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忠告·生活篇(2)(2 / 3)

止喘藥:宜在晚上臨睡前服用(預防哮喘在淩晨2時最敏感期發作)。

胃腸潰瘍藥:最好在睡前加服1次(夜裏胃酸分泌有一個高峰期)。

降壓藥:宜在上午10時?下午3時服用,臨睡前則不宜服用?新一代降壓藥不少是一天一次服藥。

助消化藥:應視各類藥物的藥理作用和要求,分別安排在飯前或飯後服用(飯前服用可促進消化液分泌,飯後服可使之與食物充分混合),大部分宜在飯前10分鍾服用。

心髒病藥:強心甙類藥物在淩晨4時最敏感,如在此時按常規劑量用藥,有可能引起中毒。早晨6-8時服藥,可減少毒副反應。

過敏藥:宜在臨睡前半小時服用。

刺激藥:宜在飯後半小時服用。

飯前服藥。些藥物需在進餐前30-60分鍾服用,這主要是為了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使藥物較快進入腸道,有利於被腸道吸收,生物利用度不因食物影響而下降。

飯後服藥。進餐後15-30分鍾服藥可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大部分藥物都可餐後服用。

飯時服藥。是指進餐少許後服藥,然後繼續吃飯。此時吃藥主要是為了及時發揮藥效,而油類食物有助於藥物的吸收。

空腹服藥。指餐前1小時或餐後2小時。此時服藥可避免食物影響其吸收並可迅速入腸發揮作用。大部分中藥或中成藥宜空腹服用。

睡前服藥。催眠藥如“安定”、H2受體拮抗劑如法莫替丁、緩瀉藥如“果導”、“驅蟲藥”、抗過敏藥等,一般在晚上臨睡前30分鍾服用。據李碧青介紹,由於在體內激素分泌水平波動的作用下,人體晚上的血壓偏低,降壓藥不宜在晚上服用。

一些對胃有強烈刺激作用的藥物,如阿司匹林、保泰鬆、硫酸亞鐵等,適合在飯後15-30分鍾服用,以減輕對胃粘躍的刺激。

應在臨睡前15-30分鍾服用的藥物有緩瀉藥,如大黃、果導等。這些藥物服後8-12小時方可開始顯效,可使患者正好於次日上午排便,以免除諸多不便。

催眠藥如苯巴比妥、安眠酮等,也應在臨睡前服用,以便病人適時入睡。用於治療重症肌無力的抗膽堿酶藥吡啶斯的朋和安貝氟銨,因肌力改善作用維持較久,故也適宜於晚上服藥。

常用的各類抗生素如頭孢菌素、青黴素、螺旋黴素、紅黴素、潔黴素及中短效磺胺和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因其在體內代謝較快,常常每4-6小時服藥或注射一次。這樣方可在體內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發揮治療的的功效。

還有一些藥物如洋地黃、依米丁、喹碘仿、酒石酸銻鉀等,連續使用有產生蓄積性中毒的危險。故用藥一定時間後,應減量或停藥一段時間。長效藥物和一些抗腫瘤藥物則需按醫囑間隔給藥,即有規律地每間隔幾日給藥一次。

選擇最佳時間,有利於疾病的治療,這是每個患者都不應忽略的重要問題。

飯後劇烈運動有損健康

我們每天都要吃東西,人不吃東西就會沒有力氣,身體就不能生長發育。

當食物進入口腔,經過咀嚼磨醉,在唾液的作用下澱粉得到初步消化再進入胃。在胃液的作用下蛋白質得到初步消化。以後,食物再進入小腸,小腸才是消化和吸收養分最重要的地方。在小腸腺分泌的小腸液以及來自胰髒的胰液和肝髒的膽汗的作用下,得到完全的消化吸收而成為營養物質,由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給組織細胞的需要。

而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運動與消化器官的血液供給有密切關係。血液供給多,消化液分泌也多,消化器官的運動就活躍,消化和吸收也就好。反之,消化和吸收也就不好。

如果飯後去作劇烈運動,就會使本來應該到消化器官中去的血液,由於劇烈運動而分散到全身肌肉中去,消化器官的血液就減少了,消化液的分泌也隨之而減少。這就會給消化和吸收帶來困難。

