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對應於令名之樂的愛聲譽
對應於道德約束力之樂(即其另一稱謂――令名之樂)的動機,在中性意義上,還幾乎沒有什麼適當的名稱。它可以被叫做愛聲譽。它恰恰是對所有世人的討好欲,或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當更確切地說,恰恰是渴望受到所有世人歡迎的自薦欲,因而同前一動機密切相關。在善的意義上,它被稱為榮譽或榮譽感;或者更確切地說,在這一動機得以出現之際不知為何引入了榮譽一詞,――因為嚴格地說,榮譽一詞主要用來表示想象之物,一個人在獲得一份引人注目的相關快樂之際被認為擁有了這一想象之物。在特定的情況下,它被叫做愛榮譽。在惡的意義上,它有時候被稱為虛榮,有時候被稱為傲慢,有時候又叫做自大。在並非明顯之惡卻隻能歸於惡的意義上,它被稱為野心。在無關乎善惡的意義上,它有時候叫愛名聲,有時候叫羞恥感。因為屬於道德約束力的快樂難以辨別地融入了出自於同一來源的痛苦之中,所以有時候它也會被稱為怕不光彩、怕丟臉、怕臭名聲、怕受汙辱或怕恥辱。
(1)你受到了某人的當眾羞辱。按照當地習俗,你為了使自己擺脫被視為含垢忍辱的羞恥,同時為了博得勇敢之名,遂向他提出挑戰,以致命的武器進行決鬥。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會認為你的動機值得稱讚並稱之為榮譽;有些人則認為它是應受譴責的動機,――如果他們稱之為榮譽(honour)的話,就要在前麵加個否定性形容詞,謂之虛榮(false honour)。(2)為了獲得一個顯要職位和高貴地位從而贏得公眾的更大尊敬,你賄賂負責授予該職位的選舉者,或賄賂任職資格爭議之裁決者。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動機被普遍認為是腐敗的和可惡的,或許被叫做不誠實的或腐敗的野心等某個稱謂,因為沒有什麼專有名稱。(3)為了博得公眾的善意,你向私人慈善機構或公眾福利機構捐贈了大筆款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你的動機會褒貶不一。你的敵人會予以醜化,稱之為出風頭;而你的朋友為了幫你洗刷羞辱,就要把你的行為不是歸因於這一動機,而是歸因於某個別的動機,例如慈善動機(在這裏該名稱用於私人同情方麵)或公共精神動機。(4)一位國王為了博得附於征服者名義之下的讚頌(我們假定能力和不滿的因素不成問題),使其王國卷入了一場血腥戰爭。民眾認為其動機是令人欽敬的,他們在驚異於所看到的單個人行為中的新奇事物時所產生的想象中的快樂,很容易壓倒其對數百萬人的同情之心。有富於同情心和反思精神的人們,認為這是個可惡的動機,他們不讚成這一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占據支配地位,但並非總能認識到這正是其他情況下得到他們認可的同一動機;由於作為語言創造者的民眾沒有為他們提供指稱該動機的簡潔名稱,他們便以某個複合名詞例如愛慕虛榮或荒謬野心之愛等稱謂之。然而,在所有這四種情況下的動機是同樣的,恰恰是愛聲譽而已。
23.對應於權力之樂的愛權力
對應於權力之樂的動機,在中性意義上,可以叫做愛權力。討厭權力的人,有時候稱之為權力欲。在善的意義上,這一動機大概沒有專有名稱。在某些情況下,這一動機和愛聲譽在野心這同一個名義下被混淆。考慮到這兩個動機在許多情況下都密切相關,這種混淆就不值得驚訝了。這是因為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產生一種快樂的同一個事物,同時也提供另一種快樂,例如官職便既是榮譽的職位,又是信任的職位;還因為聲譽至少是通向權力的途徑。
(1)倘若你為了謀得一個行政職位而毒殺在位者;(2)倘若你為了同樣的目的而提出推進公共福利事業的有益方案。那麼,你在這兩種情況下的動機是一樣的。可是,在第一種情況下,這一動機被認為是可恥可惡的;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則是可允許的,甚至是值得讚揚的。
24.屬於宗教約束力的動機
