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教學服務意識也使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關係。就拿考試來說,德國的學校不是學生圍著老師轉,而是師生共同商定考試範圍和類型,完全是一種平等的合作式的關係。此外,在某種程度上,老師還得依賴學生,因為他的價值是通過學生自願選他的課來確定的,而他則用傳授知識回報學生對自己的承認。
德國教師的教師——第斯多惠
弗裏德裏希·阿道夫·第斯多惠(1790—1866)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1817年他以《論世界末日》一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第斯多惠開始從事教育工作。從1820年起,先後擔任梅爾斯市和柏林市師範學校校長,長達26年,為培養教師嘔心瀝血。1827年,他親自創辦《萊因教育雜誌》,撰寫教育論文四百多篇,宣傳民主主義教育思想。1835年,第斯多惠出版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德國教師培養指南》。這部著作在他生前出版過四次,對教師教育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於1840年組織柏林教師協會,1847年,他被反動政府免去校長職務。第斯多惠一生都在為德國的國民教育而奮鬥。他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反對封建等級教育。於1848年擔任全德教師聯盟主席,致力於德國國民學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1850年被迫退休。1851年,他開始出版《教育年鑒》。此外,他還編寫了二十多種各類教科書和教學指導用書,並被德國學校廣泛采用。1865年第斯多惠75歲壽辰時,人們為他隆重慶賀,並向他贈送了銀製桂冠,以感謝他為德國國民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由於他的傑出貢獻而被尊稱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
第斯多惠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完人,即發展人的天賦能力。他說:“德國的教育學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後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員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德國公民和職業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
一、第期多惠完人教育的原則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項教育原則進行的。
第一,自動性原則。第斯多惠認為,人與具來有各種能力如觀察、感覺、思維、語言等。人的天性中潛藏著渴求發展的特性,即自動性,它是個人發展和教育活動的主觀條件。但是,自動性沒有明確的方向,內容空洞,人可以自動地趨向於善,也可以自動地趨向於惡。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動性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使人的自動性得到充分體現。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發展的客觀條件。要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人,必須將自動性和真善美結合起來。
第二,自然適應性原則。所謂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適應自然,就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教學要合乎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他把兒童的心理發展分為兩個時期。在這兩個時期中,主動性和感受性是兒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現形式。14歲以前,兒童的主動性表現為身體上喜歡活動,精神上喜歡自由幻想,因此,要通過體操鍛煉兒童的身體,借助故事、童話等發展兒童的想象。兒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優勢,以後逐漸轉向主動性。幼年兒童的感受性表現為求知欲較強,渴求感性知識,教師應發展兒童的感覺,多讓兒童觀察事物。14歲以後,兒童過渡到悟性階段,身心發生了顯著變化,產生了理想,記憶、思維、信念、意誌等逐漸成熟,教師應以感性知識為基礎,發展兒童的悟性。適應自然也包括適應兒童的個性特點,促使其獨特地發展。
第三,文化適應性原則。要求教育要注意現代社會文化,反映時代和社會的要求,體現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對自然和文化的適應必須協調一致,當兩者發生衝突時,文化適應性原則應服從自然適應性原則。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二、教不的目的、原則與方法
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還是發展能力,這是當時歐洲教育界爭論的一個焦點。有人認為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即“實質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認為這兩種見解都有片麵性。在他看來,教學應當達到上述兩種目的,而這兩種目的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著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發展又促進著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學中不能將這兩者割裂開來。但是,在這兩個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為重要,特別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因為小學時期能力的培養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待兒童長大以後,則要增加知識的教學,學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讓他學習困難的教材,在學習教材和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便得到了發展。總之,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任何時候都不能追求單一的目的。
關於教學原則,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中作了詳細的論述。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直觀性原則
第斯多惠認為,人類心智的發展是從感性知識過渡到理性知識的。教學必須適應人類的這一自然發展順序,從感覺開始,首先形成對外界事物的表象。第斯多惠反對當時學校中所實施的空洞無用、脫離實際的教學,要求任何教學都必須從直觀出發,認為直觀性原則是“革新課堂教學的主要的原則”。
當學校無法向學生提供直觀教具時,應讓學生通過回憶、比較、類推等方法形成直觀表象。
2.循序漸進性原則
第斯多惠認為,兒童智力的發展是漸進有序、持續前進的。教學不應隻考慮教材的連續性,首先必須了解兒童智力發展狀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從兒童現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勝任目前的學習,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又使智力和主動性得到發展。這樣的教學才是持續性的。第斯多惠一再強調,教師千萬不要把自己剛剛學會的一切東西都教給學生,也不要教學生學習還不能領會的東西;教師應當教給學生最本質的、最主要的東西,不教或少教一些目前不適用的、以後也不需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