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謂性格

前一章已經充分證明,我們不可能恰當地斷言善惡乃動機的屬性。那麼,當一個人在這樣那樣的場合使自己受這種或那種動機支配的時候,難道沒有任何同他相關的東西可以被恰當地稱為善或惡嗎?當然有的,這就是他的性格。性格是一種為了論述方便而想象出來的虛構存在,用以表示一個人的心理結構中所存在的、被假定為具有持久性的東西。在這一心理結構中,在這樣那樣的場合,他一直受到這種或那種動機的影響而實施在他看來具有這樣那樣傾向性的行為。

2.性格之隸屬於本論題的程度

性格同其他種種事物一樣,其善或惡皆取決於其結果,取決於它在增加或減少社會幸福方麵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可以從兩個著眼點考量一個人的性格,即根據它或是(1)對自己的幸福,或是(2)對他人的幸福所產生的影響來考量之。同時從這兩個眼光來看或任意地從其中一個眼光來看,一方麵可以把性格稱為好的,另一方麵又可以稱之為壞的,或者在罪惡昭彰的情況下稱之為墮落的。在前一種眼光看來,它幾乎沒有什麼專有名稱,即迄今還沒有用來專指這種性格的名稱。它可能一方麵被叫做――盡管表達不確切――脆弱或意誌薄弱,另一方麵被叫做健全或堅定。在後一種眼光看來,它可能一方麵被叫做仁慈的或有功的,另一方麵被叫做有害的或作惡的。對於一個人的性格中其結果當初僅及於自身的那一部分,在這裏毋需多說。當性格不好的時候對它進行的改造,與其說是立法者的事,不如說是德育家的事;對其他東西的結果有著如此重要影響的許多改造辦法,對性格卻沒有影響。另一方麵,關於其結果首先關係到其他人的那部分性格,僅僅在它所具有的有害性方麵,刑法才予以直接關注;在它可能具有的慈善性方麵,它則屬於迄今很少加以培育且尚未命名的法律分支領域,這一領域可以叫做酬報法。

3.何謂有害性格,何謂有功性格

如果某人不管在什麼動機的影響下,均被推斷為較易於實施看來具有有害傾向而非有益傾向的行為,或者較易於產生這樣的意圖,那麼,他就被說成是具有有害性格的;反之,則被說成是具有有功性格或仁慈性格的。

4.一個人的性格如何,隻能是推斷之事

我之所以用推斷一詞,是因為根據推測,所呈現出來的一切都是伴隨同一個單一係列狀況的同一個單一行為;但根據經驗所驗證的同一個人的不同行為之一貫性和一致性的顯著程度,從對同一個單一行為的觀察中,當然正確地推斷出了許多具有類似性質之行為的或然性存在(過去或將來)。在這樣的狀況下,動機證明是單個實例中的動機,而據推斷的性格在其他實例中也是如此。

5.性格取決於在他看來行為是什麼

我所說的看來是有害的,也就是對他而言貌似如何,例如在他看來具有那種傾向。因為僅僅根據事件,除了對他而言它預先看來很可能是什麼之外,在有害或有益兩方麵都不可能推斷出什麼來。如果對他而言事件看起來很可能是有害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最後竟證明它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這也沒有任何影響,把他的性格推斷為惡的理由並不因而減少什麼;如果對他而言,事件看起來很可能是有益的或無害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最後竟證明它是有害的,把他的性格推斷為善的理由並不因而增加什麼。在這裏,我們看到了意圖、知覺、不覺和誤判等狀況的重要性。

6.這一觀點基於兩個論據:(1)意圖與結果之間的一致性

這些觀點的真理性取決於另外兩個已為經驗所充分證明的因素:其一,按照事物的一般規律,行為的結果通常同意圖最終是一致的。某人開了一家肉店做牛肉生意,他的意圖如果是擊倒一頭牛,他通常便確實擊倒了一頭牛,雖然由於某個不幸的偶然,可能碰巧未擊中牛而打倒了一個人;某人開了一家雜貨點賣糖,他的意圖如果是賣糖,他通常便確實在賣糖,雖然由於某個不幸的偶然,也許碰巧賣掉了店鋪裏的砒霜。

7.同一人不同時刻的意圖之間的一致性

其二,在一個時候懷有為害意圖的人也會在別的時候懷有同樣的意圖。

8.可能從中推斷出性格的狀況是:(1)行為的明顯傾向;(2)動機的性質

任何行為所表明的性格的種類,大概依兩種狀況而定:(1)行為的明顯傾向;(2)產生行為的動機的性質。這一依賴性因動機的性質不同而受不同規則的支配。在說明這些規則時,我始終假定行為的明顯傾向如通常那樣與實際情況是同一的。

9.傾向是善的,動機是自我關涉的

行為傾向是善的而動機是自我關涉類的。在這種情況下,動機不能提供關於性格的任何推論:既不能給出善性格的任何征候,也不能給出惡性格的任何征候。

某麵包師傅賣麵包給一位要買麵包的餓漢。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在一般情況下其傾向無疑為善的行為。該麵包師傅的動機是一般的金錢關注之商業動機。顯然,在這樣的一筆交易中,沒有任何理由可據以推定麵包師傅比他的任何鄰人更好或更壞。

10.傾向是惡的,動機是自我關涉的

行為傾向是惡的,而動機同前,為自我關涉類的。這種情況所表明的性格是有害性格。

某人從麵包店裏偷了麵包。這是一個其傾向很容易被承認為惡的行為。為什麼是惡的、在哪些方麵是惡的呢?下文對此將有說明。我們要指出,此人的動機是金錢關注的動機,是無償獲得麵包價值的欲望。所以他的性格看起來是惡的,每個人都會認為偷竊性格是惡的。