對應於宗教約束力之苦樂的動機,嚴格說來,沒有任何適用於一切情況的完全中性的名稱,除非承認宗教一詞具有這一特征。盡管嚴格說來,宗教一詞似乎與其說指的是動機本身,不如說指的是一種虛構的角色,人們設想正是這種虛構的角色創造了動機,支配著所有行為。但宗教一詞似乎也沒有被完全確定為中性意義。在同一意義上,該動機有時候也被叫做宗教熱忱,有時候也被叫做敬畏上帝。而愛上帝,雖然通常與敬畏上帝形成對照,但並不嚴格地屬於本論題的範圍,――它同另一種不同稱謂的動機完全一致,這就是以上帝為對象的同情或善意。在善的意義上,對應於宗教約束力之苦樂的動機被稱為信仰、虔誠和敬神熱忱。在惡的意義上,它有時候被稱為迷信或迷狂,有時候被稱為盲信或狂熱;在並非明顯之惡的意義上,由於沒有恰如其分的名稱,就稱之為熱情或熱忱。
(1)為了博得上帝的恩惠,某人暗殺了他的合法君主。在這種情況下,其動機幾乎被普遍地視為可惡的,並被叫做宗教狂熱;從前,許多人認為它是值得讚揚的,稱之為敬神熱忱。(2)為了同樣的目的,某人用皮鞭鞭笞自己。在這種情況下的動機,在遠方的宗教團體裏被認為是值得讚揚的,被稱為宗教熱忱;而在附近的宗教團體裏則被認為是可鄙的,被稱為迷信。(3)為了同樣的目的,某人按照某種儀式吃下一片麵包(或至少是貌似一片麵包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其動機在遠方的宗教團體裏被認為是值得讚揚的,被叫做虔誠和信仰;而在附近的宗教團體裏則如同前例那樣被認為是可惡的,被稱為迷信,或許甚至被荒謬地稱為不虔誠。(4)為了同樣的目的,某人瀕臨死亡時手執牛尾巴。在泰晤士河流域,這種情況下的動機會被認為是可鄙的,會被稱為迷信;而在恒河流域,則被認為是值得讚揚的,被稱為虔誠。(5)為了同樣的目的,某人捐贈一大筆款項給慈善工程或公用事業。在這種情況下,其動機被稱為值得讚揚的動機,至少那些認為所說的善行看起來值得讚揚的人們會如此稱謂之,他們至少要稱之為虔誠。然而,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動機恰恰是一樣的,恰好都是宗教約束力的動機。
25.對應於同感之樂的善意等
對應於同感之樂的動機,在中性意義上,被稱為善意。盡管同感一詞的意義似乎更為廣泛,但也可以用於這一場合。在善的意義上,它被稱為仁慈,在某些情況下則叫做博愛主義,而在比喻意義上則叫作兄弟之愛,有時叫人性,有時叫寬容,有時叫憐憫同情,有時叫寬恕,有時叫感恩,有時叫體貼,有時叫愛國心,有時叫熱心公益的精神。在這一意義上正如同在那麼多的其他意義上一樣,也可使用愛一詞。在惡的意義上,該動機沒有適用於一切情況的名稱,在特定的情況下被稱為偏心。前麵加上某些修飾限製詞的熱忱一詞,有時也可用於這種場合,盡管其意義更為廣泛;有時它既適用於惡意,也適用於善意。因此,我們講黨派熱忱、民族熱忱和公共熱忱。依戀一詞也有同樣的用法,我們也說家庭依戀。英文中似乎尚無相應名詞的法文短語“團結精神”(esprit de corps),有時候可以譯為“社團精神”、“社團依戀”或“社團熱忱”等術語,盡管翻譯得很不恰當。
(1)某人因縱火燒毀一市鎮而被逮捕並判刑,出於對他的關心或憐憫,你幫他越獄逃走。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大概都不知道對你的動機該譴責還是該讚揚。那些譴責你的行為的人,將寧願傾向於把你的行為歸因於某一別的動機,倘若他們稱之為仁慈或憐憫,就要在前麵加上個形容詞,謂之“錯誤的仁慈”或“錯誤的憐憫”。(2)此人又被捕了,並受到審判;為了救他,你為有利於他的偽證宣誓。那麼,此前不會把你的動機稱之為惡的人們,此時或許要如此認為了。(3)某人為了一塊地產與你提起訴訟,他無權擁有該地產,法官其實也知道,但由於對你的訴訟對手懷有尊敬或鍾愛之情,便把地產判給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都認為法官的動機是可惡的,並稱之為不公正與偏心。(4)你發覺有個政治家受賄,出於對公共利益的關心,你披露了這一情況,並檢舉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在所有承認你的行為源自這一動機的人們看來,你的動機是值得讚揚的,可稱為熱心公益精神。但那位政治家的朋友和追隨者們就不願意如此解釋你的行為了,他們寧可將之歸因於黨派的敵意。(5)你看到一個人就要餓死了,於是給他東西吃,救了他的命。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認為你的動機是值得讚揚的,並稱之為憐憫、同情、博愛、仁慈等。然而,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動機是一樣的,恰恰是善意動機。
26.對應於厭惡之樂的惡意等