在劇烈運動時,交感神經度興奮,而控製消化作用的副交感神經就會受到抑製,也對消化不利。

而且,飯後腸胃裏裝滿了食物,劇烈運動震動得到厲害,往往會產生腹部疼痛的現象。所以,飯後不宜作劇烈運動。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學一放下飯碗就往外跑,去參加一些活動量很大的遊戲或劇烈的活動,其實這樣做對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飯後人體的大量血液流向了消化係統,特別是胃腸器官,以保證消化工作時所需的氧氣和養料的供應,但如果此時進行劇烈的運動,大量的血液就會流向運動器官,尤其是四肢,以保證肌肉工作的需要,這樣就造成消化係統血量的供應不足,胃腸得不到足夠的血液,胃腸蠕動就會減慢變弱,此外,人體在運動時,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迷走神經興奮性減低,使消化液的分泌受到了抑製,其結果影響了消化和吸收過程,如果經常在飯後進行劇烈運動,嚴重的會導致胃痛,消化不良,潰瘍等胃腸消化疾病,還會引起呼吸係統和心血管係統的疾病,這就對身體健康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由此可見,飯後適於做些輕微的身體活動,那麼,飯後多長時間進行運動才算是適當的呢,一般來說,在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再進行活動是比較合理的,而劇烈的競賽活動則最好安排在飯後半個小時後再進行。

飯後運動會出現腹痛,但這不是闌尾炎,這是因為飽食後立即運動,胃受到震蕩刺激,引起平滑肌痙攣,就會出現腹痛。另外,飽脹的胃還會牽拉周圍組織,甚至造成局部組織缺血,那疼痛就更加劇烈了。

飯後劇烈運動會使血液流向運動係統(如骨骼肌、肺等),因此食物不能得到充分消化,影響營養吸收,長此以往,便會造成孩子消化功能障礙,營養不良,家長不可小覷為什麼不能在飯後作劇烈運動?

我們知道,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運動與消化器官的血液供給有密切關係。消化器官的血液多,消化液分泌也多,消化器官的運動就進行得活躍,消化和吸收也就好。反之,消化器官的血液少,消化液分泌少,消化運動進行得不活躍,消化和吸收也就不好。

飯後去作劇烈運動,就會使本來應該到消化器官去的血液由於運動而分散到全身的肌肉中去了,消化器官的血液減少了,就會給消化和吸收帶來困難。

另外,消化液的分泌主要是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引起的,消化作用也由副交感神經的興奮而加強。而劇烈運動時,交感神經極度興奮,使副交感神經被抑製,從而抑製消化作用。

還有,飯後參加劇烈運動,由於腸裏裝滿食物,運動時震動得很厲害,往往會引起腹部疼痛。

因此,飯後不宜立即進行劇烈的運動,可以散散步或做其他輕微的活動。劇烈的活動一般在飯後半小時至1小時為宜,特別劇烈的運動或正式比賽,最好在飯後1.5小時後進行。

運動健身時在吃飯的時間安排上是很講究的,飯前、飯後不宜從事劇烈的運動,運動和吃飯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休息。運動時,我們人體為了保證肌肉骨骼氧氣和營養物質的氧分供應,在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下,全身的血液進行重新分配,使消化腺的分泌大大減少,從而影響了胃腸部的消化和吸收。運動愈劇烈、持續時間愈長,消化器官的活動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恢複,因此運動後即刻人不想進食是正常的生理活動。一般認為,運動後至少休息30-40分鍾進食較為科學。同樣,在飯後也不能立即去參加劇烈的體育運動,如果飯後馬上參加劇烈運動,可使正在參與胃腸部消化的血液又重新分配,流向肌肉和骨胳,從而會影響胃腸的消化和吸收,飯後即刻參加劇烈運動還可以因為胃腸的震動和腸係膜的牽扯而引起腹痛及不適感,這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因此,至少在飯後1.5小時以後才可以進行運動。飯後進行不太劇烈的活動,例如散步及比較和緩的文體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消化,對健康也是有利的。

我們吃過飯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由人體內的消化器官來完成的。如果飯後去做劇烈運動,血液分散到全身的肌肉中去,消化器官的血液供應就會減少,這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由於飯後腸胃裏被食物裝得慢慢的,運動時會使腸胃受到震動,往往會產生肚子疼痛。

飯後運動給胃增加了刺激,上下左右的顛簸震蕩,很容易使人發生惡心、嘔吐,久之會引起胃病。

飯後,胃腸分泌大量消化液,以消化和吸收食物,而且蠕動頻率加快,其他器官也加強了工作量,吸收營養,排除廢料,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應。如果飯後運動,肌肉、骨骼也需要大量的氧氣和能量,也需增加供血量,雙方爭著要血液,結果是攝取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吸收,骨骼肌肉也供血不足,最終造成兩敗俱傷。

