引導功能。德國教育家奧托就提倡學校要有家庭般和睦的精神氛圍,他說:“學生由他們的家長送到我這裏,我先把他安置在我旁邊,然後詢問他們對我有什麼要求。我和他們快活地交談,猶如家內餐桌上的交談一樣。這種師生自然歡愉的交談,就是綜合教學的開始。”可見,能與孩子進行精神上的對話,這正是進行精神教誨的必要前提。
二、教師作點亮燈塔的人
從教師的職責的角度而言,對學生精神上的引導和點化尤為重要。德國教育家韋伯在他的藝術教育觀中把老師比喻成藝術家,他要求教師必須有藝術家的才能,教師對於學生而言,如同藝術家之於作品,必須要挖掘其中的內涵,以賦予他們真正的價值與力量為使命。其實讓我們換一種角度來說,如果說學生是一座座燈塔的話,老師的職責不是不辭辛勞地在裏麵堆積貨物,而是應該作點亮燈塔的人。
當年十幾歲的中學生阿爾貝特·施韋澤在回家過聖誕節的時候帶回一張糟糕透頂的成績單,對此他的父母真的是一籌莫展。在這以前,施韋澤夫婦已經因為孩子成績的問題被校長邀請過。他們的孩子不是不聰明,但是麵對自己的功課卻總是打不起精神來。寫作與計算讓他覺得沒意思,他的注意力放在了自然、動物和音樂的身上。父母實在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使這個整天心不在焉、注意力渙散的孩子認認真真讀書,似乎缺少一種可以使他覺醒的力量。
但上帝似乎聽到了施韋澤夫婦的祈禱,當他們的孩子遇到維曼姆博士以後就發生了改變。維曼姆博士具有的是德國優秀教師的典型品質,他精心備課,把課程安排得有條不紊,對內容熟悉透徹的把握使他在教學中遊刃有餘。維曼姆博士高度的敬業精神還表現在一切細節上,連作業本都是嚴格地按時發回。正如阿爾貝特·施韋澤所認識到的:維曼姆博士是履行義務的榜樣。老師身上精神的魅力終於使他受到感染。施韋澤明確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一名學生,也擔負著作學生的使命。他於是極力效仿老師,開始了自己勤奮學習的生涯。很快在維曼姆博士的幫助下,他拿到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若幹年後,阿爾貝特·施韋澤陸續獲得了哲學、神學和醫學的三個博士學位,並成為了人們所景仰的文化哲學家、神學家、音樂家和音樂理論家。他還在非洲赤道叢林中建立診所,為當地人義務行醫,這種崇高的獻身精神和博愛情感使施韋澤於1952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如此偉大的人物和輝煌的成就,在他成長的曆程當中也要得益於教師的陶冶。老師在把他引向一條學習之路的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僅僅敢於幻想是不行的,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行動;僅僅有愛心也是不行的,還要有責任心。
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上一個世紀,德國曆史上有兩位傑出的人物洪堡兄弟。小時候他們的父親為兩個兒子請來的啟蒙教師,就是日後成為著名兒童文學家的卡姆佩。這位卡姆佩先生帶來了很多還沒有發表的童話,贏得了他的兩位學生的歡迎與熱情。故事裏的世界是那麼絢麗,一切又是如此的奇妙,使孩子們常常陶醉於老師所描繪的童話王國裏。在老師離去以後也未忘記這兩個迷戀童話的學生,還常把自己的新作寄給他們。
讓卡姆佩先生畢生驕傲的不僅是他的理想終於實現——無數孩子成為他的童話的愛好者,而且,他的這兩名學生也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在老師的影響下,弟弟亞曆克山大真的去周遊列國,看世界是不是真如故事裏所講的那般奇妙,並最終成為出色的地理學家。哥哥威廉·馮·洪堡這位卓越的教育家的思想裏,特別強調讓學生思想充分發展,要把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作為重要的教育途徑,這些顯然都是受到了童話啟蒙的影響。
在威廉·馮·洪堡任德國教育廳長以後,他著手進行了德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教育改革,被人們稱為“洪堡改革”,在此期間體現的一些教育思想準則和設立的製度,對現在的德國教育還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改革中實行的“師範生通過兩次國家考試方可成為合格教師”規定一直延續至今。與提高教師的素質同步進行的是改善教師的經濟待遇,作為教師的榮譽感得到了社會和自我的高度認同。
與教師的所珍視的光榮感相稱的,是他們強烈的責任意識,對每一位同學他們都是和藹地循循善誘。這也可以歸結為德國民族性中高度的職業道德感和一絲不苟的精神,而嗬斥那刺傷孩子的做法是絕對與此相悖的——其實正如人們普遍相信的,粗暴是軟弱無能的人的表現,而真正有力量的人們是不會選擇它的。
三、教師沒有差生的概念
對於理解慢的同學,教師更是想盡辦法進行啟發鼓勵。在教師那裏沒有差生的概念,這是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所造成的。有的孩子直觀能力較強,有的孩子理解力好一些,還有的孩子對圖片和故事掌握得很快,要求他們都達到一個相同的程度是不合理的。所以老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時應該有針對性,考慮從哪種角度令孩子更容易接受,收效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