對應於惡毒或厭惡之樂的動機,在中性意義上被叫做厭惡或不滿,在特定的情況下被叫做不喜歡、反感、憎惡和憤慨;在中性的或多半稍偏於惡的意義上被叫做惡意,在特定的情況下被叫做憤怒、狂怒和敵意。在惡的意義上,在不同的情況下,稱之為狂怒、怒氣、易發火、仇恨、憎恨、惡毒、積怨、盛怒、暴怒、殘忍、暴虐、妒忌、猜忌、報複、厭惡人類,還有簡直不值得費力搜羅的其他名稱。同善意一樣,該動機也同表示情感對象的名詞一起使用,因而出現了“黨派敵意”、“黨派盛怒”等說法。在善的意義上,該動機似乎沒有任何專有名稱。在這種意義上,它可以用複合短語來指稱,也就是在用於中性的或近乎中性的詞語之前加上例如公正的、值得讚揚的等形容詞。
(1)你搶劫了某人,他告發了你,使你受到了懲罰,出於對他的怨恨,你狠揍了他,親手把他吊死。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動機會被普遍地認為是可惡的,會被稱為惡毒、殘忍、報複等等。(2)某人偷了你一點點錢,出於怨恨,你告發了他,依法定程序使之被處以絞刑。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你的動機的看法大概就會有所不同了:你的朋友會認為它是值得讚揚的,稱之為正當的或可嘉的怨恨;而你的敵人或許要認為它應受到譴責,並稱之為殘忍、惡毒、報複等等;為了避免這種指責,你的朋友或許要設法改換你的動機名稱,謂之熱心公益的精神。(3)某人謀殺了你的父親,出於怨恨,你控告了他,使之被依法處以死刑。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動機會被普遍地認為是值得讚揚的,如同前例一般,被叫做正當的或可嘉的怨恨;而你的朋友們,為了顯示你的直接動機(惡意本性)所由產生的親和本性,便看不到前者,而在某個例如孝順的名義下專談後者。然而,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動機是一樣的,恰好都是惡意動機。
27.對應於不同類型之痛苦的自我保護
不同類型的痛苦、至少是其中那些被設想為程度嚴重的痛苦與死亡――據我們所知,此種嚴重痛苦與死亡既終結了一切快樂,也終結了我們所了解的一切痛苦――所對應的動機,在中性意義上一般被稱為自我保護,即保護自身免遭痛苦或不幸的欲望。在許多情況下,對快樂的欲望與對痛苦的感受難以區別地相互交織。因此,當自我保護所對應的痛苦程度輕微時,在它和對應於不同類型之快樂的動機之間,便幾乎沒有什麼清楚的界限。於是,就饑渴之苦而言,肉體的需要在許多情況下同肉體的欲望便幾乎無法加以區別。有時候,依然在中性意義上,自我保護又被叫做自衛。人們已經注意到,在道德的和宗教的約束力之苦樂之間,因而在與之對應的動機之間,如同在和睦之樂與不和之苦之間那樣,不存在明確的分界線。在富有之樂和與之對應的匱乏之苦之間,情況也是如此。因此,在許多情況下,要把自我保護的動機與金錢關注、與討好欲、與愛聲譽、與宗教希望相區別,是很困難的;此時,那些較為具體明確的名稱,自然比自我保護這一籠統含糊的稱呼更受歡迎。還有大量的複合名稱――或是正在使用之中,或是可能被創造出來――可以把自我保護動機的具體分支同那些作為快樂之源的不同動機區別開來,例如對貧困的恐懼、對失去某某人之尊重的恐懼、害怕恥辱、敬畏上帝等等。此外,對應於死亡這一不幸,在中性意義上說,叫做愛生存;在惡的意義上,叫做懦弱,――它也對應於感官的痛苦,至少對應於被認為其程度劇烈的感官痛苦。愛生存似乎沒有什麼具有善的意義的名稱,除了含糊而籠統的稱謂――謹慎。
(1)為了使自己免遭絞刑、枷刑、監禁或罰款的處罰,你毒死了能夠提供不利於你的證據的唯一證人。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動機一般地會被叫做“可惡動機”;而由於自我保護一詞不含任何惡意,人們便不願意這樣用它,而寧願改變你的動機,稱之為“惡毒”。(2)一位剛生下私生子的產婦,為了不丟人,便弄死了孩子,或遺棄了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也會把動機說成是惡的;人們也不願意用中性名稱談論此事的動機,而會傾向於改變這一動機,以某個例如殘忍這樣的名詞稱謂之。(3)為了節省一點小錢,你忍心某人因衣食匱乏而死在你的眼前,而你若花費這一點小錢便能維持他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動機一般地會被認為是可惡的;為了不使用像自我保護這樣寬容的名詞稱謂之,人們會傾向於稱之為貪婪和吝嗇,此時的動機也確實同貪婪和吝嗇相重合而難以辨別。