人體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互相製約的作用。當人攝取食物後,交感神經緊張性降低,副交感神經緊張性升高,循環係統平靜、穩定,主管血糖調節的胰島素含量增加,活性加強,從腸內吸收糖並合成糖元而貯存起來,身體基本上是“休養生息”狀態。如果飯後運動,就會打破這種平靜,運動將交感神經緊張性升高,副交感神經緊張性降低,循環係統功能也加強,原貯存的糖未被分解利用,身體處於不平衡狀態,會引起植物性神經紊亂。

飯到肚子裏,就要進行消化和吸收。這時候,大腦皮質中副交感神經就會形成興奮灶,專心地從事消化和吸收。體內血液也集中到消化係統,從事消化和吸收。如果這時候,我們去從事劇烈運動,就會造成消化不良和肚子痛。因為我們從事劇烈運動,需要大量的血液,使得本來應該流到消化係統的血液,分散到肌肉組織,造成不完全的消化,也就是消化不良。另外,運動的時候,大腦皮質中交感神經會很興奮,這使得副交感神經相對受到抑製而影響消化。而且,劇烈運動的時候,會使胃裏的食物,發生不規則的振動和攪動,使得肚子疼痛。所以,飯後一定要隔半小時或一小時以後,再做劇烈運動,以免妨礙消化。

“高枕無憂”其實有憂

古人在《茶餘客話》中早就指出:“枕不可過高,高令肝縮;過下又令肺縮”。那麼枕頭以多高為好呢?一般以臥床時,頭與軀體保持水平為宜。通常可用自己握拳的高度作為選擇枕頭高度的標準,或者以自己一側肩寬為標準。從生理角度來講,以8-15厘米為好。這樣,不僅睡起來舒坦自然,而且頭部可處在高於心髒的位置,胸部也隨之適當抬高,下半身的血液回流心髒速度減慢,大腦供血量相應減少,肺的呼吸也就舒暢了。再者,頭部稍向前彎曲,頸部肌肉也可感到鬆弛舒適。

枕頭是必備之物,它不但影響到睡眠是否安穩,而且也可能影響到兒童的身體發育。正常成年人的脊柱有三個生理彎曲,這三個彎曲像彈簧一樣緩衝了從腳下傳到大腦的震動。而嬰兒的脊柱是直的。這三個彎曲是在兒童的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些不良習慣就有可能影響到脊柱生理彎曲的正常形成。

由於嬰兒的頭較大,枕頭過高,會使頸椎過度向前彎曲,有可能拉傷頸椎的韌帶,甚至頸椎關節錯位,也可能使氣管受壓阻塞呼吸道,久之還能影響頸椎後審的形成。過高的枕頭是將來發生頸椎病的重要原因,所以不但是兒童,成年人也不應該枕頭過高。如果枕頭過低,不但睡眠不舒適,還可能影響胸堆前彎的正常形成。

枕頭以多高為宜?新生兒的枕頭3厘米較為合適,以後隨著身材的不斷增高,應逐漸增加枕頭的高度。不論年齡多大,枕頭的高度以側臥位時頭頸胸在同一水平麵上為最佳。注意,枕頭是有彈性的,所以其高度是指受到頭部的壓力後的高度,即頭枕在枕頭上的高度,而不是就那麼放在床上的高度。高度合適了,枕頭中的充填物也很重要。枕頭的充填物五花八門,一般以木棉、蕎麥皮、穀殼等天然物質為好。不論你喜歡用什麼東西,應該鬆軟、透氣、軟硬適中、表麵光滑、無有害氣體釋放為原則。

枕頭過高影響大腦血液供應。再就是容易得頸椎病。

例如有一7歲的男孩小小感冒後頭頸像被什麼東西固定住一樣,突然不能靈活地轉動,父母被嚇壞了,浙江省人民醫院兒科檢查確診為感冒引起的並發症——寰樞炎。

人的軀體與顱骨相連的第一頸椎叫寰椎,第二頸椎叫樞椎,形狀為環形,同周圍的韌帶一起構成的關節,稱為寰樞關節。這個關節活動度很大,頭部轉動功能的絕大部分由它來完成。這個不太穩固的關節緊靠咽部,得了感冒後,咽部特別是咽後壁的炎症就可能波及寰樞關節,使椎骨充血,韌帶和關節囊鬆弛,導致穩定性下降。如果此時孩子頭頸部用力運動,如忽然伸屈或扭轉,還可能導致頸椎脫位。因此孩子得了感冒,不要忘記保護孩子的頸部,如睡覺勿用過高的枕頭等。一旦發現孩子頸部活動受到限製,或抬頭無力,或訴說頸痛時,應立即就醫。