11.傾向是善的,動機是善意的

行為傾向是善的,而動機是善意這一純社會性動機。這種情況所表明的性格是仁慈性格。

某麵包師傅送給一位窮人一條麵包。他的動機是同情,――這是在仁慈動機起作用的具體情況下所賦予的名稱。在這種情況下麵包師傅所表現的性格,是每個人都會十分樂意地承認其為善的那種性格。

12.傾向是惡的,動機是善意的

行為傾向是惡的,而動機是善意這一純社會性動機。甚至在這種情況下,動機所表明的性格也是不確定的:根據行為或多或少顯而易見的害處,它可能碰巧是有害的,也可能碰巧是有功的。

13.此種情況並非不可能

人們或許認為,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對這種情況的假定是語詞矛盾的說法。這是因為,根據假定,行為者知道該行為是個有害的行為。那麼,善意,即行善之欲望,何以成為誘使其做出有害行為的動機呢?要解決這個說法的矛盾,我們就必須注意到擴展仁慈與有限仁慈的區別。誘使他這樣做的動機是有限仁慈。假如他按照擴展仁慈的命令行事,他就不會做出他所做的事了。當時,盡管他按照那類仁慈的命令行事――當它同另一類仁慈相反時,它在任何單個實例中的行使都是有害的――可是,由於要求行使前一類仁慈的實例無可比擬地遠遠多於要求行使後一類仁慈的實例,他所顯示的性格,由於順著前一類仁慈的推動力,常常會被認為基本上是善的,如同合乎人類一般傾向的人的性格那樣。

14.例

某人因家庭的眾多子女即將餓死,便到麵包店偷了一條麵包,全部分給了孩子們,一點也沒留給自己。這就很難推斷說此人的性格總體上是有害的。如果改變一下情況,他隻有一個孩子,也許在挨餓,但決無餓死的危急情況;再假設這個人為了偷錢買麵包,便放火燒了滿是人的房子。這時的情況所表明的性格,便幾乎不會被認為是善的了。

15.例

另一個例子看起來比上述情況都更難判定。拉韋拉克暗殺了一位最為慈善賢明的國王。慈善賢明的國王始終是一個國家的無比寶貴的幸事,而此時尤為寶貴;對於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帝國的子民而言,尤其如此。他被捕了,並被判以最為劇烈嚴酷的刑罰。他的兒子深信其父是個真誠的悔罪者,即使他逍遙自在,人類也不用再怕他什麼,便幫助他逃跑了。那麼,這表明了他兒子的好性格呢,還是壞性格?也許有人要回答說是壞性格,因為在這個例子中,讓此等罪犯受苦事關國家利益;此外,任何人都沒有充分理由相信此等罪犯將來會有良善行為。

16.例

那麼,假設兒子拉韋拉克不是幫助其父逃脫,而是滿足於給他毒藥,使他可以較為平靜地死去,從而逃避酷刑的折磨。於是,對其性格的判定也許就更加困難了。假設人們認為這是個惡行,並且無論如何應受到懲罰。但是,它所表現的性格就是惡的嗎?因為這位年輕人在這一情況下違反了法律,所以,如果放任不管,他在平常情況下,便有可能為了滿足自己的任何奢欲而違法嗎?大多數人的回答很可能是否定的。

17.傾向是善的,動機是愛聲譽

行為傾向是善的,動機是半社會性的愛聲譽。這種情況所表明的性格是善的。

在食物匱乏時期,某麵包師傅為了博得四鄰的尊敬,便免費分發麵包給勤勞的窮人們。假設人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假設人們認為他對其接濟的人們所受的痛苦是否真的同情乃是未可知之事,盡管如此,除了善良仁慈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理由把他的性格叫做別的什麼;若有不同名稱,那隻能是由於某種毫無根據的偏見之故。

18.傾向是惡的,動機是榮譽

行為傾向是惡的,動機同前,為半社會性的愛聲譽。在這種情況下,行為所表明的性格或多或少是善的或惡的:首先,依據行為傾向或多或少地具有有害性;其次,依據道德約束力命令在有關社會裏或多或少地同功利命令相吻合。下述情況似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在任何一個文明狀況不錯的國家,簡單地說,在任何能夠考慮此類道德規則的國家,道德約束力的命令竟會遠離同功利命令(即明智的仁慈命令)的一致性,在這種情況下所表現的性格可能是別的什麼而非總體上的善。

19.某印第安人實際地或在想象

中受到了另一個部落的某印第安人的傷害。他為此進行了報複,對敵手施以極為痛苦的折磨。事實上,他在這種情形下所實施的殘忍行為為自己在本部落博得了聲譽。這種情況所體現的性格在文明程度稍高於印第安人的民族中絕不可能被認為是善的。

20.某貴族(再回到歐洲)

向一位窮店主借債,並簽了約。不久之後,該貴族在賭博時又同另一位貴族簽約,欠下了同樣多的債務。他無法償還兩筆債務;他還清了牌友的全部債務,而欠店主的錢卻分文未還。這種情況所體現的性格,除了惡性格之外,絕不會有別的什麼稱謂。然而,這種惡性格肯定不像誰的債都不還那麼壞。愛聲譽原則或(如同它部分地應用於這一實例中的稱謂)自尊原則,在這裏同更可貴的仁慈原則相對立,並且壓倒了後者,但也壓倒了金錢關注的自我關涉原則。因此,它所顯示的性格盡管不及仁慈原則占支配地位時好,卻比自私自利原則占支配地位時的性格要好。他要是更仁慈些,那就會更好;但他要是毫無自尊心的話,那會更好嗎?這一點似乎大有爭論的餘地。