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夫曼先生教過的學生當中有這樣幾名孩子,用雷夫曼先失的話說是“特別需要幫助”的,但從教育專家的角度來看,實際應當是屬於“有問題的青少年”。克勞斯在上課時總是無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學校的學習對他而言的確是有困難;馬丁常常無緣無故突然性地擾亂課堂的秩序,甚至是“侵犯”別的同學,讓他安定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薩布林娜性格過分內向,害怕進行表達,和他人的接觸也顯得很緊張,經過了解原來是家庭破碎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這些或者智力較低、或者缺乏學習動機以及行為有偏差的孩子的確是特殊的一個群體,在德國特別設有進行特殊教育的學校。但是根據教育心理學家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普通班級中接受教育對這些孩子更有好處,於是他們來到了普通同學中間,並成為霍夫曼先生的學生。霍夫曼先生為這些孩子無數次反複地糾正、解釋和說明,接著是表揚,不厭其煩,他對學生蘊藏著無盡的愛心。
學校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特意為他們設立輔導小組補習課程,提高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個別化的輔導與教學可以說是德國學校十分重視的經驗之談,因為這樣可以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特性,也便於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聯係。
如果孩子是出於心理上的因素而導致的行為上的偏差,也有專門的輔導小組來幫助他們,負責的老師認為“這其中的社會原因切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障礙可能來自於家庭教育的方法,孩子周圍的社會環境以及家庭破碎等幾個原因。我們的職責就是探尋到這些原因,以謀求解決的途徑。”
四、注重主體性培養
“沒有激發便沒有發展,天資也就停滯不前。教育就是激發。教育理論就是激發理論。”第斯多惠認為教師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目的是主動發展自我的作用,這種教育觀念很具有代表性,其中突出地體現了德國教育注重主體性培養的特點,他對教師的教誨是:“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他的學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成大廈,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來建築大廈,教他建築。”
五、讓孩子成為和諧平衡的個體
德國的教師注重的是人格化引導職責,因此在他們教育學生的時候,考慮的不僅僅是孩子一生中的某一個階段,同時也為孩子的未來前途和人生發展盡心著想;不應該隻把目光放在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上,他們心目中的理想是讓他們成為和諧平衡的個體。因此在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德國的教師細心留意孩子的興趣與特長,一位成績平平,不善言談表達的女生可能心靈手巧,而一個孩子盡管會時不時找機會帶著全班同學和老師搗亂,也不應該忽略他的想像力,甚至還包括他的領導才幹。
六、重視家長、學校與社會的合作
德國的教育非常重視家長、學校與社會的合作。除了各班級有家長協會以外,還有全校家長會,全市家長會乃至全州家長會,每個家長會都選出會長並有一定任期,家長會有時對國家的教育政策發表意見而成為一種勢力團體。
學校方麵極為重視家庭的私生活,通常不進行家庭訪問,而采取把家長請到學校麵談的方式。教師幾乎每天都要接待前來談話的家長,為的是法律規定的平等履行教育職責的雙方能夠密切配合。教師與家長談話的內容是多方麵的,小到協同舉辦慶祝會,旅遊地點的選擇,家長願意出的費用,同時還包括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如怎樣對學生進行生理知識的啟蒙教育,這些都要聽從家長的觀點和建議。
當然教師和家長反複一起討論研究的最焦點的話題,還是關於孩子成長計劃:孩子的愛好和潛質在哪一領域,適合上什麼樣的學校,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等等。在德國,教師和家長對這個問題關注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了,為了幫助孩子將來選擇道路,他們會就此進行長時間的耐心觀察和細致商議。可以說德國的教師對孩子實施的輔導不僅是在學習和生活方麵,也是在升學和就業等方麵。
七、尊重孩子的願望
除了學業上的指導,對於班級的教育活動,如演出話劇、舉行演奏、辦理慶祝會、外出參觀和集體旅行,教師也會協助計劃、組織、控製與指揮。他們的願望是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的導師,對孩子進行心靈上的交流與指點,除了高度的責任心與巧妙的教育方式以外,老師還會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朋友般的相互信賴,相互友愛的關係。
在不來梅任教的一位老師說,孩子都有讓成年人平等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願望。有很多事情我會先征得學生前同意,然後再去做,或者有些事情就幹脆讓他們自己決定。
這位老師的學生們目前正在製定一份班上的清潔公約,他們已經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按照民主的原則建立了班上的班會製度,以及其他的一些行為和秩序準則,施行的效果相當不錯,因為大家覺得這體現了自己的想法。不久以後學生們還將出台教師規則。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畢竟未來世界有很多東西將由現在的孩子們來決定、來創造。孩子們感受到了信任、理解,還有老師以他們為自豪;所以他們對老師的信賴與熱愛可以歸結為——精神的魅力。
八、德國教師的服務意識
德國一位教師在《時代報》撰文道:“我的課是一種服務,學生們可以接受或拒絕,完全出自他們的意願。”把學校的教學定位於服務關係,確實能改變教學麵貌。
首先,教師有壓力感。德國學校一門課可以好幾個教師同時開,每學期前兩個星期學生不注冊,主要是給學生們提供選擇教師“服務”的機會,學生們可以在這兩周裏把每個教師的課都聽一遍,喜歡哪位老師的課,本學期就在那位教師那兒“安家落戶”,正式注冊了。德國有種說法:學校裏最重要的學生是教師。如果一個老師不補充“營養”,就無法把本專業的新知識傳授給學生。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總“唱一個調”,那它提供的“服務”是不到位的。另外,上課得是多麵手,什麼課型都能上,課還要常上常新,更不能忽視科研,可見德國教師的生存壓力要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