從生理角度上講,枕頭以8-12厘米為宜。太低,容易造成“落枕”,或因流入頭腦的血液過多,造成次日頭腦發漲、眼皮浮腫;過高,會影響呼吸道暢通,易打呼嚕,而且長期高枕,易導致頸部不適或駝背。

關於睡眠質量的問題,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本該是最美好的一件事,竟然開始讓一些人變得痛苦而恐懼。不過,如果平時多注意生活中的小習慣,睡眠問題是可以改善的……

從生理角度上講,枕頭以8-12厘米為宜。太低,容易造成“落枕”,或因流入頭腦的血液過多,造成次日頭腦發漲、眼皮浮腫;過高,會影響呼吸道暢通,易打呼嚕,而且長期高枕,易導致頸部不適或駝背。

對中老年人的聽覺器官來說,睡覺用的枕頭也會影響其功能。這是因為內耳的血液供應來自椎基底動脈的分支,椎動脈是經頸椎的椎間孔通往顱內的。人大約在45歲以後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嚴重者會使椎間孔變小,很容易壓迫椎動脈,而使血流受阻。因此,如枕頭過高就會造成壓迫椎動脈,影響前庭動脈的血液供應。許多頭暈患者,最先發作常在早晨4:00-5:00點鍾,或者初起床時,這是因為中老年人這時已經從熟睡中醒來,不斷地翻身改變體位,因而影響到了內耳的血液供應,許多人在突然坐起,或洗臉後彎腰低頭倒水時,突然眩暈、耳鳴也是這個道理。因此,如枕頭過高,會引起內耳血液循環的功能障礙。

枕頭的高度應與一側肩寬相等,這樣可使頭略向前彎曲,頸部肌肉充分放鬆,呼吸保持通暢,胸部血液供應正常。但不滿周歲的嬰兒則以不高於6厘米為宜,老年人用枕頭不宜過高,以免頭部供血不足。

從醫學角度看,長期高枕使頸椎過於前曲,造成頸部軟組織過度緊張、疲勞,從而易發生落枕現象,還會造成韌帶的鈣化,頸椎骨質增生的形成,甚至會形成頸椎病或腦血栓病。因此,枕頭一般以7-9厘米為宜(不宜超過自己的拳頭高),這樣可使頭略向前彎曲,頸部肌肉充分放鬆,呼吸保持通暢,胸部血液供應正常,兒童要相應降低,周歲以內的嬰兒不應高於6厘米;老年人不宜高枕,應低於成年人,以免引起頭部供血不足。

如果睡眠時,枕頭墊得過高,就會改變人體脊柱的生理曲線,尤其是頸椎。時間長後,還會導致頸椎操作,骨質增生,壓迫神經血管。清晨起床時,就會使人感到頸部僵硬,頭痛,頭暈,肩臂和手指麻木,還容易引起咽幹、咽痛等症狀。如果患有動脈硬化的老人,枕頭墊得太高,頸部過於屈曲,會影響腦血管循環,容易形成腦血檢。休克、昏厥病人,平臥在床,不能用枕頭,以使腦部可以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

隻有心髒功能不佳和哮喘病人,高枕而臥,才能無憂。因為這樣可以減少肺部鬱血,減輕氣急症狀。“高枕無憂”對他們再適宜不過了。

高枕使頸部某些肌肉過度緊張,天長日久,就易發生勞損、痙攣,促使頸椎小關節發生變性或骨質增生等,同時對頸髓神經和血管產生壓迫,進而出現頸椎病症狀。

睡前洗腳勝服補藥

在祖國醫學的傳統理論中,人的腳掌仿佛是一扇“窗口”,五髒六腑都在這裏有相應的穴位。足是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三陽經的終止點。人的腳心有一個“湧泉”穴,在洗腳時,不時地用手按摩此穴,直到發熱、渾身感到舒適。這樣堅持下去,可以養心明目、解除疲勞、促進睡眠。民間也有“頭寒腳暖,四季平安”的說法,說明腳部保暖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諺語說:“睡前洗腳,勝吃補藥”,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