為了找到一個更為可恥的名稱,人們同樣會改變這一動機,稱之為殘忍。(4)為了消除饑餓之苦,你偷了一隻麵包。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動機或許幾乎不會被認為是太邪惡的;為了表達對這一動機的更大寬容,人們會傾向於給它一個比自我保護更有力的名稱,謂之危急。(5)為了不讓自己淹死,你推打開和你抓著同一塊木板的無辜者。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動機一般會被認為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被叫做自我保護或危急之需或愛生存。(6)為了從一幫劫匪手中逃生,你在搏鬥中殺死了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或許你的動機會被認為是值得稱讚的而不是別的什麼動機;除了自我保護,它還被叫做自衛。(7)某士兵被派到特遣隊去抗擊一組弱敵;為了活命,還沒趕上敵人,他便逃跑了。在這種情況下,其動機一般會被認為是卑鄙的,並會被稱為懦弱。然而,在所有這些不同的情況下,動機卻是相同的,恰恰都是自我保護而已。
28.對應於勞累之苦的好安逸
具體到勞累之苦,同它相對應的動機,在中性意義上,可以被稱為好安逸,或者以冗長的迂回表達法謂之“避免麻煩的欲望”。在惡的意義上,它被稱為懶惰。這一動機似乎沒有什麼在善的意義上的名稱。
(1)一位父親為了省卻照料撫育之辛勞而聽任其嬰兒死去。在這種情況下,其動機會被認為是可惡的;而且,由於懶惰對於該動機而言似乎是個太溫和的名稱,它或許要加以改變,被賦予例如殘忍之類的名稱。(2)為了使自己擺脫非法的奴役,你逃跑了。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動機肯定要被認為不是惡的;因為懶惰、甚至好安逸都會被視為對你的動機的十分不恰當的稱謂,所以它或許要被命名為愛自由。(3)一位機修工為了節省勞動而改進了機器。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把他的動機看作是善的;由於找不到該動機在善的意義上的名稱,人們便會傾向於不看動機,――人們寧願談論他的獨創性,而不是談論其作為顯示這一品質的手段的動機。然而,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動機是一樣的,恰恰都是好安逸而已。
29.動機之惡的根據,隻能是其經常性效果的性質
那麼,看起來,不存在任何一種其本身即為惡的動機,因而也不存在任何一種其本身純為善的動機。至於動機的結果,同樣地,看起來它們有時候是惡的,而有時候則或是無關乎善惡的或是善的;每一種動機似乎都是如此。如果任何一種動機根據其結果而成為善的或者惡的,那麼,這一情況隻適用於具體場合下的具體動機;這種動機是如此,別種動機也是如此。如果在考慮其結果的情況下,任何一種動機可以被恰當地稱之為惡的動機,那麼,其根據隻能是它在一定時期內所可能產生的善惡兩種結果之餘額,也就是它的最為慣常的傾向性。
30.淫欲、貪婪之類動機何以總是惡的
什麼?(有人會問)淫欲、殘忍和貪婪難道不是邪惡動機嗎?難道甚至會有使得此類動機不算邪惡的任何個別場合嗎?當然沒有。然而,下述判斷卻是正確的:“絕不存在任何這樣一種動機,它在許多場合都不可能是善的。”事實上,如果要恰當地使用這些名稱,那麼,除了它們所表示的動機恰巧為惡的情況之外,它們就永遠派不上用場。撇開其結果不談,這些動機的名稱就是性欲、不滿和金錢關注。就性欲而言,若其結果被認為是惡的,則被賦予淫欲之名。淫欲總是個邪惡動機。為什麼?因為倘若這一動機的結果不是惡的,其名稱就不是或至少不應該是淫欲。那麼,情況就是這樣的:如果我說“淫欲是個邪惡動機”,這就是個隻同淫欲一詞的含義相關的命題;如果轉而針對用於同一動機的其他詞語――性欲,它就是個假命題了。因此,我們注意到陳腐道德的所有狂言妄語的空洞無聊。這些狂言妄語把諸如淫欲、殘忍和貪婪之類名稱貼上邪惡的標簽。它們倘若對事,便是錯誤的;倘若針對名稱,則固然是正確的,卻是無意義的。請你為人類做件實實在在的事,向他們指出實例,證明性欲應稱為淫欲,不滿應稱為殘忍,而金錢關注應稱為貪婪。
31.根據上述限定條件,動機可以區別為善的、惡的和無關乎善惡的即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